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望来时路,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结缘,已经整整十五年。古人说,“十年磨一剑”。而十五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回望这十五年,我吃惊地发现,我几乎经历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全过程——
早在1999年,我就参与了景山网校“虚拟教室”栏目的创建工作,负责提供教学资源与在线答疑。这,是我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此后,一直到2002年7月,我承担了学校“电脑辅助教学实验班”教改课题语文子课题的实验工作。期间,在景山学校语文教改四十周年研讨会上,我用电脑辅助教学《爱莲说》的展示课获得专家的好评。我的两篇文章《语文学科与计算机整合二例》《利用网络平台支持初中校本课试教全程》也相继在《语文建设》杂志上发表。
2003年9月,根据我的建站方案设计的“景山写作学院”网站正式开通。该网络平台运行了整整六年,为网络与写作教学的整合积累了大量资料,景山学校学生利用它交作业以及开展网络班会等活动也得到了《北京娱乐信报》的关注和报道。2005年9月,我撰写的教学论文《建立网络环境下写作教学系统》荣获国家“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专题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9年7月,我又着手创建新浪网站“景山写作学院”博客圈,带领学生开展博客大赛。2010年,在北京大学语文所蔡可博士的帮助下,将“景山写作学院”网站升级为“爱写作学院”。
2015年,我们开始搭建全新的综合性语文学习网站,努力为中学生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语文学习场”……
岁月沉淀了我“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我坚持认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内,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双向打通”。向内,帮助他们建立精神内核;向外,则必须引领他们走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
学生精神内核的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那就是思考力。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当做平凡的人,但决不能平庸,要做会思想的苇草”。思考力从何而来?我们必须从“源头”引入新鲜的活水。“关注北京传统文化”选修课提供的是活水,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难教育是活水,“爱写作学院”网络平台互动也是活水……
网络让作文教学产生“多向、多回合”的交互
传统作文教学的交互方式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存在巨大差异。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的写作过程始于接受写作任务,终于把习作交给教师。师生之间的交互往往仅限于在课堂中师生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实际的语文教学现状是:课堂上进行的作文教学交互活动极其有限。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交流几乎呈封闭状态,学生的个人习作得不到充分的评价、分析和指导,其互动是极不充分的。而网络写作平台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更多的教学人力资源被整合进来,参与作文教学过程及评价环节,使作文教学形成“多向、多回合”的交互方式。
多向——在依托网络平台展开的作文教学中,交互呈多向发散状。不仅同一班级内部师生、生生之间有互动,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可以进行互动评价;除语文老师外,学生家长,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语文教育专家,各级语文教研员,作家、编辑、记者等文字工作者等,也可以积极介入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与评价。
多回合——不受“必须在校”的局限,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参与网络上的作文交流;网络平台(如论坛、博客等)也提供了针对同一篇文章不限回合发表评论的技术支持。
网络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应双双加强
不少研究文章都作过诸如此类的表达“网络中,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从“爱写作学院”长达十三年的实践来看,这样的论述并不完全符合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现状。实际上,学生的语文学习依然是在固定时间、同一地点(教室),以同一个教师为中心进行的。而目前中小学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研究,通常是为学生搭建教学专用平台。以“爱写作学院”为例,整个网站的栏目设计和规则都是为现实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作文教学而量身打造。例如以学校为单位分区设立二级子目录“自由练笔·北京景山学校”“自由练笔·牛栏山一中”等,再按照现实中的班级设立三级目录。子栏目的版主由该班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为保证作文教学的严肃性、有效性,网站还采用实名制注册。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平台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教学向网络世界的扩张。
诚然,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课堂上“教师制定学习内容,展开教学并控制着进度,学生学习路径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在网络上被完全消除。除了教师,包括学生在内的其他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知识。学生亦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获取知识。但是,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其主体性的发挥可以是最大限度的,但不是没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要服从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在网络作文教学中,教师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应承担以下角色。
1. 运筹帷幄,做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规划者
教师同时面临着传统作文教学与网络作文教学,他必须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如何让传统作文教学与网络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网络作文教学的操作方案是如何的?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如何为学生建立写作的电子档案?如何依托网络建立学生写作能力评价系统?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写作的需求?……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无一不需要教师全盘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需要加强。 2. 传授知识,做学生学习写作的引领者
为了达成作文教学目标,我们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传授知识?哪些知识利用网络平台传授会效果更好?除了写作知识,还要教授写作方法,如何利用网络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搭台阶”?网络作文教学对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引领者的要求更高了。
