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高中学生从物理课堂中学到理想化方法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想化方法是突出研究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理想化方法不仅仅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必须掌握的一种思维方法。本文论述了理想化方法在物理研究中两种形式的应用:建立理想模型、设计理想实验,以及使高中学生从物理课堂中学到理想化方法的三种途径。
  【关键词】理想化方法 理想模型 理想实验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方法确定为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桥梁。物理方法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工具,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法宝,是学生重要的能力之一,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理想化方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谈谈理想化方法以及如何使高中学生从物理课堂中学到理想化方法。
  一、理想化方法
  物理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而自然界的复杂让人类认识到科学地描述自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写,不是拍照,不分主次地考虑一切因素,不仅会增加认识的难度,甚至不能得出精确的结果。因此,为了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性,就需要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其方法就是突出研究对象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这就是物理研究中的理想化方法。它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伽利略指出:懂得忽略什么,有时与懂得重视什么同等重要。足见理想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理想化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建立理想模型,设计理想实验。
  1.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指物体本身或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起来的理想研究对象,突出地反映某一过程的主要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次要方面。中学物理乃至大学物理所研究的对象,严格地说,大都是理想模型。理想模型可以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
  对象模型:用来代替由具体物质组成的、代表研究对象实体系统的模型叫做对象模型。如力学中的质点、刚体、单摆、弹簧振子、连续介质等;热学中的理想气体、孤立系统等;电磁学中的点电荷、无限长直导线、无限长螺线管、理想变压器等;光学中的点光源、平行光源、单色光薄透镜等;近代物理学中的原子核式结构、玻尔氢原子模型,绝对黑体等都属于对象模型。这些理想化模型都是从客观原体抽象出来的,只反映所研究问题的本质,但又不同于实际物体。
  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所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平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都属于条件模型
  过程模型:把具体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后所抽象出来的物理过程叫做过程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气体状态变化的等温过程、绝热过程、可逆卡诺循环等,都属于过程模型。它们都是对物体实际运动的近似和简化,如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在地面附近在忽略空气阻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微小变化的情况下的理想化运动。
  2.理想实验。理想实验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以逻辑法则为依据,用思维来展开实验过程。它能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运用高度抽象能力,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某种特性或关系推到极限,把握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理论。所以,也可以说,理想实验是一种带有浓郁物理学色彩的逻辑推理,是人们在思想上塑造的理想过程。
  理想实验之所以被称为“实验”,是因为它在特征和目的上,与实际实验相似,都是将研究对象加以“纯化”,以便在最少干扰和影响下概括出研究对象的特性和本质。然而理想实验并不等同于实际实验,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1)理想实验不是一种实践活动,不能用来作为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2)实际实验总是有一定误差的,理想实验则不同,要它纯化到什么程度,就能纯化到什么程度;(3)理想实验可以超越当时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挥思维的作用,实际实验却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4)一般说来,理想实验难以物化为实际实验,但随着实验手段和工具的改善提高,某些理想实验也可以转化为实际。如在牛顿提出理想炮弹实验270年后,人类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理想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实验,在科学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指出,物理学发展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基本理论的建立,都是在理想实验的帮助下完成的。纵观物理发展史,近代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是从理想实验开始的。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开拓者、奠基人,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都是理想实验的大师。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就多次使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如“爱因斯坦列车”“爱因斯坦升降机(电梯)”“爱因斯坦旋转圆盘”等。人们惊异于科学的巨大成功,更惊异于这些科学大师们进行理想实验的高超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理想化方法的途径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的各类模型日趋繁多。因此,教学生学会一个理想模型的建立以及由它所研究出来的概念或规律,这只是一个战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讲解理想模型时能否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提高到方法层面,遇到新问题能否正确地使用理想化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它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即“授之以鱼”的同时更应“授之以渔”。
  如何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理想化方法呢?理想化方法就是抓住本质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使我们更易于认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这是理想化方法的精髓,但这同时导致了理想化后的事物不同于事物的原型,即理想化模型源于具体事物,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干扰下,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认为,物理方法教育重在 “循序渐进”“长期渗透”和“有意培养”,而不宜在教学中把方法当作知识来讲,形成“死方法”“死框框”,应适度显化,适时点明,适当训练,以帮助学生总结和强化以利形成能力。理想化方法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所以物理课堂是方法教学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以下三条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教学理想化方法的途径。   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逐步显化理想化方法。物理教材主体是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物理方法论的体系,通常教材对知识点的逻辑联系采用显性处理,而对物理方法采用隐性处理,即不在课文中写明,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领会。所以教师应深入钻研、有意识地挖掘隐蔽着的物理方法,便于学生逐步掌握。
  (1)通过质点模型的学习,初步认识理想化方法。质点模型是高中物理提出的第一个理想模型。我们对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其教学要求是初步的,学生对理想化方法的认识也只能是初步的。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考虑:质点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质点概念的提出、分析、建立质点模型的过程,以领悟其中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为此,需先通过实例说明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是十分困难的,并逐步指出建立质点概念的必要性,以充分展现理想化方法的思维过程。教学中可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先创设问题情境。如放映录像:鸟的飞行,羽毛的下落,汽车的行驶……
  设问:详细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困难?
