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内皮受损,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都可因为暴露了内皮下的粘附蛋白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胶原等而引起和血小板膜粘附蛋白受体(GPIb/Ⅸ、Ⅰa/Ⅱa)之间的粘附反应。随之血小板活化,膜糖蛋白GPⅡb/Ⅲa构型改变以高亲和力结合纤维蛋白原(高切变状态下主要结合vWF)形成血小板聚集体,堵塞血管造成缺血性损伤或梗死。同时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释放的血栓烷A2(TXA2)、血清素(5
【机 构】
:
410008,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内皮受损,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都可因为暴露了内皮下的粘附蛋白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胶原等而引起和血小板膜粘附蛋白受体(GPIb/Ⅸ、Ⅰa/Ⅱa)之间的粘附反应。随之血小板活化,膜糖蛋白GPⅡb/Ⅲa构型改变以高亲和力结合纤维蛋白原(高切变状态下主要结合vWF)形成血小板聚集体,堵塞血管造成缺血性损伤或梗死。同时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释放的血栓烷A2(TXA2)、血清素(5-HT)等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活化血小板表面加速凝血酶的形成有利于纤维蛋白沉积等诸多因素都可加重这种阻塞血管的作用。除生理诱导剂外,高切变率也可活化血小板,所以动脉血流的高切变流体特性使得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比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可能起更重要的作用。因为,血小板在血栓性疾病中的重要发病学意义,抗血小板治疗已得到广泛应用。
其他文献
读《中华内科杂志》1996年第35卷第11期789页刊登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系统教育效果的初步评估》一文后,深受启发和教育,认为这是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它不仅学术导向性强,而且对哮喘临床研究发展进行了预测,内容道出了基层临床工作者的心声。系统教育这一提法新颖、必要,值得推广。
目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简称TACE)仍作为治疗不能手术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有效方法。我们从1989年9月至1994年12月对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实施TACE。
当前用来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最有临床价值的影像学技术当属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X线血管数字减影(DSA)和磁共振成像(MRI)。如今的影像学资料是通过电脑处理的各种信息所显示的神经结构及其周围组织,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神经症候的病人,在影像学资料上常常表现相应部位的“结构异常”的特征,可以提示疾病的性质。从临床角度来看,怎样有效地应用这些技术,合理地解释影像学资料,帮助诊断神经疾病是
自1992年以来,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IgH及TCRγ基因重排分析(简称PCR法)对淋巴增殖性疾病进行检测。分别对淋巴结穿刺液标本,FAB分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象及骨髓标本,发热、脾大、剖腹探查后脾组织标本等诊断意义进行探讨。
为了解降钙素(CT)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各期甲基化与染色体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47例CML患者的降钙素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其中慢性期24例,加速期9例,急变期14例。在24例慢性期CML中4例CT基因高度甲基化(16.7%),加速期9例中6例(66.7%),急变期14例中12例(85.7%)。1例的系列研究也显示同一CML患者的CT基因甲基化状态,从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改变了全球的抗疟形势,大规模的抗疟计划受到挫折。后来发现恶性疟原虫对多种抗疟药也产生抗性,甚至同一株恶性疟原虫对几种抗疟药物产生抗性,即多重抗性。我国抗氯喹恶性疟地理分布的调查结果表明,云南、海南、安徽、贵州、江苏等省均有抗氯喹恶性疟病例,尤其是云南和海南两省,抗性程度较高。事实上,恶性疟患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发展为脑型疟等重症疟疾,因此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
临床医生熟知异基因骨髓移植并发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但对输血而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对地了解较少,这种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发病急、病死率高,而且容易漏诊。由于输血疗法(包括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因此提高对TA-GVHD这一输血的严重并发症的认识,预防它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目的是检测国人心肌梗塞(MI)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的关系,以探讨MI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新途径。
近年来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在冠心病住院比例中呈升高趋势。UAP药物治疗包括抗心肌缺血和抗血栓形成两个方面已成为共识,但二者均不能消除已有的冠状动脉病变。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单用或联合,均可降低UAP患者早期病死率和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hirudin)或其类似物(hirulog)、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UAP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