3. 把握方向,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传统课堂上的作文教学,由教师确定写作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并控制进度,教学流程是线性的或者简单的非线性的。而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随着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新的教学资源不断生成,教学流程以复杂树状结构呈现。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教学流程的主流及细小分支,在关键的节点上及时给予调控,以保证教学流程的走向和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非穿针引线那么简单,而更像一个掌舵者。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避免网络学习活动向不必要的枝蔓发展,教师要更加突出主导作用。
4. 身体力行,做学生写作交流的参与者
教师将自己的“下水文”、写作心得发布在写作平台上,本身就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起到示范作用。所谓网络环境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态度的尊重,而不是真的将师生关系“扁平化”。教师要做到积极参与学生的写作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网络话语权,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然后以智者的高度给予学生点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可见,网络平台并非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而是为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提供了平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得到双双加强。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主导作用分化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性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作文的引导与点拨。隐性的是指教师为了师生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互动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以“爱写作学院”为例,它存在着一个隐性的指导控制层:任何一位使用“爱写作学院”的教师,都必须负责针对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现状,制定写作目标,策划步骤,利用反馈衡量目标完成情况,调节诸多要素间的关系,然后对不足部分做出补偿,之后再制定新目标……这个指导控制的过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教师指导控制层是网站运转机制的核心,其外围是以传统班级为教学单位的师生互动,最外一层则是打破班级界限的互动。整个网站的运转体系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以教学班级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他交互具有不定期性、不定向性,处于“耦合松散”状态。
依托“爱写作学院”的多向、多回合写作交互实例
“爱写作学院”上的开放式多回合、多向交互的写作交流活动,参与者不仅有北京景山学校南北校区、远洋分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也有十一学校、广州银河小学等其他学校的师生。此外,也有不少家长加入进来。邀请家长参与的初衷有三:一是请家长放心。让家长能够直观地看到,孩子们正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语文学习交流。二是让家长了解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不仅是了解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也会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以在网络上观察到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年级乃至学校的语文学习情况,为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与水平的定位提供可参考的“坐标系”,最终能与老师形成教育合力。三是不少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很高,他们参与作文教学的交流,或者同批同改,或者现身说法,会给学生带来清新的、丰富的感受。我们还邀请了大学学者以及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参与互动。在依托“爱写作学院”开展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网络平台上各方面参与者的互动力度,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力度。
1. 写作高手从网络“穿越”到课堂
根据北京景山学校八年级语文学习的要求,在学习完文言文《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改写练习。改写的过程是个重新构思再创作的过程。教师该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重新构思再创作”呢?我本人虽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但并不擅长写小说。与其浮皮潦草、语焉不详地指导,不如“借力打力”,请有历史小说创作经验的写作高手从网络“穿越”到课堂上进行点拨。这一次,我决定请丰临和汗青两位老师出马。他们都是写作高手。特别是后者,他当时义务担任着“爱写作学院”网站后台管理员工作。作为出版人,也作为作家,他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关注着平台上孩子们的写作交流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我在线向两位老师发出请求,期望他们调动自己的切身经验,为孩子们的“重新构思再创作”引路搭桥。请求发出去仅一天,两位老师就在平台上贴出来他们的文章。
两位老师的文章,请扫二维码
丰临老师的文章针对性强,具体指点学生构思的路径。汗青老师则以自己写的历史小说为例,逐段逐句、条分缕析地为学生讲解自己在创作历史小说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如何联想和想象,如何选择叙述视角,如何制造悬念,如何运用反衬及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如何遣词造句……
2. 教师从智者的高度给予学生点拨
两位老师的文章在平台上一经贴出,我立刻着手设计课堂教学的作文指导环节。第二天一上课,三言两语明确了这次作文改写的要求之后,我打开了“爱写作学院”的网页,在“自由练笔·景山八5班”的板块里点开两位老师的帖子。“这是两位老师特地为你们这次作文写的指导文章。他们很花心思。你看,汗青老师最后编辑帖子的时间可是夜里两点了呢!”学生们早在论坛上熟悉了这两位老师的大名,一听说两位老师这么关心他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我一边为学生读帖子,一边加上我的点评。我示意学生仔细听,认真思考老师们的建议,想想自己该如何构思。当我读到汗青老师对自己构思过程的分析时,不少学生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有几个平时就爱看小说的男生还使劲儿地点头,目光里满是敬佩。看得出,两位老师的指点让他们心服口服。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异乎寻常地顺利。轮到学生自己构思文章了,我要求他们静默片刻,然后站起来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由于前面的教学指导行之有效,此刻,学生们的交流很热烈。当学生们发言完毕时,我做了总结—— 孩子们,我要提醒你们在动笔之前慎重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你塑造的冯谖这个人物形象,要力求突出他哪一方面的特点?是突出人物出场时“三弹其铗”神态、动作的乖张?还是写他试探孟尝君时丰富的、有层次变化的内心活动?或者选择“智营三窟”这个情节写他的步步为营、未雨绸缪?你下笔之前要有预先谋划。
其次,改写的具体要求。既然是改写,除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文之外,人称也可以改变。可以改成第一人称,你就是冯谖。也可以改动大些,选择其他人的视角来写冯谖。在这个改动之下,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如果你是冯谖,对于“我”的心理描写不妨加强。如果你是门客、仆人,会把冯谖的行为看在眼里,那么你看到了怎样的冯谖?不论你选择哪个角色的视角,你的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必须有“亮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读者,你会喜欢你自己塑造的这个冯谖吗?文字背后是有活生生的作者的,你希望你的读者怎样评价你以及你的文风?
