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CT(电脑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3D超声等各种先进的诊断设备,以及各种基因检测方法推陈出新、纷纷涌现,使大家对癌症早发现寄予了厚望,以期治“癌”于未然,得以贻养天年而不致过早进入“天堂”。
应该说,癌症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死亡率越低。但是,世上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利中自也有其弊,绝非有百利而无一害。在利用CT、MRI等先进的诊断设备更早地发现癌症时,也存在“过诊断”的弊端。试以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加以说明。
前列腺癌:早发现并未降低死亡率
在人群中大规模开展PSA检测,虽然可以检测出众多并无症状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但前列腺癌年死亡率并未随之而下降。为此,美国政府中止了在适龄男性中做PSA筛查的工作,改为由社区医生推荐才作此项检查。
若干年前,当检测前列腺癌的PSA(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技术问世时,众人无不欢欣鼓舞,因为前列腺癌乃是当今西方世界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远远超过肺癌而独占鳌头,长期来稳坐“龙头老大”地位,今有此良法——可藉一滴血得以早期确诊,岂非是一有益普罗大众的佳事?
于是,在各国政府支持下,人们纷纷前往医院作免费检测,一时查出众多并无症状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该类患者均获得及时治疗而幸免于难。这本是一大慰人心之善举,岂料,在众人庆幸之余,非议也同时传来。原来自普遍实施PSA检测以来,虽然检出众多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使该病的年发病率随之大增,但令人意外的是,其年死亡率并未随之而下降,仍维持原状而恒定不变。这岂非咄咄怪事!
众所周知,癌症的死亡率与其早诊率成反比,发现越早,死亡率越低,反之亦然。何以前列腺癌死亡率并未遵循此规律?仔细分析数据,终于恍然大悟。原来PSA在健康人群中的大面积筛查,使众多原本潜伏而未发病的前列腺癌(隐性前列腺癌)纷纷被检出。试问,这岂非既浪费卫生资源,又使该类患者额外地受治疗之苦?
此一事例对人们的教训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不但告诉我们,癌症的早期发现也应有个“度”,并非越早越好,而且癌症也并非必然致死之症,其临床表现也随其不同的生物学特性而异。不但有的可终生与人共存而互不相扰,更有甚者乃至可自行消退,我们又何苦破坏此等自然格局而自讨没趣?
此后,进一步的尸解材料研究证实,死于其他疾病的男性患者,死后经尸解病理检查,不少患有“隐性前列腺癌”,且其患病率的高低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的美国男性经尸解病理检查确诊患有前列腺癌者竟达70%以上。于是,人们从中得到共识:凡是这种临床上有可能终生不发病而被检出、且得到病理确诊的癌,就被定义为“过诊断”。鉴于上述有关“过诊断”的认识,美国政府中止了将PSA作为适龄男性筛查项目之举,改为由社区医生推荐才能作此项检查。自此以后,“过诊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过诊断”≠“假阳性”
“过诊断”是指临床上有可能终生不发病而被检出,且得到病理确诊的癌症,与临床上常见的“假阳性”有别。所谓“假阳性”乃指曾被某种检测方法疑诊为癌症(或其他疾病),而最终被病理诊断所否定(原始诊断)。
乳腺癌:30%以上存在“过诊断”
在适龄妇女中开展乳腺X线摄片筛查,可以发现较多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使乳腺癌死亡率持续下降,但晚期乳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随早期乳腺癌的大增而有明显下降。衡量利弊,利大于弊。因此,在适龄妇女中开展乳腺X线摄片筛查未被“废除”。
近年来,与前列腺癌“过诊断”此等类似情况又出现在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疾病中,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开展以乳腺X线摄片方法在适龄妇女中作乳腺癌筛查以来,乳腺癌死亡率每年以2%~3%持续不断下降。随着早诊率的提高,不少乳腺癌患者不但得以作损伤较小的肿块局部切除手术而治愈,且可以保留乳房,维持女性的骄傲,从而获得众多妇女的赞赏。西方各国也纷纷提供每年一次的乳腺X线摄片筛查,作为惠民之策,竞相仿效,参与者日众。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这项被人们普遍认为有莫大效益的乳腺癌筛查,开展多年后在21世纪初,竟受到不少欧洲从事该项工作的学者的质疑。学者们认为虽然在检出的乳腺癌中I期占半数以上,且其中不乏0期(摸不到肿块)乳腺癌,甚或原位癌,但这并非绝对是好事,而有“过诊断”之嫌,缘因在此期间,晚期乳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随早期乳腺癌的大增而有明显的下降,仍维持在较恒定的状态,因而推测在被检出的早期癌中,有相当一部分乃是终生不发病的“过诊断”者,这种情况也如前列腺癌似的得到尸解材料的证实。虽然“隐性乳腺癌”的发病不如前列腺癌广,但根据各国不同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大致认为在被筛查检出的早期乳腺癌中约占30%以上。近来发现,甲状腺癌乃至肺癌也有类似情况。
