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的不懈追问正在形成一种力量,我们期望它会迫使许多人由此有一种改变——年初“办多少惠民好事”的承诺,年终要盘点,要兑现,儿戏不得。
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最大亮点是:行政强制拆迁将取消,须由政府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之前的1月29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这一条例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新拆迁条例”的立法两次征求公众意见,在我国行政立法史上尚属首次。
近一年的等待,一度让媒体及公众担心“新拆迁条例”会不会“胎死腹中”,当初上书全国人大建议审查拆迁条例的五学者在焦虑中不停追问,公众和媒体同样在焦虑中不停追问。其间,公众神经不时被血拆事件刺激,不时被“没有拆迁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拆迁,你们知识分子吃啥”之类的雷语刺激。如今二稿的发布,终于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而央企退出房地产一事,情况也大体相同。8个月前,国资委对78家央企发出“清退令”,8个月后,一家细心的证券纸媒调查发现,仅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未见动静。消息一出,国资委有关人士立即回应,78家央企早巳上交退出方案,多数央企的退出方式不是股权转让,而是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参建新项目。
“当初并没给出明确时间表”也许是有关方面磨磨蹭蹭的一个理由。而这似乎也让人抓不到什么把柄。有的也许心存侥幸,没料到媒体会如此紧盯不放;有的可能利益纠葛甚多,决断难下。但公众对这种磨磨蹭蹭越来越设有耐心,媒体追问意识更在日渐增强,不仅报道事件的开头,而且追踪事件的进展,更盯住其最终结局如何。
这种追问正在改变社会生态。比如,对官员“带病”复出,“合不合程序”、“有没有猫腻”的追问不断,媒体甚至搬出相关规定一条条对照,逼得一些部门屡屡紧急出面澄清,或不得已叫停“复出令”。
对此,可能还有人不太适应。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或许有些事“热得快,冷得也快”,一件新闻发生,一哄而上,穷追猛打,可一旦另一新闻出现,公众视线迅速转移,很快淡忘前者,类似“狗熊掰棒子”。这一规律被一些人摸准,一旦出了事,先救火、降温,息事宁人,表态义正词严,拳头高高举起,但并不急着落下,拖一阵,等舆论关注的热情一过,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近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桩事故处理得是否善始善终,一项承诺是否及时兑现,一项制度是否落到实处,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得以显现。
媒体的不懈追问正在形成一种力量,我们期望它会迫使许多人由此有一种改变——出了责任事故,处理相关人等要实打实地来,别想着应付过当时汹涌的民意再私下搞点小动作、蒙混过去;民生大事的决策,承诺要达到的比例就应该实现,承诺要投入的资金就应该投进去;年初“办多少惠民好事”的承诺,年终要盘点,要兑现,儿戏不得。
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最大亮点是:行政强制拆迁将取消,须由政府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之前的1月29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这一条例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新拆迁条例”的立法两次征求公众意见,在我国行政立法史上尚属首次。
近一年的等待,一度让媒体及公众担心“新拆迁条例”会不会“胎死腹中”,当初上书全国人大建议审查拆迁条例的五学者在焦虑中不停追问,公众和媒体同样在焦虑中不停追问。其间,公众神经不时被血拆事件刺激,不时被“没有拆迁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拆迁,你们知识分子吃啥”之类的雷语刺激。如今二稿的发布,终于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而央企退出房地产一事,情况也大体相同。8个月前,国资委对78家央企发出“清退令”,8个月后,一家细心的证券纸媒调查发现,仅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未见动静。消息一出,国资委有关人士立即回应,78家央企早巳上交退出方案,多数央企的退出方式不是股权转让,而是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参建新项目。
“当初并没给出明确时间表”也许是有关方面磨磨蹭蹭的一个理由。而这似乎也让人抓不到什么把柄。有的也许心存侥幸,没料到媒体会如此紧盯不放;有的可能利益纠葛甚多,决断难下。但公众对这种磨磨蹭蹭越来越设有耐心,媒体追问意识更在日渐增强,不仅报道事件的开头,而且追踪事件的进展,更盯住其最终结局如何。
这种追问正在改变社会生态。比如,对官员“带病”复出,“合不合程序”、“有没有猫腻”的追问不断,媒体甚至搬出相关规定一条条对照,逼得一些部门屡屡紧急出面澄清,或不得已叫停“复出令”。
对此,可能还有人不太适应。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或许有些事“热得快,冷得也快”,一件新闻发生,一哄而上,穷追猛打,可一旦另一新闻出现,公众视线迅速转移,很快淡忘前者,类似“狗熊掰棒子”。这一规律被一些人摸准,一旦出了事,先救火、降温,息事宁人,表态义正词严,拳头高高举起,但并不急着落下,拖一阵,等舆论关注的热情一过,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近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桩事故处理得是否善始善终,一项承诺是否及时兑现,一项制度是否落到实处,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得以显现。
媒体的不懈追问正在形成一种力量,我们期望它会迫使许多人由此有一种改变——出了责任事故,处理相关人等要实打实地来,别想着应付过当时汹涌的民意再私下搞点小动作、蒙混过去;民生大事的决策,承诺要达到的比例就应该实现,承诺要投入的资金就应该投进去;年初“办多少惠民好事”的承诺,年终要盘点,要兑现,儿戏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