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了解,“无商不奸”是由“无商不尖”演变来的。原本为“无商不尖”,“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讹传或者是后来的新词语。细加思考,我认为这一字之变既是字面的演化又是实际的演化。过去商贩在粜米时的量器是升斗,在交易时升斗盛后用戒尺抹平高出量器上面的大米,以示公平。但商贩为了示好和招徕顾客,往往在升斗上面抹成平面后加上少量的米,使升斗尖起来,让人看后产生好感而购买,而且这种让利行为逐渐成了普遍现象。这从某个侧面上体现了社会诚信的建立和形成,对人的良好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人又有逐利的本性,有时为了逐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诚信,变成了“无商不奸”,这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而且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据我所知,目前学生中就存在着不诚信的现象。有的学生起床晚迟到了被老师追问,回答却变成了路上自行车坏了误了时间;有的学生学习不努力又爱面子,于是在考试的时候作弊;有的学生为了某种不合理的需要骗父母的钱。
从“无商不尖”到“无商不奸”的演化,从良好社会风气的沾污到青少年学生存在缺诚缺信的现象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思考之一是由“无商不奸”重新向“无商不尖”的演化和发展,这种逆演化不是去改造或抹掉“无商不奸”这一现代汉语中已有的词语,而是去重建和发展“无商不尖”的社会诚信和风气。因为在我国的传统中,做生意一般都是作坊式的家庭经营,从来笃信“和气生财”“童叟无欺”“诚实取信”,生意才能长久,事业才有发展。而就现代生产来说,已不是个体生产和经营,虽有奸商存在和奸商行为,但企业要赚取利润获得发展,终归还是要靠科技的进步,科学的管理和诚信的经营。所以,“无商不尖”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动力,也就是说,重建和发展社会诚信是能做到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强调了“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相信,有党和国家在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上的规划决策和导向,从“无商不奸”到“无商不尖”的重新演化,建立新的社会诚信的目标任务是能够实现的。
思考之二是学校教育是社会诚信构建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流。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并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学校责任有二:
其一是教育。教育有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从正面教育来说,中国优良文化传统中的孔孟之道、儒家思想,都是教诲和颂扬诚信的。历史上的典型有“乔家大院”,有徽商胡雪岩,当今社会的杰出代表有霍英东、李嘉诚等,更有钟南山、洪战辉等一大批值得我们学习的道德楷模。所以,学校教育既有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又有活生生感化人的典型事例,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思想文化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奠定社会诚信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反面教育来说,也有典型和普遍现象,典型的有上海交大陈进的“汉蕊”系列蕊片造假惊天丑闻,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的夺命假药“亮菌甲素”,夺去了近十人的生命,还给多人留下了后遗症。除此之外,还有有违诚信的社会现象,这些都会给社会产生危害。因此,学校必须加强诚信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其二是示范。学生在接受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认理,即学生能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并逐渐形成学生个体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学生还要看教育者自己是如何做的。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更重要更有说服力的是教师的行动,它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用自身的诚信力量去影响学生诚信观念的确立和巩固。这种力量是无形的,巨大的,能在学生思想中留下永久的痕迹。
但人又有逐利的本性,有时为了逐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诚信,变成了“无商不奸”,这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而且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据我所知,目前学生中就存在着不诚信的现象。有的学生起床晚迟到了被老师追问,回答却变成了路上自行车坏了误了时间;有的学生学习不努力又爱面子,于是在考试的时候作弊;有的学生为了某种不合理的需要骗父母的钱。
从“无商不尖”到“无商不奸”的演化,从良好社会风气的沾污到青少年学生存在缺诚缺信的现象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思考之一是由“无商不奸”重新向“无商不尖”的演化和发展,这种逆演化不是去改造或抹掉“无商不奸”这一现代汉语中已有的词语,而是去重建和发展“无商不尖”的社会诚信和风气。因为在我国的传统中,做生意一般都是作坊式的家庭经营,从来笃信“和气生财”“童叟无欺”“诚实取信”,生意才能长久,事业才有发展。而就现代生产来说,已不是个体生产和经营,虽有奸商存在和奸商行为,但企业要赚取利润获得发展,终归还是要靠科技的进步,科学的管理和诚信的经营。所以,“无商不尖”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动力,也就是说,重建和发展社会诚信是能做到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强调了“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相信,有党和国家在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上的规划决策和导向,从“无商不奸”到“无商不尖”的重新演化,建立新的社会诚信的目标任务是能够实现的。
思考之二是学校教育是社会诚信构建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流。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并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学校责任有二:
其一是教育。教育有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从正面教育来说,中国优良文化传统中的孔孟之道、儒家思想,都是教诲和颂扬诚信的。历史上的典型有“乔家大院”,有徽商胡雪岩,当今社会的杰出代表有霍英东、李嘉诚等,更有钟南山、洪战辉等一大批值得我们学习的道德楷模。所以,学校教育既有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又有活生生感化人的典型事例,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思想文化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奠定社会诚信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反面教育来说,也有典型和普遍现象,典型的有上海交大陈进的“汉蕊”系列蕊片造假惊天丑闻,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的夺命假药“亮菌甲素”,夺去了近十人的生命,还给多人留下了后遗症。除此之外,还有有违诚信的社会现象,这些都会给社会产生危害。因此,学校必须加强诚信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其二是示范。学生在接受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认理,即学生能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并逐渐形成学生个体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学生还要看教育者自己是如何做的。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更重要更有说服力的是教师的行动,它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用自身的诚信力量去影响学生诚信观念的确立和巩固。这种力量是无形的,巨大的,能在学生思想中留下永久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