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制定的重大战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30多年的对外开放。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对外开放决策的酝酿和提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许多被搞乱了的政策开始得到纠正。全党在邓小平的引导下。基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灾难,开始认真反思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深刻的反思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响亮地喊出了“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口号。但是,要实现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如果仍然关起门搞建设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经过十年“文革”的破坏,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很落后。怎么办?这就必须眼睛“向外”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自己的发展,“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自己的起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77年3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通过了国家计委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关于1977年国民经济计划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汇报提纲》提出“十个要不要”的问题。在关于要不要引进新技术问题中,《汇报提纲》非常肯定地回答: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洋为中用,这样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善于学习前人的好经验,吸取外国的长处,这是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因素。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外国的好东西,什么都要从头摸索起,那就会放慢我们一些工业技术的发展,那也是爬行主义。
1977年11月。在研究长远规划的第二次全国计划会议上,国务院领导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利用国际上的有利时机,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运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把我们急需的国外先进技术学到手、拿到手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1978年9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又明确提出了经济战线必须实行“三个转变”的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从那种不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的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到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上来,在对外开放中进行经济建设。
要学习外国,首先就必须了解外国。但由于长期封闭,我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状况。可以说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为此,1977年7月国家计委在向中央政治局提交的关于引进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要“认真组织好出国考察工作”。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是,通过考察“看看国外有什么好的东西”,“联系自己作为借鉴”。
当时,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考察团是1977年底袁宝华、李强率领的赴英国和法国考察企业管理的国家经委代表团。1978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据当时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统计,仅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去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
在众多的出国考察团中,以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注目。
从5月2日到6月6日。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法国、西德、瑞士、比利时、丹麦五国的15个城市。一个多月的访问,使代表团成员眼界大开,所见所闻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
考察团回国后,6月3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向中共中央政治局作汇报。汇报从下午3时半开始一直进行到晚上11时15分。
听了汇报后,到会的中央领导人兴致很高,纷纷发表意见。主持汇报会的华国锋最后确定:由谷牧组织这次出国考察的人员深入讨论,研究出几条有情况分析、有行动措施的意见,提到国务院务务虚,以进一步统一认识。
这次汇报后不久,邓小平找谷牧谈话,在详细听取了谷牧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邓小平指示:“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和邓小平的指示,7月上旬,国务院在中南海怀仁堂报告厅召开了由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关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这次会议为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
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现代化水平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是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的高峰年。这一年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其中包括华国锋出访两次4个国家,邓小平出访4次7个国家。领导人这样频密的出访,除了所谓外交“还债”的需要外。很重要的意图,就是要亲眼看一看世界现代化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寻找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特别是邓小平在出访时,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24日上午,在出席日本参众两院议长举行的欢迎宴会前,邓小平与日本六个在野党的领导人举行了15分钟的恳谈。在恳谈中,邓小平借用历史上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东渡日本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轻松地道出了谈话的主题。他说,这次访问日本有三个目的:一是交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二是向为中日友好作出贡献的日本老朋友表示感谢,三是寻找长生不老药。所谓“长生不老药”。其实是指日本由一个战败国用30年时间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成功经验和奥秘。抱着这个目的,邓小平访日期间参观了许多现代化的大工厂和企业。通过比较,他对中日间经济技术发展的巨大差距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11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也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就表示,要把新加坡的“经”取到中国去,中国要学习新加坡的做法。
通过一连串的出访,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与有关国家的比较,在此期间,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思想。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
1978年5月和10月,邓小平两次会见外宾时都说,现在我们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当然有很多重要条件作为根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 意见,着重讨论了如何加快步伐。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问题。胡耀邦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4月6日,邓小平和李先念等会见了全体到会人员。
会议提出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四个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左”的思想影啊和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以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会议建议: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新的重大步骤。它把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由相对集中的4个“点”进一步向北延伸,形成了由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组成的一条对外开放的“线”。这对于促进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不久,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正式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提出:“今后必须继续放宽政策。按照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实行统一对外的原则改革外贸体制,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规模,努力办好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国务院主要领导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东南沿海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关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的考察报告。报告形象地把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比作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提出这些“桥头堡要起跳板作用”,同时还提出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型城市,应当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两个扇面、一个枢纽”的作用,即形成对内和对外辐射的两个扇面,开放城市居中起枢纽作用。报告还向中央提出了进一步开放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进而再陆续开放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充分肯定。他说:“沿海连成一片了,这很好。”
