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来源 :中学生物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rn新教材使用以来,不少教师反映教学过程中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认为教学内容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很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有哪些?rn2 讨论rn2.1 不同学校周课时安排有差异rn秦海龙[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255300)]笔者学校是从2021年秋季开始在高一年级用新教材,确实面临着课时不足的问题.本校生物学课平均每周2.5课时,期中考试前每周2课时,期中考试后每周3课时,整学期共约50课时.教学中还需要处理一定量的习题,周末还有学生的自主作业等,这些也需要1课时左右,所以课时非常紧张.
其他文献
结合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的社会背景,开发高中生物学“传染病及其防控”校本课程,以“新冠肺炎及其防控”为例设计教学.运用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社会议题讨论、组织辩论等多种教学策略,从社会责任的初步激发、深入探究到升华,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新冠肺炎相关防控知识保护自身健康,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提升社会责任素养和爱国情怀,弘扬抗疫精神.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章中常见的疑难问题进行了剖析,如基因突变是否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a自交得到aa是否属于基因重组、整倍体与非整倍体有何区别、白菜—甘蓝究竟属于几倍体、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否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等,以帮助学生辨析概念,理解重难点知识.
以“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假说—演绎法、模型构建和兴趣小组展示等教学活动进行表观遗传概念教学,分析表观遗传的两个实例及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效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以“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为例,通过真实情境创设为主渠道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四步法”进行:第一步,让学生重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尝试从科学家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思维;第二步,借助网络视频资源和现场验证性实验,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阐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及过程,总结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培养生命观念;第三步,引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四步,鼓励学生课余关注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现象和最新研究动态,指导感兴趣的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