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政治课在高中教学中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德智体的全方位发展的重要载体。弘扬爱国主义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本文结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来分析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让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积極投身未来的人生建设。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爱国主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贯穿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主要精神支柱,有效的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这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何时何地,爱国主义能够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爱国主义精神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关于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描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应该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了解文化继承的重要性,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要学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会分析各种文化的现象,知道如何识别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与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能够真实的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帮助学生认识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意义。
通过笔者对原所在高中的调查中发现,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不容小视,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扩展,与同学交流后发觉,很多学生缺失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涉猎微乎其微,更有甚者崇尚奢靡低级趣味,喜欢追星,存在崇洋媚外思想。这些都是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不应该在高中生之间蔓延,这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现阶段出现这种状况,应该是由多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首先,学校没有营造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社会风气浮躁,学校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急功近利,以至于都对爱国主义教育普遍忽视,没有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其次,多元化思潮阻碍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入侵,外来文化、多元文化冲击着高中生传统价值观念的塑造。作为高中生他们的思想属于逐渐的完善时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在逐步的完善,对于是非能力的判别还存在明显不足,很容易迷失自身、荒废学业。上网、追星、追求时尚,这些现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最后,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手段单一,注重形式而忽略本质,形式重于效果。高中思想政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渠道之一。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肤浅而短暂,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面对错误思潮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措施与方法对高中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祖国,正确看待祖国的现状和认清自己的职责,努力弘扬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国家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思想政治课学习,不仅让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明确爱国主义的意义,又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正确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祖国、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思想。
2 形势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学
通过对国际社会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教育,让高中生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让他们的头脑始终保持在清醒的状态,教师和学生真正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国内形势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但最基本的也是集中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要引导人们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形势,尽最大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开展爱国主义活动
课堂结合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学习能够真实的将学生的主观世界的主要渠道进行正确的改造。比如在清明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的烈士扫墓活动,让学生感受英雄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这样能够让高中生提高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学生21世纪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知道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需要端正自身的思想,这样这些青年学子才能踊跃而积极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了自己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早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要让高中生在课题教学中感受思想政治教师给予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亲身感受爱国主义,立足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真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当代高中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3).
[2]黄艳连.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J].读与写杂志,2008(10):166-167.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03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爱国主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贯穿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主要精神支柱,有效的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这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何时何地,爱国主义能够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爱国主义精神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关于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描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应该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了解文化继承的重要性,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要学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学会分析各种文化的现象,知道如何识别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与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能够真实的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帮助学生认识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意义。
通过笔者对原所在高中的调查中发现,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不容小视,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扩展,与同学交流后发觉,很多学生缺失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涉猎微乎其微,更有甚者崇尚奢靡低级趣味,喜欢追星,存在崇洋媚外思想。这些都是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不应该在高中生之间蔓延,这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现阶段出现这种状况,应该是由多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首先,学校没有营造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社会风气浮躁,学校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急功近利,以至于都对爱国主义教育普遍忽视,没有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其次,多元化思潮阻碍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入侵,外来文化、多元文化冲击着高中生传统价值观念的塑造。作为高中生他们的思想属于逐渐的完善时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在逐步的完善,对于是非能力的判别还存在明显不足,很容易迷失自身、荒废学业。上网、追星、追求时尚,这些现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最后,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手段单一,注重形式而忽略本质,形式重于效果。高中思想政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渠道之一。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肤浅而短暂,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面对错误思潮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措施与方法对高中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祖国,正确看待祖国的现状和认清自己的职责,努力弘扬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国家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思想政治课学习,不仅让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明确爱国主义的意义,又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正确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祖国、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思想。
2 形势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学
通过对国际社会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教育,让高中生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让他们的头脑始终保持在清醒的状态,教师和学生真正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国内形势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但最基本的也是集中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要引导人们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形势,尽最大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开展爱国主义活动
课堂结合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学习能够真实的将学生的主观世界的主要渠道进行正确的改造。比如在清明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清明节的烈士扫墓活动,让学生感受英雄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这样能够让高中生提高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学生21世纪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知道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需要端正自身的思想,这样这些青年学子才能踊跃而积极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了自己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早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要让高中生在课题教学中感受思想政治教师给予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亲身感受爱国主义,立足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真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当代高中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3).
[2]黄艳连.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J].读与写杂志,2008(10):166-167.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