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育中乡土文化的作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r168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而历史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合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宽松、和谐的新课堂,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这已经成为了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家乡辉煌灿烂的文化、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生动教材。同时,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在历史教学中适当添加乡土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就乡土文化在学生德育及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简要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
  古人日:“人有爱乡之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是谰语也。”要使学生热爱祖国,必须先使其热爱家乡;要热爱家乡,必须使其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历史现实、优势劣势,并把这种感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最终融进血液中去,成为一种永不丧失的深沉的情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教师把爱家乡放在爱祖国的整体中来讲述,把家乡的进步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对家乡历史教学,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在课前将学生按照抗日战争进行的三个阶段分成三个组,各自结合教材内容,搜集、精选徐州人民抗日的材料。然后,三个组在课堂中诵读搜集的材料,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适时的进行必要的引领,并重点补充了1938年1月至5月的徐州会战。这次会战虽然没有改变徐州沦陷的命运,但这次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又播放了纪录片《徐州会战》的片断。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搜集史料、分析史料、深化史料的过程了解了家乡史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而且在看——听——感受——体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家乡沧桑的历史,感受到了战争时期徐州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进一步激发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二、有利于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徐州是文化之邦,历史悠久,特别是两汉时期文物遗存极其丰富,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徐州当地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们了解家乡先人们的创业历程,知晓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的价值,促使他们萌生了保护文物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可待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讲到两汉政治文化时,适当增加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的名胜古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了解其文化渊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在乡土历史教学活动中收获了知识的乐趣,汲取了民族精神与乡土文化的素养。他们成为历史文物的小卫士,也成了家乡的小考古工作者,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历史教学本身,学生能够向社会、向政府呼吁:社会要爱护现有的历史文物,政府要保护文物,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加快地区发展。让学生关心国事、关心社会、参与实践,这不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吗?这不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三、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素质教育的成功是使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长期以来历史学科普遍不被学生重视和喜爱,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家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从而感到枯燥无味,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地方历史知识,则可缩短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新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各地学校也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单一不变的评估方式,依然存在的应试教育,时时变化的高考方案,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使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快乐学习的真谛。若在历史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乡土历史文化,并且辅以乡土史为主题的活动课,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和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从而建立双向沟通式的反馈机制。
  四、结语
  传承文化、弘扬民族传统,历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新课程改革,历史教育也不可避免走上改革的道路。如何使历史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我们所有历史教育工作长久探究的重要问题,而将乡土文化应用于历史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并研究问题的兴趣,能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学会明鉴。重温历史的过往,获得对历史情结中的人和事件的深刻的体悟和感知。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仅仅为了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则是在课堂中倾听,这样脱离了学生的认知的实际的情况,失去了学习历史的本质意义和价值。  基于当前学习历史被教学的模式所弱化的现象,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
留白本是绘画中的名词,对于一幅真正具有审美意义的绘画作品来讲,是需要留白的。只有这样,才能给欣赏者留出想象的空间,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对于教学来讲,同样需要留白。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体,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他们留足发挥想象、碰撞思维、舒展个性的空间,而不能将他们视为容器,一味灌输,唯其如此,才能激活课堂,生成智慧,促进成长。  正如陶行知先生引用过的水杯原理——水
期刊
目前我国的政府绩效考核理念比较单一,注重经济增速,以GDP考核为主,而处于我国行政组织和行政权力末端的乡镇政府,在社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利益日益分化,贫富差距逐步拉
【摘要】自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发生了变化,新教材的编写给学生和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不得不强调一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怎么样教会使学生有兴趣学,教学质量才会有保障。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教学 要点  据相关统计表明,高中的许多学生喜欢历史却不愿意上历史课。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