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娘子“铁”在何处?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d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8月1日,赞比亚卢萨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交谈

  4月8日,“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去世。她是英国保守党的第一位女领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连任3届、任期长达11年,创英国战后历史记录。
  尽管如此,撒切尔还是没能像丘吉尔一样,享受国葬的待遇。因为在英国,国葬一般仅限于一国之君以及储君,即使是备受国民爱戴的王太后和戴安娜王妃,也只获规格较低的“礼葬”,撒切尔夫人也将是如此。以平民之身得享国葬荣誉,最近的一次是1965 年逝世、带领英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丘吉尔,不过他当时也只是获得19响礼炮,比国君的21响还是要少。
  这当然跟英国等级森严的社会特性有关系,撒切尔夫人作为杂货商之女,又不曾在战时领导国家,贡献虽大,但毕竟还算不上是“不世”的功勋,“礼葬”也是恰如其分;更重要的是,撒切尔夫人的施政在英国国内引发了两极化的评价,右派赞扬她大刀阔斧,成功扭转了英国的国运;左派则抨击她是民主社会的独裁者,其政策导致社会分化。相关的争论在二十余年后依然余波未熄。
  尼克松在《领导人》里总结了一个领导人跻身于伟大领袖之列所必备的3个要素:伟大的人物、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事件。正如“二战”之于丘吉尔、“大萧条”之于罗斯福,伟大的事件可以造就伟大的领袖;但也如古巴导弹危机之于赫鲁晓夫、“八一九”事件之于戈尔巴乔夫,伟大的事件也可以毁掉领袖的前途。然而,机会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有当一位领袖的能力受到最大限度的挑战时,我们才能充分地衡量其伟大的程度。”
  撒切尔夫人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英国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她生活的时代,英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1980年代初的煤炭工人大罢工,使英国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福利主义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政府要为人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给公共开支造成巨大的压力,难以为继;英国竞争力低下,染上了远近闻名的“英国病”;从1970年代下半期开始,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如何面对苏联这个“邪恶帝国”?欧盟一体化如火如荼,英国该何以自处?
  “永远不要随波逐流,玛格丽特,走自己的路。”这是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教导她的话,也是她践行一生的行为准则。为了改造工会,在工人因罢工而物质匮乏之际,她公布了英国工会领袖接受苏联政府招待在黑海边晒太阳的照片;为了削减福利负担,她甚至取消了國家免费给小学生提供的牛奶,为此落下了“牛奶抢夺者”的骂名;她很快意识到戈尔巴乔夫和以往苏联领导人的不同,是首个对其摆出友善姿态的西方领袖;为捍卫英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她不惜在欧共体首脑会议上摔手包怒砸会议桌,对加强欧洲一体化提议的回答是No!No! No!她曾狂批欧盟,认为成立欧盟是“当代最愚蠢的事”,甚至建议英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议》。
  “我爱争拗。我爱辩论。我没预期坐在这儿的人(国会议员)都同意我。”撒切尔夫人1980年说出的这番话,正好反映了她的性格。面对困难,她没有像其他政客般滑头,而是迎难而上,甚至不惜押上自己的政治前途,最后成功拨乱反正。在这些方面,“铁娘子”表现出了择善固执的品格,完美诠释了政治上的“铁”的真正含义——不是杀人如麻,不是顽固和死硬,而是坚持对的东西,绝不轻易为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信念与目标。而无论是改革福利制度还是对欧盟一体化的拒绝,在今天看来都是有先见之明的。
  对于民众,“铁娘子”从来不会无原则地迎合,也不会为了选票说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英国民众投函要求香港悉数接收越南船民,她嗤之以鼻:“应该让写信的人,每家接收一名难民。”
  在《铁娘子》一片中,晚年的撒切尔曾说过:“知道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吗?我们被这样的人领导着,他们注重感觉多于思考和想法。”确实,这是一个Facebook和微博的时代,领导人的产生已经变成了媒体选秀的另一种形式,形象讨巧口才灵便成了领导人的标配,民众对他们的八卦和穿着的喜好,超过了对政纲和理念的关注。而领导人的最大关注是赢得连任,因此做事是否让民众舒服,比把事情做对还要重要,让我不爽,马上换人。
