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怎样管理班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班主任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明确自己工作任务,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务实精神与“春风化雨”般的爱心,要练就慧眼,注重个别教育。班主任工作中要讲究工作方法,要有水的智慧,要注意细节,讲求工作艺术。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教学艺术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担负着班级的全面工作,负责协调班级教育与学校、任课教师、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能否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便于个性特长发展的成才环境的关键。班主任工作是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发展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课题。
一、有意识的运用情感去感染
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只晓理,不动情,干巴巴的说教,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毫无兴趣,甚至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可能获得理想的鼓动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鼓动效果呢?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因此,班主任在鼓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鼓动工作的有效性。如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学生的情绪往往是被动的、不稳定的,这时班主任表现出冷静沉着、坚定自信,就能稳定学生的情绪,并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力量。人们往往这样说,在一个班级的学生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有班主任的影子,从此可以看出,班主任情感的感染力多么重要。
二、把握好“爱”与“严”的尺度
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分,爱得太随便,失去师得尊严,就是管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至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是值得我们班主任研究的问题。
“爱”——学生进步的催化剂。世界上的爱多种多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这种爱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意义。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
“严”——学生成长的指示灯在育人实践上,一些班主任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创伤。心理被压抑,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真正的“严”应该是: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严而有格:“格”就是范围、分寸。正确把握好“爱”与“严”的尺度,班主任唯有心理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理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是后进生,爱得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师生关系极其融洽,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推翻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树立正确的“爱”与“严”的观念,特别是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歧视另一部分学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最能体现班主任的“爱”与“严”。
三、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作好心理工作
任何一个班集体,优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的自信心,而差生就需要班主任多费点心思了,他们内心脆弱而敏感,因此转化差生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教育和转化差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必须用真挚的情感,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以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恨,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要求上进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把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好的学习成绩保持下去,不断向更好的方向转化。要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让他们懂得:“假如成不了参天大树,就做一棵小灌木;假如成不了小灌木,就做一片绿草地。成才的关键,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能否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运筹帷幄于考场和走向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实践证明,班主任扮演好了“心理医生”的角色,对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困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思想教育要产生时效,达到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的目的,必须和行政管理相结合,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必须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必须与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相结合,必须抓养成性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养成过程,学校要常抓不懈,班主任更要常抓不懈,班主任是这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班主任要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有关规定,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班主任要真正把管理延伸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如教室、宿舍纪律、校园环境、出操站队秩序、节约粮食水电等诸多细节。思想教育和规章制度要跟上去,从严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作为班主任應随时注意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才能有效地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感召力、说服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就让我们不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把批评和关怀转化为亲和的魅力,在自己的多重角色中去收获真情。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教学艺术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担负着班级的全面工作,负责协调班级教育与学校、任课教师、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能否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便于个性特长发展的成才环境的关键。班主任工作是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发展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课题。
一、有意识的运用情感去感染
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只晓理,不动情,干巴巴的说教,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毫无兴趣,甚至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可能获得理想的鼓动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鼓动效果呢?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因此,班主任在鼓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鼓动工作的有效性。如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学生的情绪往往是被动的、不稳定的,这时班主任表现出冷静沉着、坚定自信,就能稳定学生的情绪,并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力量。人们往往这样说,在一个班级的学生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有班主任的影子,从此可以看出,班主任情感的感染力多么重要。
二、把握好“爱”与“严”的尺度
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分,爱得太随便,失去师得尊严,就是管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至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是值得我们班主任研究的问题。
“爱”——学生进步的催化剂。世界上的爱多种多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这种爱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意义。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
“严”——学生成长的指示灯在育人实践上,一些班主任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创伤。心理被压抑,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真正的“严”应该是: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严而有格:“格”就是范围、分寸。正确把握好“爱”与“严”的尺度,班主任唯有心理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理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是后进生,爱得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师生关系极其融洽,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推翻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树立正确的“爱”与“严”的观念,特别是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歧视另一部分学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最能体现班主任的“爱”与“严”。
三、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作好心理工作
任何一个班集体,优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的自信心,而差生就需要班主任多费点心思了,他们内心脆弱而敏感,因此转化差生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教育和转化差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必须用真挚的情感,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以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恨,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要求上进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把好的品德、好的行为、好的学习成绩保持下去,不断向更好的方向转化。要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让他们懂得:“假如成不了参天大树,就做一棵小灌木;假如成不了小灌木,就做一片绿草地。成才的关键,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能否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运筹帷幄于考场和走向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实践证明,班主任扮演好了“心理医生”的角色,对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困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思想教育要产生时效,达到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的目的,必须和行政管理相结合,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必须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必须与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相结合,必须抓养成性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养成过程,学校要常抓不懈,班主任更要常抓不懈,班主任是这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班主任要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有关规定,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班主任要真正把管理延伸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如教室、宿舍纪律、校园环境、出操站队秩序、节约粮食水电等诸多细节。思想教育和规章制度要跟上去,从严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作为班主任應随时注意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才能有效地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感召力、说服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就让我们不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把批评和关怀转化为亲和的魅力,在自己的多重角色中去收获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