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课堂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背后往往隐含许多教学机智。本文立足“课标”,针对当下科学课的教学现状,剖析了科学课的瓶颈突破,从回归儿童原点和回归科学课堂原点探索了处理意外生成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儿童视角;意外生成;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19-2
小学生未泯的童心充分体现在3-6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看待科学问题、科学活动、科学结论的视角、态度与课标要求、执教者的需求往往颇有偏差。如何善待童心、换位视角,借助科学课堂的偶发现象,探索出更贴近儿童思维、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科学学习方式方法?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现象扫描:当下科学课的教学现状
(一)专业教师:人员稀缺
因当下师范院校未设相应的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导致专职教师大多是从其他学科转行来的。兼职教师有的由语数学科教师来担任,有的是课时不足的其他任课教师担任,有的由不能胜任新课程教学、年龄较大的教师或者行政后勤人员担任,有的甚至临时安排没课的教师看管学生。
这部分老师对于科学课标的理解、对课堂教学的驾驭都有一定程度欠缺,造成他们在科学课堂上面对门目众多的意外现象,缺少抓手,导致科学性错误发生,知识缺位。
(二)专业素质:部分薄弱
近几年专业教师发展初见成效,面对意外生成问题的处理也不尽然是有效的。科学课堂常见不科学现象,科学语言描述出现科学性错误,课堂评价常常游离于科学课标之外。科学教师团队中呈现出本科院校理化生专业毕业新教师们理论基础深厚,教学实践薄弱现象。这缘由其毕业院校教师培养上的误区。另一种则是由转岗教师成长起来的专业教师团队,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自身也在教学过程中获取了较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前者在课堂调控能力上不必说,后者的丰富经验也往往来自于语文、数学多年的教学习惯(经验),面对高标准的现今科学课堂,遇到特殊意外现象也多是处理不当,错失科学教学的良机。
二、策略探寻:处理课堂意外生成的途径、方法
(一)回归儿童原点——处理课堂意外生成的途径
1.错误——儿童的本然权利。借班上课执教《生物的遗传现象》,有一个片断需将课前同学带来的父母亲照片打乱后分到各个小组进行亲子辨认,以加深对遗传特征的认识。在小组间交流汇报如何根据遗传特征来判断谁是自己班哪位同学的父母亲时,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位同学条理清晰地正在分析照片主人公应是某某同学母亲时,被陈述同学却说那不是她妈妈。又一位同学发话说是他妈妈。伴着大多同学的笑声我冷静地询问着,你们之间可有亲戚关系?学生的答案给了我喘息的机会,原来他们是姑舅表亲,于是乎“外甥倸娘舅,侄女像家姑”之类的谚语,引出了凡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相似之处这一科学研究论断,这样的事例,这样遗传的现象,就这样形象生动的得以解决。
原本是交流汇报活动中学生分析的一个错误,引起了同学的注意,打乱了教师对活动的安排,细致的询问得到的结果竟使得活动环节上的变动成为一个目标的达成。从错误的分析求证到两者间不可多得的联系,形象地引出对遗传现象普遍性这一知识的认同,生动二字真不足以描述这一过程。
2.宽容——教师的应然选择。现在流行评价这一术语,提倡鼓励性的语言常用于学生的课堂活动,现实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批评,来顺畅课堂这个双边活动的始终。一次公开课,学生在尝试加热倾斜试管顶部的水,来验证试管底部的水温不会上升,从而开始研究液体的热对流现象。就有那么一位偏偏从试管底部进行加热,获得的实验结果让所有听课的人员大跌眼镜。在我疑惑间,那组其他学生主动告密,解了大家心头的疑问。因是公开课,只能善意的批评说这位同学是因没按咱们的操作流程来,因此结果不同于我们。这位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却不买账地反驳我,对加热试管中的水这样实验操作步骤就该是他那样。一时语塞的我想起这节课的目的,给他回击的同时也有意引起其他同学注意:为什么老师没要求大家按照这位同学说的正确步骤来进行加热试管中的水?一个短暂的讨论后,同学们因两种实验方式的对比形成了共识,我们加热的位置可以看出热水是向上流动的(不向下方流动)。
(二)回归科学课堂的原点——处理课堂意外生成的方法
1.实验验证:收获惊喜。苏教版五上《玩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认识磁铁南北极实验操作过程中,有位学生不小心把实验的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截,其他同学对他的小报告让全班同学瞬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断裂的磁铁上,更有好奇的学生提出:断成两截的磁铁是不是一半仅仅是南极,另一半就仅是北极了呢?有时候真为学生的异想天开而激动不已,这个问题的衍生全不在课堂预设之中,作为教师也不会刻意摔断磁铁来促成下面这些知识的拓展:有同学说肯定是吗,也有人摇头,在多数同学处于观望时老师发话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实验验证,在该小组同学的验证试验进行同时,老师的引导也开始了,同学们作个大胆推测,等会我们把这断裂的磁铁再拼在一起,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一个意外的瞬间,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把用指南针进行辨认磁极的探究活动别致的升级,让计划的探究成为更高级别的拓展,断裂的磁铁引申出磁极理论的升华。这个意外的惊喜随着学生对断裂磁铁的继续探究,教师对合在一起的磁铁磁极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的引导,将知识融入了意外、借助了意外、跳出了意外,可谓是别致的惊喜。
