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本文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整合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次就小学语文与德育的整合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4-0079-02
引 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在小学教育中整合德育教育对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采取循循善诱的手段。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应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作用,还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响应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可以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张促进学生品德、学习能力与身心健康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核心要旨之一,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每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普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德育教育存在边缘化的趋势,这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部分教师未能有效引导小学生,导致小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品德发展不能同步进行,部分小学生甚至养成了自私、孤傲、冷漠和不诚信等不良品德[1]。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语文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思想升华,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热爱生活、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共同发展,推动德育与语文教育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引导小学生健康学习和成长
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的多元化思潮也对小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发达的网络平台使小学生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多元化的思潮。而小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树立错误的思想观念。而错误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小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他们出现不良品行。少数小学生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暴戾、孤僻、自私、虚荣、拜金等嚴重的不良思想。因此,教师把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素材对德育教育发挥着有力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在诸多德育元素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亲情之爱、家国情怀等,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推动德育目标更好地实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整合路径分析
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把握语文与德育教学的关系,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针对课程标准,确定两者的结合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典型的工具学科,是重要的沟通和交流工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循环深化、潜移默化等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了解到生活中正确的行为准则,受到正能量的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为进一步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德育课程教学必须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生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把静态的教学与动态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2]。品德学科和语文学科的内容在德育教育方面是相通的,能够融合在一起。教师只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就能将两者有效地整合起来,并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教材内容,找准结合切入点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和品德教材的知识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教师应从中找到切入点,把两者结合起来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影子》这节课时,语文教师可以整合《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影子的探索”的内容。小学生对影子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他们虽然知道影子这一现象,但对影子的变化及其蕴含的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把两门课程的德育内容有效整合起来,设计出“影子和我捉迷藏”的活动课,活动内容具体如下:(1)在现实中找一找影子;(2)思考影子是如何产生的;(3)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在活动中,学生对影子有了切身的体验,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影子非常有趣,总是跟着我;有的说影子如同变魔术,粗细长短不停变化……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加强学生对影子的认识,理解影子产生和变化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使学生体验到其中的情趣,并充分认识到,原来影子如同一件艺术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教师还可以对影子中蕴含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进行有机融合,唤起学生心底对艺术美的追求,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三)注重两者的渗透,提高课堂创新点
在具体教学中,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互相渗透,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自我、他人及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并能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健康全面成长奠定基础。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诚实的孩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品德教材中“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内容,针对一些小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及其对诚实做人不屑一顾的错误态度展开教学。首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不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诚实的人容易吃亏。”接着,教师可以询问其他学生是否有同样的想法。另一部分学生也举起了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切忌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而是可以把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结合教材中“诚实的孩子”及“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内容进行辩论。教师可以加入“诚实是美德”的一边,不断引导学生。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激烈的辩论后,部分学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认识到真诚才是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对人以诚相待,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进而在心目中树立“言而有信,无信不立”的观念。
(四)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科知识
语文教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资源,还蕴藏着许多德育方面的思想。教师在把道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起来时,还要结合两个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两个学科的知識结合起来,充分拓展和利用两个学科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进而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黄山及黄山奇石美景的视频,并配合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学生深深陶醉在美景中,在感叹祖国山河美景如此多娇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
结 语
总之,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通过语文学科和品德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使语文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刘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5):14-16.
关毓琳.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12):69-70.
作者简介:李想(1992.10—),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4-0079-02
引 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在小学教育中整合德育教育对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采取循循善诱的手段。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应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作用,还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响应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可以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张促进学生品德、学习能力与身心健康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核心要旨之一,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每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普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德育教育存在边缘化的趋势,这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部分教师未能有效引导小学生,导致小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品德发展不能同步进行,部分小学生甚至养成了自私、孤傲、冷漠和不诚信等不良品德[1]。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语文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思想升华,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热爱生活、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共同发展,推动德育与语文教育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引导小学生健康学习和成长
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的多元化思潮也对小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发达的网络平台使小学生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多元化的思潮。而小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树立错误的思想观念。而错误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小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他们出现不良品行。少数小学生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暴戾、孤僻、自私、虚荣、拜金等嚴重的不良思想。因此,教师把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素材对德育教育发挥着有力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在诸多德育元素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亲情之爱、家国情怀等,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推动德育目标更好地实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整合路径分析
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把握语文与德育教学的关系,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针对课程标准,确定两者的结合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典型的工具学科,是重要的沟通和交流工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循环深化、潜移默化等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了解到生活中正确的行为准则,受到正能量的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为进一步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德育课程教学必须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生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把静态的教学与动态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2]。品德学科和语文学科的内容在德育教育方面是相通的,能够融合在一起。教师只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就能将两者有效地整合起来,并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教材内容,找准结合切入点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和品德教材的知识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教师应从中找到切入点,把两者结合起来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影子》这节课时,语文教师可以整合《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影子的探索”的内容。小学生对影子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他们虽然知道影子这一现象,但对影子的变化及其蕴含的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把两门课程的德育内容有效整合起来,设计出“影子和我捉迷藏”的活动课,活动内容具体如下:(1)在现实中找一找影子;(2)思考影子是如何产生的;(3)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在活动中,学生对影子有了切身的体验,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影子非常有趣,总是跟着我;有的说影子如同变魔术,粗细长短不停变化……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加强学生对影子的认识,理解影子产生和变化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使学生体验到其中的情趣,并充分认识到,原来影子如同一件艺术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教师还可以对影子中蕴含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进行有机融合,唤起学生心底对艺术美的追求,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三)注重两者的渗透,提高课堂创新点
在具体教学中,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互相渗透,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自我、他人及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并能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健康全面成长奠定基础。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诚实的孩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品德教材中“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内容,针对一些小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及其对诚实做人不屑一顾的错误态度展开教学。首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不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诚实的人容易吃亏。”接着,教师可以询问其他学生是否有同样的想法。另一部分学生也举起了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切忌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而是可以把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结合教材中“诚实的孩子”及“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内容进行辩论。教师可以加入“诚实是美德”的一边,不断引导学生。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激烈的辩论后,部分学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认识到真诚才是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对人以诚相待,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进而在心目中树立“言而有信,无信不立”的观念。
(四)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科知识
语文教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资源,还蕴藏着许多德育方面的思想。教师在把道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起来时,还要结合两个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两个学科的知識结合起来,充分拓展和利用两个学科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进而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黄山及黄山奇石美景的视频,并配合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学生深深陶醉在美景中,在感叹祖国山河美景如此多娇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
结 语
总之,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通过语文学科和品德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使语文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刘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5):14-16.
关毓琳.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12):69-70.
作者简介:李想(1992.10—),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