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桥面板接缝轴拉强度设计研究

来源 :城市道桥与防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WorkFl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混凝土桥面板湿接缝存在现场钢筋焊接、混凝土浇筑量大的问题,随着桥梁快速化施工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桥面板连接方式进入工程视野,即钢筋不焊接、环形钢筋交错布置的窄缝连接。现通过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发现了此种新型接缝包含钢筋屈服与核心混凝土破碎两种破坏模式。在理论工作的基础上,给出了接缝在轴心受拉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对基于理论公式的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论证,分析了不同构造参数对接缝强度的影响,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公式对接缝破坏模式预测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随着交通行业的发展,跨径大、复杂程度高的桥梁越来越经常被采用,BIM技术在此类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一座非对称钢拱桥的设计要点进行梳理,从设计角度概述此类桥梁的设计流程和设计难点,并采用BIM三维技术参与协同设计,论述BIM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价值。
基于工程实践经验,论述了植物护坡措施的作用、分类、品种选择原则以及设计思路。论述内容对植物护坡措施在生态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电弧增材制造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和不受成形尺寸限制等独特优势,在新型制造、修复领域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获得力学性能良好、显微组织均匀的电弧增材制造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冷金属过渡焊(CMT)丝材电弧增材制造系统,制备了两种410马氏体不锈钢块体材料。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现有工艺可制备显微组织均匀、硬度平均值为530HV、抗拉强度平均值为1196 MPa且延伸率均匀的沉积件。本工作还探讨分析了电弧增材制造件的力学性能特点及成因,并与锻造、激光增材制造等方法制得的
设计出一种托架可调节,能应用于不同步距支架平台施工的新型装配式施工平台。该施工平台由可调节式托架、可伸缩式防护栏杆和插销式扣件3部分组成,结构简单,安装拆除安全方便,可循环应用于各种施工平台,因而能大大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
上海内环高架(浦东段)沿口绿化工程,是迎国庆、迎进博的重点工程。结合工程中实际情况时间紧、采购难、现状情况复杂、施工组织难度高等问题,详细阐述了高架桥沿口绿化工程的施工技术,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为了探究赤泥-石灰路基材料能否满足路基土的一些基本性能,通过室内直剪试验与渗透试验,分析了不同赤泥掺量下各试验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增加不同含量的赤泥对路基材料性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赤泥含量增加,首先其抗剪强度会先增加后减小。赤泥-石灰土路基材料的抗剪强度在赤泥含量为30%左右时会达到最大值。其次,其抗渗性能越来越好,并且当赤泥含量增加到40%时,随着渗透压强的增加,其渗透系数稳定。
以上海市某越江大桥引桥为工程背景,通过实体模型计算,对比分析了窄湿接缝构造和常规湿接缝构造的受力性能。结果显示,在保证混凝土密实、新旧混凝土结合稳固、钢筋与混凝土无滑移的情况下,窄湿接缝的U形筋铰接构造比一般常规湿接缝构造更可靠,可以保证桥面板的承载力。
以洞株路(株洲段)快速化改造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建设背景及工程概况,分析了快速化改造的建设条件,提出了全线总体布置方案,并结合现状条件研究了各节点方案。
随着近年来人行道石材铺装应用的逐渐增多,在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引发的行人滑倒、摔伤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然而,目前市政行业无相应标准来明确石材人行道的安全性能指标,导致目前建成的石材人行道的安全性能良莠不齐。如何满足行人安全行走的需要,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点。
针对高铁枢纽外围集散路网布局问题,以中小型高铁枢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高铁车站的调研分析,阐述了枢纽外围集散路网布局的内涵和现状问题,分别研究了枢纽与分流通道的空间关系、枢纽集散通道与铁路线的空间关系以及枢纽外围集散路网的布局模式,并总结了5条结论,为今后中小型高铁枢纽外围集散路网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