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素类药物与烟酰胺并用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7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长期以来大多将皮质类固醇作为首选,亦常合并使用其它免疫抑制剂,这在较长疗程中易于出现较严重的副作用。近年来应用毒副作用较小的四环素类药物和烟酰胺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文中就这一疗法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

其他文献
西咪替丁是H2受体拮抗剂,它可抑制胃酸分泌,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但该药也可以刺激迟发性超敏反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这一作用已在人及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Ts淋巴细胞具有组胺受体。西咪替丁通过影响组胺诱导的Ts激活而加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应用西咪替丁治疗包括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等多种皮肤病,已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为了解该药是否对泛发性传染性软疣有效,作者对13例患者进行了观察。
期刊
以核酸扩增试验为基础的确证试验可以增加沙眼衣原体筛查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Gen-Probe杂交试验是最常用的筛查试验之一。然而,迄今尚无将PCR确证试验与Gen-Probe杂交试验联用的报道。
作者1993~1994年对26例早期梅毒患者(男3例,女23例,年龄17~52岁)用阿齐霉素(舒美特,azithromycin)治疗,每天500mg口服,共10天。结果:在6例一期血清阳性梅毒患者中,2例随访4和14个月血清阴转,2例在11和16个月后血清由强阳性明显降低为弱阳性。
期刊
对银屑病微血管的研究已证实,在皮损处皮肤的浅层血管丛中内皮表面面积增加和内皮细胞增殖,加上新生血管形成标志、内皮αvβ3整合素上调的事实,均表明银屑病毛细血管的异常性依赖于血管生成。
综述了近年来异位性皮炎与细胞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白介素-2、2、4、5、6、8、10、12、13,γ-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胞因子与异位性皮炎发病的关系,表明T辅助细胞2占优势在异位性皮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简要介绍了与细胞因子有关的治疗进展.
CD23分子主要表达于免疫细胞上,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CD23与多种皮肤病有关,如异位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这些疾病外周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CD23阳性率增加,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现就此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发病机理有了深入的认识。其发病与致敏药物代谢异常、遗传易感因素、细胞免疫介导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就其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对银屑病的外用疗法,其中包括皮质类固醇制剂的强弱等级及具体用法,并介绍了2种对银屑病疗效好的皮质类固醇。此外对钙泊三醇的作用机理及其在银屑病的应用情况,其它如焦油类、蒽林、甲氨喋呤以及维甲酸类的治疗前景,最后对辣椒辣素治疗银屑病的概况进行了补充。
综述了近10年来天疱疮治疗的研究进展,皮质类固醇与免疫抑制剂同时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天疱疮的预后,在此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疗法、改良的冲击疗法以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使难治性天疱疮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长期缓解。随着传统药物(疗法)的最佳组合以及新药物新方法的不断问世,治愈天疱疮的希望将成为现实。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到4种重要的细胞类型,大量证据表明T细胞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列举了T细胞功能原发缺陷的证据,皮损内T淋巴细胞活化是银屑病表皮过度增殖的介体,皮损中存在着特定类型的T细胞亚群,细菌超抗原与体内角蛋白之间交叉表位的存在是银屑病中自身免疫反应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