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iver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2015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体系,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中的《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为教改研究对象,围绕其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持续改进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以期为课程的改革以及专业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教育;标准;改革
  随着2013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步伐的国际化,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并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工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工程教育认证日益成为众多理工科专业的常态化工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课程内容改革以及毕业要求达成也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依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为试验目标,预期从认证体系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持续改进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并提出具体措施。
  一、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以水文学和水力学及工程力学为基础,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改变区域水情分布,消除水旱灾害,科學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导致了有意或无意的破坏,例如滥砍滥伐等行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盲目大量灌溉、有灌无排等行为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和除草剂施用导致的农田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大量污水灌溉导致的农田质量下降和农产品安全等问题,都是对水利行业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和高要求,对于掌握区域水利工程开发应用的勘测、规划、设计、管理和灌排等工程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基于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对《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进行改革将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现工程教育标准认证中的重中之重。
  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改革思路
  《土壤学与农作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与农业水利工程有密切关系的土壤水分调节和作物合理用水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农业水利工程、水体保持工程、设施农业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在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要求下,为反映毕业后5年左右学生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成就的能力,特增加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明确问题的情况下,独立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方案中能够体现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的能力;基于科学原理、科学方法以及创新理念,设计并实施工程试验,对所得结果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并由此推断出合理的结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定期评价(每学年或每一届毕业生)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即时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并且邀请行业内专家或企业专家参与评价和修订过程。
  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中12点毕业要求的《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土壤学与农作学》的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教学过程被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并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围绕工程教育认证中对工程知识的要求,可将与灌溉工程、水利工程直接相关的土壤基本特性、土壤水分、土壤耕作与管理等内容设置专题,能够将专业基础知识融合到工程问题中,并且能够将工程问题中的具体问题对应到相应的基础知识点中,该点的创新和改革同时可体现工程认证标准中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认证要求中强调了对研究能力和使用现代工具的要求,因此在讲述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时,可通过对纸质文献和网络资源的检索利用,增加并丰富对低产田改良的工程设计与研发;在介绍主要农作物灌溉技术及节水农作制建设等内容时,可进一步结合南北方自然资源和饮食文化的差异,引入适应当地农业背景的工程实践,实现对农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借此机会,强调个人职业规范,以及强调个人和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对于整体目标推进和实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介绍国内外先进新技术和新成果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大型工程建设和应用的原理和经济决策,并强化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综合能力。
  四、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壤学与农作学》持续改进的改革落实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筹备和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效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因此而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反复循环机制,采取调查问卷、网络评价等多种问询方式,获得对课程达成度评价,并形成系统的整改意见,进一步内化形成改进并可落实的建议,应用到《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甘林火.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30-132.
  [2]武广臣,刘艳.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教师版,2016(54):152-152.
  [3]王世勇,董玮,郑俊生,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方法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03):15-22.
  [4]马娟娟.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做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s1):83-8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析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为以后的升学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水平;现状;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学生作文没少写,老师也没少批改,可是学生作文水平就是提高不快。久而久之,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  剖析一下目前农村初中作
摘 要: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独特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本文通过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小学新课标要求现代语文教学提供创新思维学习模式,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观
摘 要: 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综合性学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综合性学习工作需要面临一些挑战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忽视的教学重点。本文主要结合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重点阐释了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一、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效用是帮助学生整合技能,提高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譬如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可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师追求的理想,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目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让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以不断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構建策略  提高教学的高效性一直是基础教育课改的关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一堂课有限的40分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互动交流,积极实践,构建简洁而
随着社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包括农村中学也增添了电教设备,老师们更为重视科学教学方法,纷纷使用更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作为课堂高效优化的神器,地理老师肯定要主动加持。多媒体课堂画面优美,多维感触,立体直观,比传统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观察地理事物,降低学习地理的难度,课堂的容量也更大。另外,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开展研究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学低段,更关乎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让阅读成为生命的需要,这对学生而言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的三大内涵,即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围绕着这三大内涵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