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苦人之苦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是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这篇文章的主旨,主流的解读是这样的: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虚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很长时间内,我对这种解读并没有产生怀疑。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写的,其他教师都是这样教的,所以心理上先入为主,认同了这种解读;二是这种解读确实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言之成理的依据,学生也从未对这种解读提出过疑问。然而,教得多了,读得多了,我总感觉这种解读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孔乙己的形象,比如其善良、诚信的一面,就被这种主题掩盖了。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并阅读了大量与这个文本相关的资料,从中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小说。先生曾说,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孔乙己“苦”在哪里呢?首先是生活之苦:穿的是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过的破长衫;即便嗜酒如命,也少有酒喝;下酒菜不过是一文钱的茴香豆,而如此廉价的下酒菜也不能常常拥有。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之苦。人都有得到愛和尊重的精神需求,孔乙己自视为读书人,他的这种需求或许比普通人更为强烈。然而,无论是店主,还是酒客——长衫主顾抑或短衣帮,甚至于“我”——一个走了后门才谋到一份差事的小伙计,都无视孔乙己的存在。请看他在咸亨酒店的谢幕:“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从标志性的“长衫”到“破夹袄”,从阔气的“排”到无奈的“摸”,就连拿笔的手也变成了走路的手,这无疑是一场悲剧的谢幕,也最为真切地反映出了社会的凉薄和孔乙己的苦。
  如果我们读出了孔乙己的苦,我们头脑中的孔乙己可能就不再只是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穷酸的形象。我们或许会真实地感受到,这样一个苦人,非但没有得到世人的同情,而且连最基本的尊重也不能得到,这似乎不只是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哀。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经常和友人许寿裳探讨“我们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民众精神的麻木,比如对不幸者采取冷漠旁观的态度(鲁迅将其称之为“看客”)。时至今日,这种“看客”消失了吗?没有,现实生活中仍然有无数“咸亨酒店”式的“看客”,比如面对摔倒的老人不施援手,面对他人的危难避而远之等。类似的问题已逐步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追根溯源,这些问题都与“看客”心态有关。试想,如果我们阅读《孔乙己》时,能通过对“孔乙己”的解读,获得“不做生活中的看客,永怀恻隐之心,去温暖和我们一路同行的苦人”的启示,是不是比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鲁迅笔下当时的社会更有价值?
  社会待孔乙己如此凉薄,他待别人如何呢?小说中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一是他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对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而言,能有一碟茴香豆下酒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当孩子们围在他身边,盯着他碟子里的豆时,他仍然把豆分给孩子们吃,这说明他虽然极度贫穷,却足够善良。另一个细节是还钱。孔乙己到酒店里喝酒从不拖欠,即使“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这说明孔乙己人品端正。“善良”“人品端正”是人性中最宝贵的品质。人在极度困厄的处境下,还能保有这样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解读到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获得新的启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不能被命运的不幸吞噬了人性的本真。
  解读《孔乙己》,只读出了可笑可悲的孔乙己和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我以为是不够的。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在于其常读常新。如果我们能从文本中读出普世价值,读出现实,读出自我,文本才能闪耀出更为炫目的光辉。
  (作者单位:宜昌市枝江英杰学校)
其他文献
上卷·加勒比的日与夜    南美洲岛国San Esperito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的热带岛屿有着碧海蓝天、白沙椰林和茂密的植被。可惜这个本该是度假胜地的国度却有着一个野心勃勃的残暴军政府,在其铁腕统治之下,这个岛屿变得乌烟瘴气。本来“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并没打算理会岛上人民的自由呼声,但一份关于国际核黑市秘密交易的情报却引起了中央情报局(CIA)的重视:San Esperi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用比喻架起陌生知识与熟悉生活之间的桥梁,妙用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轻松,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巧比“牛鼻子”,妙画“平移图”。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巧设比喻用形象化语言解释数学方法,使其不再抽象枯燥。例如在《图形平移》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凭感觉来画,平移出来的图形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要么不完整,要么变形了,那么在教学中可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动”的作用与重要性。“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没有了动,万事万物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没有“动”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也必然是低效的。当然,我们不能过于狭窄地理解此处所说的“动”,而把它与让学生无休无止的活动等同起来。这里所说的“动”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动”,即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又包括学生群体的“互动”,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小节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学生掌握了计数单位“一”“十”“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万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教学中笔者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下,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操作如下:  一、充分感知,形成清晰数感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再现  片断一 迁移引新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数,这个数(板书“100000000”)怎样读?  生1:读作一亿。  师:1亿有多大?  生2:1亿是10个一千万。  生3:1亿是100
“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这是我们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中说的比较多的8个字。  得什么,概括地讲,就是学生能够得到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干货”。  一节习作指导课,指导的内容是“说说心里话”,教学过程大体是:解读习作要求→口述“心里话”→编写习作提纲→习作。课堂教学氛围并不沉闷,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都完成了习作。课后,教研组对学情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调查分析:①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写出一篇文章外,认知
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在每一个课程活动中,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程体验活动和课外延伸专栏等,每一个活动都蕴含着可立求真的教育理念。  一、寻求思维本质,感受数学之真谛  数学思想是一笔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财富,也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因此,在数学课堂上着眼“联系”寻找本质,借助这样的思维训练,教师能帮助学生形成归纳、建模等数学思想。  如,在教学第四单元的《解决问题》时,教师从以下几个角度培养学
要设计出科学适当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首先得找到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基础的目标,即“本元”目标。这个目标只有既遵循《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全国卷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考纲》)、《考试大纲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又关注当代高中生的实际学情,才“合法合情”。如何设定出这样的目标?  一、遵循课标要求,设定“本元”目标  《新课标》倡导遵循“知识和能
一、目标意义不能代替真实感受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一些来源于儿童生活世界的主题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恢复真实感受,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但在课堂教学时,有的教师习惯于从主题图中抽象出一个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来,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意义提示去学习。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教材中有“我很整洁”的学习内容。在“好孩子,爱整洁”的主题下,有“刷牙”的图像。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每天要科学刷牙。但学生在刷牙
“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蔡元培先生这句话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在增强师生向心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整体提升办学品质等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  宜昌市西陵区常刘路小学(以下简称“常刘路小学”)的“跃美文化”源于学校的体育特色,但又不囿于体育,而是将课堂建设、德育建设等融为一体,构建出的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常刘路小学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