后来,国务院领导又提出了开放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区的建议。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中发[1985]3号文件,正式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59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要求这三个地区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形成“贸一工一农”型的生产结构,成为扩展对外经济联系的前沿地带。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由“线”向“面”推进。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由“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策与目标,有关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接连出台。
中共十三大后不久,国务院主要领导根据对外开放从发展外向型经济起步和演进的成功启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设想,即“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这个设想报告中共中央后。邓小平明确批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随后,他又进一步表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根据邓小平优先发展沿海的大局思想,198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整个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省环渤海湾地区和广西北部湾地区的234个县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同时,决定海南建省,整个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的建设和开发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为了加速海南岛的发展,1984年5月31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扩大海南的自主权限。但是由于这个行政区仍然隶属于广东省,行政层次繁多仍然不利于海南的进一步发展和吸收外商投资。经过仔细研究和专家论证,中共中央最后提出了将海南岛单独建省,将海南全省办成经济特区的设想。1987年12月,中共中央在海口市召开专门会议,就海南岛建省和建立经济特区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设立海南省的议案》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以此为标志,海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和作为我国第5个也是最大的经济特区正式诞生了。
为了表明我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度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各项事业止步不前。有人说,“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多引进一分外资,就是多了一分资本主义,“改革开放”要暂时打住;有人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行了,要改成两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有人甚至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耸人听闻地提出要谨防资本主义复辟,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途感到茫然,也十分担忧。
为了澄清思想领域的混乱状态,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为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10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强调,90年代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明确了我国90年代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掀起了新的高潮。
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1992年3月至7月,为了促进内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作出决定,将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黑河、满洲里、凭祥、二连浩特等13个边境市镇开辟为沿边开放城市,鼓励这些地区发展与独联体、东欧、中亚、中东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这样,沿边开放带形成。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5个长江中上游城市,至此,长江2000多公里沿岸主要城市全部对外开放,沿江开放带形成。在陆续开放沿边和沿江城市的同时,为了加快内陆省
对外开放决策的酝酿和提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许多被搞乱了的政策开始得到纠正。全党在邓小平的引导下。基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灾难,开始认真反思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深刻的反思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响亮地喊出了“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口号。但是,要实现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如果仍然关起门搞建设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经过十年“文革”的破坏,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很落后。怎么办?这就必须眼睛“向外”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自己的发展,“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自己的起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77年3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通过了国家计委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关于1977年国民经济计划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汇报提纲》提出“十个要不要”的问题。在关于要不要引进新技术问题中,《汇报提纲》非常肯定地回答: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洋为中用,这样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善于学习前人的好经验,吸取外国的长处,这是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因素。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外国的好东西,什么都要从头摸索起,那就会放慢我们一些工业技术的发展,那也是爬行主义。
1977年11月。在研究长远规划的第二次全国计划会议上,国务院领导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利用国际上的有利时机,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运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把我们急需的国外先进技术学到手、拿到手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1978年9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又明确提出了经济战线必须实行“三个转变”的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从那种不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的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到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上来,在对外开放中进行经济建设。
要学习外国,首先就必须了解外国。但由于长期封闭,我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状况。可以说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为此,1977年7月国家计委在向中央政治局提交的关于引进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要“认真组织好出国考察工作”。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是,通过考察“看看国外有什么好的东西”,“联系自己作为借鉴”。
当时,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考察团是1977年底袁宝华、李强率领的赴英国和法国考察企业管理的国家经委代表团。1978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据当时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统计,仅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去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
在众多的出国考察团中,以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注目。
从5月2日到6月6日。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法国、西德、瑞士、比利时、丹麦五国的15个城市。一个多月的访问,使代表团成员眼界大开,所见所闻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
考察团回国后,6月3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向中共中央政治局作汇报。汇报从下午3时半开始一直进行到晚上11时15分。
听了汇报后,到会的中央领导人兴致很高,纷纷发表意见。主持汇报会的华国锋最后确定:由谷牧组织这次出国考察的人员深入讨论,研究出几条有情况分析、有行动措施的意见,提到国务院务务虚,以进一步统一认识。