  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的运动的区别吗?
  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一个只有质量而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质点概念。这样在学生理解质点概念的过程中,渗透和培养了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解了为什么要理想化,如何进行理想化。
  (2)通过“理想气体模型”的学习,知道如何用理想化方法认识复杂的对象和过程。在实际气体分子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可用理想气体分子来代替,在此基础上导出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但当条件变成高压时,就有较大偏离,这时就要考虑真实气体分子的固有体积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出了范德瓦尔斯方程。该方程比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复杂,但由此得出的结论却与实际吻合得更好。可见对复杂的对象和过程可先研究其“理想化模型”,然后将研究结果加以种种的修正,使之与实际的对象相符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们逐步深刻认识复杂事物的一种方法。
  (3)通过“原子模型”的学习,知道理想化方法是导致新发现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在理想模型的抽象过程中,由于舍去了大量的非本质的具体因素,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性,这就更便于发挥逻辑思维的力量,从而使得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能够超越现有条件的局限,指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研究的方向,形成科学的预见或者获得新的突破,物理模型也相应地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并不断完善。原子模型的建立和演化过程说明了这一点。汤姆逊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从而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它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很快他的学生卢瑟福等人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用这个模型无法解释实验结果,于是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迈出了及其重要的一步。尔后,这一模型又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能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的线状光谱等事实,与经典理论发生了矛盾。为此,玻尔在核式模型的基础上将普朗克量子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中,于l913年提出了三条基本假设,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玻尔理论正是玻尔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发挥逻辑思维力量得出的科学预见,玻尔理论指明了原子物理学发展的方向,推动物理学进一步向前发展。但是玻尔模型在解释除氢原子外其它的原子光谱时却与实验事实出入很大,直到1925年量子力学建立以后,物理学家们将量子力学用于原子结构,用电子云这个崭新的概念代替了传统模型中的电子轨道概念,解释了玻尔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才有了较完善的原子结构理论。而量子力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认识到理想化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并逐步学习了运用理想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有意突出理想化方法。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想化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和物理规律的发现,大多数是建立在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到的,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建立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如何在规律教学中,突出理想化方法呢?可让学生“身临其境”, 引导学生经历用理想化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伽利略是科学史上第一个卓有成效地应用理想实验的科学家,我们就以此为例,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演示斜面实验,把金属丝弯成如右图所示的轨道,让玻璃小球从左边某一位置A滑下,达到右边最高点B,可以看到B比A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进行推理和猜测:若减小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结果怎样?再将条件推向极端——当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为零时呢?当然,此种情况用实验做不到。但伽利略正是根据这一推理构想了一个理想实验,找到了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的力和运动的本质。接着介绍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并进行思维点拨: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是什么?进行推理时忽略了什么次要因素?抓住了什么主要因素? 这样,在规律建立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理想化这种思维方式的奥妙及其魅力。
  三、在习题教学中,有刻意训练理想化方法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想化方法是分析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而练习是物理教学中巩固知识、熟练方法、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故应通过习题教学,加强应用理想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想化方法的运用变为本能思维和自觉行为。
  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理想化方法为背景的习题,如下面是以“牛顿大炮”为背景的习题:牛顿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他发现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于是牛顿提出了一个“大炮”的设想,图是他画的“大炮”草图——在地球的一座高山上架起一只水平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将炮弹平射出去,射出速度越大,炮弹落地点就离山脚越远。他推想:当射出速度足够大时,炮弹将会如何运动呢?牛顿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著名的“牛顿大炮”的故事。
