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新学哲学的创立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j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新学的建立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首先,从王安石对太极、道、天名异而实同的规定、道的特性界定可以体认出其哲学逻辑结构是太极、道、天→阴、阳、冲气→五行→人物的模式;其次,王安石从天道下行人道、从人的性命安顿体认出性命之理和道德之意,在对孟子、荀子、扬雄、韩愈四子人性善恶之辩缺失分析之后,提出与礼乐结合并当于理的情之发动;再次,王安石提出新故相除说,不仅明确万物运动变化的趋势,亦是其变法的理论支撑。王安石的性命之理、道德之意为理体学的开创起着推动的作用,其《三经新义》亦开出转训诂之学为义理之学的先风。 The establishment of Wang Anshi’s new school has a soli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irst of all, from Wang Anshi’s definition of Taiji, Taoism and Heavenly Nam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o can be recognized as a pattern of logical philosophy of Taiji, Dao, Tian → Yin, Yang, Chongqi → Five Elements → People. Secondly, Wang Anshi descended humanity from humanity, and realized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morals from the human life. After analyzing the absence of humanity’s goodness and evil of Mencius, Xunzi, Yang Xiong and Han Yu, And when the reason of the start of the situation; again, Wang Anshi put forward the new addition to that not only clear trends in the changing of all things, but also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its change. Wang Anshi’s life principle, moral meaning for the opening of the science of science plays a catalytic role, the “Three Saints and the Brightest,” also opened the transfer of training 诂 of science as a prelude to the theory of justice.
其他文献
如今通行的伦理学书籍中,关于道德含义的理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观点: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各种规范的总和。这种观念在价值多元化、个性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存在着某种片面
江浙地区的佛教是中国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中国佛教的调整与革新,也是从这一地区开始的.以上海为联络站,结集了江浙两地的佛教精英,江浙佛教联合会
《龙树意庄严》是藏族学者根敦群培关于藏传佛教中观思想的一部论著.在结构上,该论全文不分章节,一气呵成——根据跋中记载:这是其弟子达瓦桑布根据根敦群培的手稿和自己的听
多元现代性理论摆脱了古典的现代性理论,转向了对不同现代性的文化诠释.多元现代性理论把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当作不同的社会结构演化的结果,这就颠覆了只有一种西方武的现
已有的学术研究一致认为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传人马启西的思想受到了清代穆斯林学者刘智和哲赫忍耶道祖马明心的影响,进而指出马启西思想与苏非主义有某种关联,但并未探讨其
先秦礼学与中国早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孕育着中国文学的早期形态与文化内涵;“三礼”文献作为先秦礼学的代表之作,更是从各个方面反映出这种复杂的内在渊源,具有一般儒
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中国浙江省、江苏省部分地区遗存的《庚申经》及庚申会的现状,认为古老的守庚申习俗在中国内地并未消失,仍在活态地传承,其传承的地域主要集中于吴越文
社会认同价值指向直接规约着社会整体的凝聚与集体意义的归属。管窥中西社会认同价值指向,不难发现,中国社会认同价值指向表征的是忠孝推演下的纵向价值指向、家国同构下的单
魏晋时期,玄学家们通过语言与世界、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同一性的论证,让“道”与“言”拥有内在沟通;利用言意之辨、得意忘言、辩名析理等语言问题的争论,使得“形而上”成为
清代地方总集编纂、刊刻的兴盛是地域文学传统意识觉醒的一大表征。杭州为人才渊薮,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代表的郡邑诗选共同参与建构了杭州一地的地域文学传统。本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