然而,乳腺癌筛查又不同于前列腺癌,终究可使其死亡率持续下降,故衡量其利弊,认为还是利大于弊,致使该项筛查举措未被废除。但有关“过诊断”的问题确已引发人们的深思。
检出早期癌:是早发现,还是“过诊断”
早期检测出癌症,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检测出的早期癌到底是属于癌症早发现,还是属于“过诊断”,目前临床尚还无法鉴定。因此,对于临床存在“过诊断”的早期前列腺癌、乳腺癌,甚至甲状腺癌、肺癌,大家需谨慎对待。
有关癌症“过诊断”的问题已经得到专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现今面临的挑战是,“过诊断”仅是一流行病学的概念,目前尚无法鉴定在早期癌中,何者将是终其一生并不发病的“过诊断”者(隐性癌),何者又是将有可能发展为对生命有危害的浸润性癌,而后者则必须在其早期阶段将其检出,并施以治疗,以改变其预后。
人们不禁要问,“过诊断”除学术意义外,现实意义又在哪里?个人认为,现实意义有三:
1.要重视研究癌症的不同生物学行为 今后,临床需要更加重视研究如何鉴别癌症的不同生物学行为,使其达到有助于临床研究,实行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2.对存在“过诊断”的早期癌,权衡利弊后再定夺 对体检或筛查检出无症状的早期癌,尤其对已发现有“过诊断”之虞的早期前列腺、乳腺腺、甲状腺癌、肺癌,不必过度惊恐,急于施治,可视个人的具体情况,稍事观察,以定对策。
3.与癌共存,不要一味追求根治 癌症是一常见的慢性疾病,与癌共存实际上已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我们不但应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似的逐渐习惯与癌共处,更不宜谈癌色变,无视个体情况及条件,一味追求根治。否则导致过度治疗,甚或因此产生其他医源性并发症,岂非受损过甚!
特别提醒
虽然筛查发现的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存在“过诊断”已被认识。但是,目前我们认为,癌症高危人群的癌症早发现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宫颈癌、结肠癌等,通过筛查可发现并治疗某些癌前病变,从而在死亡率下降的同时,使发病率也下降。由于目前还无法鉴别何者系“惰性癌”,因此,癌症的早期治疗终究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延年益寿。
应该说,癌症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死亡率越低。但是,世上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利中自也有其弊,绝非有百利而无一害。在利用CT、MRI等先进的诊断设备更早地发现癌症时,也存在“过诊断”的弊端。试以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加以说明。
前列腺癌:早发现并未降低死亡率
在人群中大规模开展PSA检测,虽然可以检测出众多并无症状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但前列腺癌年死亡率并未随之而下降。为此,美国政府中止了在适龄男性中做PSA筛查的工作,改为由社区医生推荐才作此项检查。
若干年前,当检测前列腺癌的PSA(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技术问世时,众人无不欢欣鼓舞,因为前列腺癌乃是当今西方世界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远远超过肺癌而独占鳌头,长期来稳坐“龙头老大”地位,今有此良法——可藉一滴血得以早期确诊,岂非是一有益普罗大众的佳事?
于是,在各国政府支持下,人们纷纷前往医院作免费检测,一时查出众多并无症状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该类患者均获得及时治疗而幸免于难。这本是一大慰人心之善举,岂料,在众人庆幸之余,非议也同时传来。原来自普遍实施PSA检测以来,虽然检出众多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使该病的年发病率随之大增,但令人意外的是,其年死亡率并未随之而下降,仍维持原状而恒定不变。这岂非咄咄怪事!
众所周知,癌症的死亡率与其早诊率成反比,发现越早,死亡率越低,反之亦然。何以前列腺癌死亡率并未遵循此规律?仔细分析数据,终于恍然大悟。原来PSA在健康人群中的大面积筛查,使众多原本潜伏而未发病的前列腺癌(隐性前列腺癌)纷纷被检出。试问,这岂非既浪费卫生资源,又使该类患者额外地受治疗之苦?
此一事例对人们的教训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不但告诉我们,癌症的早期发现也应有个“度”,并非越早越好,而且癌症也并非必然致死之症,其临床表现也随其不同的生物学特性而异。不但有的可终生与人共存而互不相扰,更有甚者乃至可自行消退,我们又何苦破坏此等自然格局而自讨没趣?