  (1)故事中的牛顿用了的研究方法________;
  (2)研究中牛顿基于的可靠事实是:________;
  (3)根据以上资料和牛顿的“大炮”草图,推测牛顿当年的重要结论是:________。
  参考答案:(1) 理想实验;(2)人掷出去的石头总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3)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环绕地球运转。
  另外,在教学中有些习题明显要运用理想化方法来求解,此时教师要点明,让学生学会应用这种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例:取一个不高的圆桶,桶内装水,用来测量照射到地面的太阳能,设照射到水中的太阳能全部被水吸收。某天中午在太阳垂直照射下,计算得到地球表面每平方米每秒获得的能量为700J,已知射到大气层的太阳能只有50%到达地面,另外50%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地球半径r=6.38×106 m,太阳半径R = 6.96×108 m,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1.50×1011m。试求太阳辐射功率
  分析:此题的难点在理想模型的建立:太阳向各个方向的辐射均匀,若以太阳为中心,以日、地距离L为半径作一球面,则太阳能全部且均匀地射到该球面上,而地球上的圆桶截面是该球面上的一部分,若没有大气吸收和反射,球面上每秒接收的太阳能即为太阳辐射的功率。
  解答:太阳辐射的功率为:
  要使学生认识某事物变化的本质“是什么”,首先要选用理想化的模型知道它“像什么”,再通过理想化的手段理解它“为什么”,最后学生才会明白学习了它之后应该去“做什么”。可见整个教与学当中运用理想化思维方法十分必要。它虽不是教学中唯一的方法,但在发挥物理教育的多功能性上起着重要作用。理想化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掌握一些探索客观世界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王瑞旦,宋善炎.物理方法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孙桂英.理想化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5.
  (作者单位:建德市寿昌中学)编辑/张俊英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产品朝高集成度、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电子产品中的芯片所需要承受的电流密度越来越高,导致芯片的发热量随之增加,其服役温度上升。现有的半导体材料单晶Si做成的芯片在高于150℃时就不能稳定的工作,与Si材料相比,Si C材料的服役温度高,并且能够在600℃稳定的工作,因此Si C材料作为下一代半导体材料被广泛的关注。但是目前能够用于连接这种半导体材料做成的芯片的粘贴材料却少之又少。本文的目标是研
在铁电材料领域,二钛酸钡(BaTi2O5)是一种在b轴方向上具有较大介电常数的铁电材料且居里温度为430℃左右的无铅铁电材料。可应用在多层陶瓷电容器、铁电存储器等器件中。然而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方式转变创造了可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的转变,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文主要从发挥学生主体性、差异化教学、巧用多媒体情景法教学以及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内容出发,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师生活动方式的讨论。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 差异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 评价体系  一、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断
【摘要】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到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立体化的复杂关系,而这多方面的因素之间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为目标和方式。从教学的各要素来看,我们既要看到它们之间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又要仔细发掘课程的各个因素的独特价值,要有主动地把汉语言文化教育的各项功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我们的语文素质教育在整体的系统配置中得到实施。  【关键词】语文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类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发展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把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建成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加快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步伐,我专业对多家企业进行了调研。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气技术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尽快走出语音教学误区、提高语音教学质量是当今汉语教师们的迫切任务,文章主要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里面存在的几个误区作出一些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汉语语音 误区 对策  在外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否能把语音问题弄清楚,对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而如果在初始阶段学生没有在语音方面得到正确的指引,那么这些语音的错误将会继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中职政治教学模式向充分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开放互动、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全新教学模式的蜕变。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虽然课堂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课堂的互动性始终是其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中职政治 互动 课堂  中职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从形式上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