2.实践检验:收获成功。过去在执教人教版老教材《连接电路》这一内容时,还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按照实验要求先进行电路图的绘制,再根据电路图进行连接,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时,有组同学电路连接演示得很棒,达到了目的要求,有细心的同学发现了这组同学展示的电路图绘制是有问题的。我仔细看了下电路图后,表扬了发现问题的学生,抛给了全体同学一个问题:按照这样“问题”的电路图进行电路连接,你们愿意尝试吗?挑战往往属于有上进心的人群,各小组同学带着疑问带着热情,不一会就按照那所谓“错误”的电路图连接完毕。结果呢,这样的电路图竟然能实现双开关分别控制两盏灯,学生甚至兴奋的欢呼了。
这个知识超出了教材的编写范围,极大程度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使得课堂变得生动丰富而多彩,更体现了新课标中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这一鲜活理念,绘制“错误”的电路图,正确的连接,生成的不仅仅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最关键是应了那句实践出真知的老话,不经意间超越了教材的本身,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堪称到位的检验。
3.建立常规:合作引发精彩。科学课主旨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当然少不了动手操作中的合作。我在任教刚开始学习科学的三年级课堂上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神奇的水》一课上,学生从“会爬升的水”、“会喷射的水”、“会团结的水”一个个活动的参与中感受水的神奇,因为下一个环节总是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好奇心和兴趣,活动进行的井然有序。最后大家开始“搬运水”,根据课前设计我们是以一竖排学生为单位进行比拼,组内合作挺好的同学在大组中显得再没规矩可言,他嫌他慢,他埋怨他工具用的不好,一个回合下来满教室都是败下阵来小组同学的抱怨声,即便是获胜的小组在刚才进行的过程中也是争吵不断,混乱的场面一发不可收拾。吃惊于三年级学生科学课堂常规不成熟的同时,我在追问自己,教材安排这个活动的意图何在?……
三年级学生刚迈入科学课堂,设若处处立规矩,课课提要求,不仅会打消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更会极大程度限制他们进行课堂动手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本单元内容与以往“水”内容相比,不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课堂上出现的典型事例正好为我所用,作为反面教材及时给学生渗透了“凡事预则立”、“动手前要先动脑”、“实验前要制定相应的计划”等等这些在今后科学课上需要多次应用的话题,课后想想本是在合作中出现不和谐的争议——也同样精彩。
关键词:儿童视角;意外生成;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19-2
小学生未泯的童心充分体现在3-6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看待科学问题、科学活动、科学结论的视角、态度与课标要求、执教者的需求往往颇有偏差。如何善待童心、换位视角,借助科学课堂的偶发现象,探索出更贴近儿童思维、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科学学习方式方法?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现象扫描:当下科学课的教学现状
(一)专业教师:人员稀缺
因当下师范院校未设相应的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导致专职教师大多是从其他学科转行来的。兼职教师有的由语数学科教师来担任,有的是课时不足的其他任课教师担任,有的由不能胜任新课程教学、年龄较大的教师或者行政后勤人员担任,有的甚至临时安排没课的教师看管学生。
这部分老师对于科学课标的理解、对课堂教学的驾驭都有一定程度欠缺,造成他们在科学课堂上面对门目众多的意外现象,缺少抓手,导致科学性错误发生,知识缺位。
(二)专业素质:部分薄弱
近几年专业教师发展初见成效,面对意外生成问题的处理也不尽然是有效的。科学课堂常见不科学现象,科学语言描述出现科学性错误,课堂评价常常游离于科学课标之外。科学教师团队中呈现出本科院校理化生专业毕业新教师们理论基础深厚,教学实践薄弱现象。这缘由其毕业院校教师培养上的误区。另一种则是由转岗教师成长起来的专业教师团队,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自身也在教学过程中获取了较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前者在课堂调控能力上不必说,后者的丰富经验也往往来自于语文、数学多年的教学习惯(经验),面对高标准的现今科学课堂,遇到特殊意外现象也多是处理不当,错失科学教学的良机。
二、策略探寻:处理课堂意外生成的途径、方法
(一)回归儿童原点——处理课堂意外生成的途径
1.错误——儿童的本然权利。借班上课执教《生物的遗传现象》,有一个片断需将课前同学带来的父母亲照片打乱后分到各个小组进行亲子辨认,以加深对遗传特征的认识。在小组间交流汇报如何根据遗传特征来判断谁是自己班哪位同学的父母亲时,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位同学条理清晰地正在分析照片主人公应是某某同学母亲时,被陈述同学却说那不是她妈妈。又一位同学发话说是他妈妈。伴着大多同学的笑声我冷静地询问着,你们之间可有亲戚关系?学生的答案给了我喘息的机会,原来他们是姑舅表亲,于是乎“外甥倸娘舅,侄女像家姑”之类的谚语,引出了凡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相似之处这一科学研究论断,这样的事例,这样遗传的现象,就这样形象生动的得以解决。