这次汇报后不久,邓小平找谷牧谈话,在详细听取了谷牧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邓小平指示:“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和邓小平的指示,7月上旬,国务院在中南海怀仁堂报告厅召开了由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关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这次会议为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
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现代化水平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是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的高峰年。这一年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其中包括华国锋出访两次4个国家,邓小平出访4次7个国家。领导人这样频密的出访,除了所谓外交“还债”的需要外。很重要的意图,就是要亲眼看一看世界现代化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寻找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特别是邓小平在出访时,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24日上午,在出席日本参众两院议长举行的欢迎宴会前,邓小平与日本六个在野党的领导人举行了15分钟的恳谈。在恳谈中,邓小平借用历史上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东渡日本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轻松地道出了谈话的主题。他说,这次访问日本有三个目的:一是交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二是向为中日友好作出贡献的日本老朋友表示感谢,三是寻找长生不老药。所谓“长生不老药”。其实是指日本由一个战败国用30年时间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成功经验和奥秘。抱着这个目的,邓小平访日期间参观了许多现代化的大工厂和企业。通过比较,他对中日间经济技术发展的巨大差距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11月,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也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就表示,要把新加坡的“经”取到中国去,中国要学习新加坡的做法。
通过一连串的出访,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与有关国家的比较,在此期间,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思想。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
1978年5月和10月,邓小平两次会见外宾时都说,现在我们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当然有很多重要条件作为根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 意见,着重讨论了如何加快步伐。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问题。胡耀邦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4月6日,邓小平和李先念等会见了全体到会人员。
会议提出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四个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左”的思想影啊和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以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会议建议: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新的重大步骤。它把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由相对集中的4个“点”进一步向北延伸,形成了由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组成的一条对外开放的“线”。这对于促进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不久,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正式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提出:“今后必须继续放宽政策。按照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实行统一对外的原则改革外贸体制,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规模,努力办好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国务院主要领导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东南沿海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关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的考察报告。报告形象地把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比作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提出这些“桥头堡要起跳板作用”,同时还提出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型城市,应当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两个扇面、一个枢纽”的作用,即形成对内和对外辐射的两个扇面,开放城市居中起枢纽作用。报告还向中央提出了进一步开放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进而再陆续开放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充分肯定。他说:“沿海连成一片了,这很好。”
后来,国务院领导又提出了开放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区的建议。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中发[1985]3号文件,正式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59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要求这三个地区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形成“贸一工一农”型的生产结构,成为扩展对外经济联系的前沿地带。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由“线”向“面”推进。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由“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策与目标,有关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接连出台。
中共十三大后不久,国务院主要领导根据对外开放从发展外向型经济起步和演进的成功启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设想,即“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这个设想报告中共中央后。邓小平明确批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随后,他又进一步表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根据邓小平优先发展沿海的大局思想,198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整个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省环渤海湾地区和广西北部湾地区的234个县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同时,决定海南建省,整个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的建设和开发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为了加速海南岛的发展,1984年5月31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扩大海南的自主权限。但是由于这个行政区仍然隶属于广东省,行政层次繁多仍然不利于海南的进一步发展和吸收外商投资。经过仔细研究和专家论证,中共中央最后提出了将海南岛单独建省,将海南全省办成经济特区的设想。1987年12月,中共中央在海口市召开专门会议,就海南岛建省和建立经济特区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设立海南省的议案》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以此为标志,海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和作为我国第5个也是最大的经济特区正式诞生了。
为了表明我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度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各项事业止步不前。有人说,“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多引进一分外资,就是多了一分资本主义,“改革开放”要暂时打住;有人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行了,要改成两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有人甚至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耸人听闻地提出要谨防资本主义复辟,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途感到茫然,也十分担忧。
为了澄清思想领域的混乱状态,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为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10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强调,90年代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明确了我国90年代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掀起了新的高潮。
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1992年3月至7月,为了促进内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作出决定,将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黑河、满洲里、凭祥、二连浩特等13个边境市镇开辟为沿边开放城市,鼓励这些地区发展与独联体、东欧、中亚、中东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这样,沿边开放带形成。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5个长江中上游城市,至此,长江2000多公里沿岸主要城市全部对外开放,沿江开放带形成。在陆续开放沿边和沿江城市的同时,为了加快内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