  这样的时代,会产生油光水滑、片叶不沾身的奥巴马,撒切尔夫人……也许已经out了吧。
其他文献
我随姚晨一行进入百老汇电影中心时,十几个观众已经早早安坐在座位上等候难民电影开场。他们大多肤色偏深,两位挨坐在一起的女性身材臃肿,裹着印度纱丽。独坐的人看不出表情。与国内观众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在把玩手机。离电影开场还有好一阵,但影院里一直很安静。  放映前有两个环节,一是姚晨发表成为难民署代言人的感言,二是难民署给难民事务支持人士颁奖。也许是因为对姚晨不大了解,观众席里听不出太热烈的声响,这与姚晨
“我想让孩子有一个外籍身份。”林木决定让太太去洛杉矶生下第二个孩子。  他是杭州一家私营企业的企业主,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企业经营状况不错,唯一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父母一样接受“洗脑式”的教育。他要给孩子提供更多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在他看来,只要孩子获得“美国身份”,他们将一起变得“自由”。  林木开始研究“赴美生子”这件事中的各种套路,最终发现这是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而其背后还有着强大的商业逻
陈木胜的电影总给我这样的感觉:看上去是一碗好米饭,嚼起来却夹杂着砂石,味道很有点暧昧不明,难以痛快地下咽。对我来说有几个问题很值得琢磨:导演动心讲这个故事,最初浮现在眼前的是哪个念头或场景?3个人物中究竟谁处于核心位置?这个故事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这是部前后对称、几乎可以一劈两半的电影。撇开最后的字幕,130分钟的故事,刚好在第65分钟将时间线切换到了5年后。前半部原是普通的警匪故事。3个一起成
1979年,大哥魏承彦从武汉《长江日报》社调到北京,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秘书。他在北京上大学时就经人介绍从朴老学诗。60年代赵朴初讽刺赫鲁晓夫的散曲《某公三哭》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时脍炙人口。我开始研究佛学时入门书就是朴老的《佛学常识问答》。后来我结婚时,朴老还用行草抄了一首诗作为贺礼。其书法意境深远、翰墨飘逸,通篇观之如金石铺地,字字独立,上下呼应,意连笔不连,一气呵成。书与诗,
惊闻原马来西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逝世,内心难以平静。我与他缘吝一面,仅有一段“神交”,终成遗恨。现应《南方人物周刊》约请,翻检出下面这篇首发于吉隆波的旧作,旧文新发,略作说明;同时也向读者交待那段“神交”,以资纪念。  2004年夏天,我第一次去马来西亚时有一个心愿,想见见昔日马共的游击队老战士。《星洲日报》总编萧依钊女士很快联系上一群生活在马六甲的老战士,即在当地抗日烈士陵园有过一次愉快聚谈。返归
这大约是小S从著名主持人升级华人巨星后,栽得最狠的一次。8月,她老公许雅钧投资的高端面包品牌被查出使用多种人工香精,不久前还曾为此品牌站过台的小S,不得不出來面对公众,鞠躬道歉。之后,又有许氏父子等人疑似利用“香精案”套利,有“台湾巴菲特”之称的许父涉嫌违反“证交法”内线交易,两人皆被约谈,并被限制出境,恐遭7年以上刑责。再然后,又传她被丈夫家暴,《康熙来了》收视率暴跌,她痛失代言。  为了帮妹妹
2011年12月23 日6时9分34秒,韓寒发了一篇名为《谈革命》的博客。第一个发现它的可能是一个网名“冷娃”的人——至少他(她)是第一个留言评论成功的网友。“冷娃”先后评论了五条,第一句是“沙发”,第二句是抢到了沙发很感动,第三句是希望韩寒注意身体,第四句是再次表达自己的激动,第五句终于说到了正题:“将革命进行到底!”  次日傍晚时分,韩寒以罕有的勤奋,又贴出一篇博文,《说民主》。26日一大早,
有媒体报道河南周口“平坟复耕运动”的消息,第一句是这么写的:“被传为千年‘第一难事’的平坟工作,近来在河南周口市破题。”我吃了一惊:“平坟工作”竟然是“千年”来的政府的日常工作?历史上的政府也“十分重视”和“强力推进”平坟工作?历史上“坟墓和发展”的矛盾也像今天这么尖锐?  我不知道数千年来有哪个政府真干过这样的事情,除了在战争和军事的紧急情况下。我相信在土地私有的年代,政府不太方便做这样的事情。
在比尔·克林顿担任总统的1990年代,美国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克林顿夫妇到加油站加油,希拉里認出加油站老板是她的前男友,比尔于是戏谑说:幸亏你跟了我,否则你现在只是加油站的老板娘;希拉里对此说法嗤之以鼻:如果我当年选了他,他现在就是美国总统!  这个笑话最形象地反映了美国人对克林顿夫妇之间关系的看法:尽管老公是总统,但老婆才是那个话事的人。事实上,比尔·克林顿在总统竞选阶段和整个任期里,都毫不避嫌
“三公消费一定要控制住,但三公消费高不是茅台的错。” 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的《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表态。  2012年3月,贵州茅台的股价再次突破200元关口。茅台酒的终端零售价已经接近两千元,还不一定能买到真货。  茅台酒并没有成为日常消费品,礼品和招待才是主要用途。在贵州省省委书记栗战书的眼里,茅台酒成了老百姓对三公消费不满的替罪羊。他认为政府采购茅台“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