原本是交流汇报活动中学生分析的一个错误,引起了同学的注意,打乱了教师对活动的安排,细致的询问得到的结果竟使得活动环节上的变动成为一个目标的达成。从错误的分析求证到两者间不可多得的联系,形象地引出对遗传现象普遍性这一知识的认同,生动二字真不足以描述这一过程。
2.宽容——教师的应然选择。现在流行评价这一术语,提倡鼓励性的语言常用于学生的课堂活动,现实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批评,来顺畅课堂这个双边活动的始终。一次公开课,学生在尝试加热倾斜试管顶部的水,来验证试管底部的水温不会上升,从而开始研究液体的热对流现象。就有那么一位偏偏从试管底部进行加热,获得的实验结果让所有听课的人员大跌眼镜。在我疑惑间,那组其他学生主动告密,解了大家心头的疑问。因是公开课,只能善意的批评说这位同学是因没按咱们的操作流程来,因此结果不同于我们。这位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却不买账地反驳我,对加热试管中的水这样实验操作步骤就该是他那样。一时语塞的我想起这节课的目的,给他回击的同时也有意引起其他同学注意:为什么老师没要求大家按照这位同学说的正确步骤来进行加热试管中的水?一个短暂的讨论后,同学们因两种实验方式的对比形成了共识,我们加热的位置可以看出热水是向上流动的(不向下方流动)。
(二)回归科学课堂的原点——处理课堂意外生成的方法
1.实验验证:收获惊喜。苏教版五上《玩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认识磁铁南北极实验操作过程中,有位学生不小心把实验的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截,其他同学对他的小报告让全班同学瞬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断裂的磁铁上,更有好奇的学生提出:断成两截的磁铁是不是一半仅仅是南极,另一半就仅是北极了呢?有时候真为学生的异想天开而激动不已,这个问题的衍生全不在课堂预设之中,作为教师也不会刻意摔断磁铁来促成下面这些知识的拓展:有同学说肯定是吗,也有人摇头,在多数同学处于观望时老师发话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实验验证,在该小组同学的验证试验进行同时,老师的引导也开始了,同学们作个大胆推测,等会我们把这断裂的磁铁再拼在一起,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一个意外的瞬间,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把用指南针进行辨认磁极的探究活动别致的升级,让计划的探究成为更高级别的拓展,断裂的磁铁引申出磁极理论的升华。这个意外的惊喜随着学生对断裂磁铁的继续探究,教师对合在一起的磁铁磁极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的引导,将知识融入了意外、借助了意外、跳出了意外,可谓是别致的惊喜。
2.实践检验:收获成功。过去在执教人教版老教材《连接电路》这一内容时,还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按照实验要求先进行电路图的绘制,再根据电路图进行连接,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时,有组同学电路连接演示得很棒,达到了目的要求,有细心的同学发现了这组同学展示的电路图绘制是有问题的。我仔细看了下电路图后,表扬了发现问题的学生,抛给了全体同学一个问题:按照这样“问题”的电路图进行电路连接,你们愿意尝试吗?挑战往往属于有上进心的人群,各小组同学带着疑问带着热情,不一会就按照那所谓“错误”的电路图连接完毕。结果呢,这样的电路图竟然能实现双开关分别控制两盏灯,学生甚至兴奋的欢呼了。
这个知识超出了教材的编写范围,极大程度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使得课堂变得生动丰富而多彩,更体现了新课标中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这一鲜活理念,绘制“错误”的电路图,正确的连接,生成的不仅仅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最关键是应了那句实践出真知的老话,不经意间超越了教材的本身,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堪称到位的检验。
3.建立常规:合作引发精彩。科学课主旨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当然少不了动手操作中的合作。我在任教刚开始学习科学的三年级课堂上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神奇的水》一课上,学生从“会爬升的水”、“会喷射的水”、“会团结的水”一个个活动的参与中感受水的神奇,因为下一个环节总是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好奇心和兴趣,活动进行的井然有序。最后大家开始“搬运水”,根据课前设计我们是以一竖排学生为单位进行比拼,组内合作挺好的同学在大组中显得再没规矩可言,他嫌他慢,他埋怨他工具用的不好,一个回合下来满教室都是败下阵来小组同学的抱怨声,即便是获胜的小组在刚才进行的过程中也是争吵不断,混乱的场面一发不可收拾。吃惊于三年级学生科学课堂常规不成熟的同时,我在追问自己,教材安排这个活动的意图何在?……
三年级学生刚迈入科学课堂,设若处处立规矩,课课提要求,不仅会打消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更会极大程度限制他们进行课堂动手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本单元内容与以往“水”内容相比,不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课堂上出现的典型事例正好为我所用,作为反面教材及时给学生渗透了“凡事预则立”、“动手前要先动脑”、“实验前要制定相应的计划”等等这些在今后科学课上需要多次应用的话题,课后想想本是在合作中出现不和谐的争议——也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