这次作文的成果不消言说,学生改写文章的水平突飞猛进。丰临和汗青老师的这两篇文章,后来一直被用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改写练习,每次的教学效果都非常好。不少学生不仅喜欢上写短篇小说,甚至还有几篇学生创作的微型小说发表在刊物上。
3. 学生在网络上的“智慧交锋”
2005年11月底,复旦一名学生被指在半年内虐待30多只收养或购买的小猫。5位校内爱猫人士甚至在其宿舍内目睹一只受伤白猫的惨状。该事件迅速在网上引起关注。我素来喜欢将社会时事新闻的“活水”引入课堂。这次,我及时组织学生当堂完成了“今日话题”小文——《我看虐猫事件》。当天晚上,孩子们的讨论也从课堂上延伸到了“爱写作学院”的论坛里。
学生们的在线讨论非常热烈,帖子很多。主题从“宽容”到“滥施爱心”,再到“付诸法律”和“生命平等”……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网络平台上的写作交流是如何多向、多回合地展开的。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就同一个话题发表看法,时间不受学校课堂所限,前后持续了近10天。甚至时隔5年之久,还有“爱写作学院”的新成员回帖发表看法。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思想交锋,既锻炼了语文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思考力,加深了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对自我价值观的审视。
这样的例子在“爱写作学院”上还有很多。总之,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多向、多回合”的交互方式,使写作教学真正呈现“一池春水”的动感。
(作者单位:北京景山学校)
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结缘,已经整整十五年。古人说,“十年磨一剑”。而十五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回望这十五年,我吃惊地发现,我几乎经历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全过程——
早在1999年,我就参与了景山网校“虚拟教室”栏目的创建工作,负责提供教学资源与在线答疑。这,是我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此后,一直到2002年7月,我承担了学校“电脑辅助教学实验班”教改课题语文子课题的实验工作。期间,在景山学校语文教改四十周年研讨会上,我用电脑辅助教学《爱莲说》的展示课获得专家的好评。我的两篇文章《语文学科与计算机整合二例》《利用网络平台支持初中校本课试教全程》也相继在《语文建设》杂志上发表。
2003年9月,根据我的建站方案设计的“景山写作学院”网站正式开通。该网络平台运行了整整六年,为网络与写作教学的整合积累了大量资料,景山学校学生利用它交作业以及开展网络班会等活动也得到了《北京娱乐信报》的关注和报道。2005年9月,我撰写的教学论文《建立网络环境下写作教学系统》荣获国家“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专题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9年7月,我又着手创建新浪网站“景山写作学院”博客圈,带领学生开展博客大赛。2010年,在北京大学语文所蔡可博士的帮助下,将“景山写作学院”网站升级为“爱写作学院”。
2015年,我们开始搭建全新的综合性语文学习网站,努力为中学生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语文学习场”……
岁月沉淀了我“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我坚持认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内,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双向打通”。向内,帮助他们建立精神内核;向外,则必须引领他们走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
学生精神内核的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那就是思考力。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当做平凡的人,但决不能平庸,要做会思想的苇草”。思考力从何而来?我们必须从“源头”引入新鲜的活水。“关注北京传统文化”选修课提供的是活水,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难教育是活水,“爱写作学院”网络平台互动也是活水……

网络让作文教学产生“多向、多回合”的交互
传统作文教学的交互方式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存在巨大差异。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的写作过程始于接受写作任务,终于把习作交给教师。师生之间的交互往往仅限于在课堂中师生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实际的语文教学现状是:课堂上进行的作文教学交互活动极其有限。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交流几乎呈封闭状态,学生的个人习作得不到充分的评价、分析和指导,其互动是极不充分的。而网络写作平台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更多的教学人力资源被整合进来,参与作文教学过程及评价环节,使作文教学形成“多向、多回合”的交互方式。
多向——在依托网络平台展开的作文教学中,交互呈多向发散状。不仅同一班级内部师生、生生之间有互动,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可以进行互动评价;除语文老师外,学生家长,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语文教育专家,各级语文教研员,作家、编辑、记者等文字工作者等,也可以积极介入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与评价。
多回合——不受“必须在校”的局限,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参与网络上的作文交流;网络平台(如论坛、博客等)也提供了针对同一篇文章不限回合发表评论的技术支持。
网络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应双双加强
不少研究文章都作过诸如此类的表达“网络中,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从“爱写作学院”长达十三年的实践来看,这样的论述并不完全符合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现状。实际上,学生的语文学习依然是在固定时间、同一地点(教室),以同一个教师为中心进行的。而目前中小学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研究,通常是为学生搭建教学专用平台。以“爱写作学院”为例,整个网站的栏目设计和规则都是为现实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作文教学而量身打造。例如以学校为单位分区设立二级子目录“自由练笔·北京景山学校”“自由练笔·牛栏山一中”等,再按照现实中的班级设立三级目录。子栏目的版主由该班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为保证作文教学的严肃性、有效性,网站还采用实名制注册。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平台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教学向网络世界的扩张。