此后,进一步的尸解材料研究证实,死于其他疾病的男性患者,死后经尸解病理检查,不少患有“隐性前列腺癌”,且其患病率的高低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的美国男性经尸解病理检查确诊患有前列腺癌者竟达70%以上。于是,人们从中得到共识:凡是这种临床上有可能终生不发病而被检出、且得到病理确诊的癌,就被定义为“过诊断”。鉴于上述有关“过诊断”的认识,美国政府中止了将PSA作为适龄男性筛查项目之举,改为由社区医生推荐才能作此项检查。自此以后,“过诊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过诊断”≠“假阳性”
“过诊断”是指临床上有可能终生不发病而被检出,且得到病理确诊的癌症,与临床上常见的“假阳性”有别。所谓“假阳性”乃指曾被某种检测方法疑诊为癌症(或其他疾病),而最终被病理诊断所否定(原始诊断)。
乳腺癌:30%以上存在“过诊断”
在适龄妇女中开展乳腺X线摄片筛查,可以发现较多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使乳腺癌死亡率持续下降,但晚期乳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随早期乳腺癌的大增而有明显下降。衡量利弊,利大于弊。因此,在适龄妇女中开展乳腺X线摄片筛查未被“废除”。
近年来,与前列腺癌“过诊断”此等类似情况又出现在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疾病中,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开展以乳腺X线摄片方法在适龄妇女中作乳腺癌筛查以来,乳腺癌死亡率每年以2%~3%持续不断下降。随着早诊率的提高,不少乳腺癌患者不但得以作损伤较小的肿块局部切除手术而治愈,且可以保留乳房,维持女性的骄傲,从而获得众多妇女的赞赏。西方各国也纷纷提供每年一次的乳腺X线摄片筛查,作为惠民之策,竞相仿效,参与者日众。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这项被人们普遍认为有莫大效益的乳腺癌筛查,开展多年后在21世纪初,竟受到不少欧洲从事该项工作的学者的质疑。学者们认为虽然在检出的乳腺癌中I期占半数以上,且其中不乏0期(摸不到肿块)乳腺癌,甚或原位癌,但这并非绝对是好事,而有“过诊断”之嫌,缘因在此期间,晚期乳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随早期乳腺癌的大增而有明显的下降,仍维持在较恒定的状态,因而推测在被检出的早期癌中,有相当一部分乃是终生不发病的“过诊断”者,这种情况也如前列腺癌似的得到尸解材料的证实。虽然“隐性乳腺癌”的发病不如前列腺癌广,但根据各国不同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大致认为在被筛查检出的早期乳腺癌中约占30%以上。近来发现,甲状腺癌乃至肺癌也有类似情况。
然而,乳腺癌筛查又不同于前列腺癌,终究可使其死亡率持续下降,故衡量其利弊,认为还是利大于弊,致使该项筛查举措未被废除。但有关“过诊断”的问题确已引发人们的深思。
检出早期癌:是早发现,还是“过诊断”
早期检测出癌症,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检测出的早期癌到底是属于癌症早发现,还是属于“过诊断”,目前临床尚还无法鉴定。因此,对于临床存在“过诊断”的早期前列腺癌、乳腺癌,甚至甲状腺癌、肺癌,大家需谨慎对待。
有关癌症“过诊断”的问题已经得到专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现今面临的挑战是,“过诊断”仅是一流行病学的概念,目前尚无法鉴定在早期癌中,何者将是终其一生并不发病的“过诊断”者(隐性癌),何者又是将有可能发展为对生命有危害的浸润性癌,而后者则必须在其早期阶段将其检出,并施以治疗,以改变其预后。
人们不禁要问,“过诊断”除学术意义外,现实意义又在哪里?个人认为,现实意义有三:
1.要重视研究癌症的不同生物学行为 今后,临床需要更加重视研究如何鉴别癌症的不同生物学行为,使其达到有助于临床研究,实行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2.对存在“过诊断”的早期癌,权衡利弊后再定夺 对体检或筛查检出无症状的早期癌,尤其对已发现有“过诊断”之虞的早期前列腺、乳腺腺、甲状腺癌、肺癌,不必过度惊恐,急于施治,可视个人的具体情况,稍事观察,以定对策。
3.与癌共存,不要一味追求根治 癌症是一常见的慢性疾病,与癌共存实际上已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我们不但应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似的逐渐习惯与癌共处,更不宜谈癌色变,无视个体情况及条件,一味追求根治。否则导致过度治疗,甚或因此产生其他医源性并发症,岂非受损过甚!
特别提醒
虽然筛查发现的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存在“过诊断”已被认识。但是,目前我们认为,癌症高危人群的癌症早发现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宫颈癌、结肠癌等,通过筛查可发现并治疗某些癌前病变,从而在死亡率下降的同时,使发病率也下降。由于目前还无法鉴别何者系“惰性癌”,因此,癌症的早期治疗终究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