诚然,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课堂上“教师制定学习内容,展开教学并控制着进度,学生学习路径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在网络上被完全消除。除了教师,包括学生在内的其他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知识。学生亦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获取知识。但是,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其主体性的发挥可以是最大限度的,但不是没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要服从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在网络作文教学中,教师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应承担以下角色。
1. 运筹帷幄,做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规划者
教师同时面临着传统作文教学与网络作文教学,他必须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如何让传统作文教学与网络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网络作文教学的操作方案是如何的?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如何为学生建立写作的电子档案?如何依托网络建立学生写作能力评价系统?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写作的需求?……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无一不需要教师全盘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需要加强。 2. 传授知识,做学生学习写作的引领者
为了达成作文教学目标,我们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传授知识?哪些知识利用网络平台传授会效果更好?除了写作知识,还要教授写作方法,如何利用网络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搭台阶”?网络作文教学对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引领者的要求更高了。
3. 把握方向,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传统课堂上的作文教学,由教师确定写作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并控制进度,教学流程是线性的或者简单的非线性的。而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随着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新的教学资源不断生成,教学流程以复杂树状结构呈现。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教学流程的主流及细小分支,在关键的节点上及时给予调控,以保证教学流程的走向和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非穿针引线那么简单,而更像一个掌舵者。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避免网络学习活动向不必要的枝蔓发展,教师要更加突出主导作用。
4. 身体力行,做学生写作交流的参与者
教师将自己的“下水文”、写作心得发布在写作平台上,本身就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起到示范作用。所谓网络环境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态度的尊重,而不是真的将师生关系“扁平化”。教师要做到积极参与学生的写作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网络话语权,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然后以智者的高度给予学生点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可见,网络平台并非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而是为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提供了平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得到双双加强。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主导作用分化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性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作文的引导与点拨。隐性的是指教师为了师生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互动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以“爱写作学院”为例,它存在着一个隐性的指导控制层:任何一位使用“爱写作学院”的教师,都必须负责针对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现状,制定写作目标,策划步骤,利用反馈衡量目标完成情况,调节诸多要素间的关系,然后对不足部分做出补偿,之后再制定新目标……这个指导控制的过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教师指导控制层是网站运转机制的核心,其外围是以传统班级为教学单位的师生互动,最外一层则是打破班级界限的互动。整个网站的运转体系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以教学班级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他交互具有不定期性、不定向性,处于“耦合松散”状态。
依托“爱写作学院”的多向、多回合写作交互实例
“爱写作学院”上的开放式多回合、多向交互的写作交流活动,参与者不仅有北京景山学校南北校区、远洋分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也有十一学校、广州银河小学等其他学校的师生。此外,也有不少家长加入进来。邀请家长参与的初衷有三:一是请家长放心。让家长能够直观地看到,孩子们正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语文学习交流。二是让家长了解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不仅是了解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也会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以在网络上观察到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年级乃至学校的语文学习情况,为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与水平的定位提供可参考的“坐标系”,最终能与老师形成教育合力。三是不少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很高,他们参与作文教学的交流,或者同批同改,或者现身说法,会给学生带来清新的、丰富的感受。我们还邀请了大学学者以及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参与互动。在依托“爱写作学院”开展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网络平台上各方面参与者的互动力度,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力度。
1. 写作高手从网络“穿越”到课堂
根据北京景山学校八年级语文学习的要求,在学习完文言文《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改写练习。改写的过程是个重新构思再创作的过程。教师该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重新构思再创作”呢?我本人虽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但并不擅长写小说。与其浮皮潦草、语焉不详地指导,不如“借力打力”,请有历史小说创作经验的写作高手从网络“穿越”到课堂上进行点拨。这一次,我决定请丰临和汗青两位老师出马。他们都是写作高手。特别是后者,他当时义务担任着“爱写作学院”网站后台管理员工作。作为出版人,也作为作家,他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关注着平台上孩子们的写作交流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我在线向两位老师发出请求,期望他们调动自己的切身经验,为孩子们的“重新构思再创作”引路搭桥。请求发出去仅一天,两位老师就在平台上贴出来他们的文章。
两位老师的文章,请扫二维码
丰临老师的文章针对性强,具体指点学生构思的路径。汗青老师则以自己写的历史小说为例,逐段逐句、条分缕析地为学生讲解自己在创作历史小说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如何联想和想象,如何选择叙述视角,如何制造悬念,如何运用反衬及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如何遣词造句……
2. 教师从智者的高度给予学生点拨
两位老师的文章在平台上一经贴出,我立刻着手设计课堂教学的作文指导环节。第二天一上课,三言两语明确了这次作文改写的要求之后,我打开了“爱写作学院”的网页,在“自由练笔·景山八5班”的板块里点开两位老师的帖子。“这是两位老师特地为你们这次作文写的指导文章。他们很花心思。你看,汗青老师最后编辑帖子的时间可是夜里两点了呢!”学生们早在论坛上熟悉了这两位老师的大名,一听说两位老师这么关心他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我一边为学生读帖子,一边加上我的点评。我示意学生仔细听,认真思考老师们的建议,想想自己该如何构思。当我读到汗青老师对自己构思过程的分析时,不少学生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有几个平时就爱看小说的男生还使劲儿地点头,目光里满是敬佩。看得出,两位老师的指点让他们心服口服。
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异乎寻常地顺利。轮到学生自己构思文章了,我要求他们静默片刻,然后站起来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由于前面的教学指导行之有效,此刻,学生们的交流很热烈。当学生们发言完毕时,我做了总结—— 孩子们,我要提醒你们在动笔之前慎重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你塑造的冯谖这个人物形象,要力求突出他哪一方面的特点?是突出人物出场时“三弹其铗”神态、动作的乖张?还是写他试探孟尝君时丰富的、有层次变化的内心活动?或者选择“智营三窟”这个情节写他的步步为营、未雨绸缪?你下笔之前要有预先谋划。
其次,改写的具体要求。既然是改写,除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文之外,人称也可以改变。可以改成第一人称,你就是冯谖。也可以改动大些,选择其他人的视角来写冯谖。在这个改动之下,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如果你是冯谖,对于“我”的心理描写不妨加强。如果你是门客、仆人,会把冯谖的行为看在眼里,那么你看到了怎样的冯谖?不论你选择哪个角色的视角,你的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必须有“亮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读者,你会喜欢你自己塑造的这个冯谖吗?文字背后是有活生生的作者的,你希望你的读者怎样评价你以及你的文风?
这次作文的成果不消言说,学生改写文章的水平突飞猛进。丰临和汗青老师的这两篇文章,后来一直被用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改写练习,每次的教学效果都非常好。不少学生不仅喜欢上写短篇小说,甚至还有几篇学生创作的微型小说发表在刊物上。
3. 学生在网络上的“智慧交锋”
2005年11月底,复旦一名学生被指在半年内虐待30多只收养或购买的小猫。5位校内爱猫人士甚至在其宿舍内目睹一只受伤白猫的惨状。该事件迅速在网上引起关注。我素来喜欢将社会时事新闻的“活水”引入课堂。这次,我及时组织学生当堂完成了“今日话题”小文——《我看虐猫事件》。当天晚上,孩子们的讨论也从课堂上延伸到了“爱写作学院”的论坛里。
学生们的在线讨论非常热烈,帖子很多。主题从“宽容”到“滥施爱心”,再到“付诸法律”和“生命平等”……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网络平台上的写作交流是如何多向、多回合地展开的。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就同一个话题发表看法,时间不受学校课堂所限,前后持续了近10天。甚至时隔5年之久,还有“爱写作学院”的新成员回帖发表看法。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思想交锋,既锻炼了语文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思考力,加深了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及对自我价值观的审视。
这样的例子在“爱写作学院”上还有很多。总之,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多向、多回合”的交互方式,使写作教学真正呈现“一池春水”的动感。
(作者单位:北京景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