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w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作用,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些理念和内涵,并针对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重点、内容、方法、评价等策略进行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引言
  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来说,学生的培养是要朝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方向发展,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作为“德、智、体”等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显得十分重要。为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快改革,以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流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很适合用。因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能力培养,以实践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强调在行动中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带来师生主客体关系的转变,它使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着的主体”,教师从“施教”主体转变为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强调“能力本位”、实践教学极强的体育课程来说,很有成效。在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本教学方法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设计中明确一个或数个综合性“体育项目”,以“体育项目”带动教学,让“体育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在“体育项目”的具体框架下,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呈现的过分突出的主体性明显弱化,学生的中心地位得到确认。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过程性、情感性、开放性、差异性、发展性、建构性等特征,重新构建了教师与学生的‘施’与‘受’关系,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角儿’,让教师成为课程的‘编导’,变呆板的体育课堂为学生培养技能的场所。基于此,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可以成为培养高职学生专业职业行为能力的一项有力措施。它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本文即对体育课程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改革进行全面研究。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与认识
  行动导向教学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学习和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笔者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以下一些认识:
  (1)教育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看学生的成绩排名,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让学生作“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
  (2)教学内容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跨学科、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因此,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念符合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
  (3)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活动模式”。因此,符合教学的整个环节及其效果测评,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正是应从现行的知识讲解式教学向实践型教学进行转变,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并及时作出反馈和调整,切实帮助学生掌握技能。
  (4)教学组织形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并多以小组进行。主要特点是:一是通过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5)教师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下的课程教学让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咨询帮助,并与其一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因此教师是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高度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掌握了学习技能。
  (6)激励手段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程评价不是靠分数激励,而是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而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懂操作、会实践的人才,这种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是十分有益的。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当中的运用的案例探索
  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解法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问题的主动思考,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行为,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的现象。传统的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一般专业性较强,拿竞技体育的方法来进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让一般的学生很难适应,而且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而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去实践然后再提出问题集体共同探讨,最后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更多的强调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去体验快乐,锻炼身体,培养品质而达到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以及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现在的专业学习和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包括从体育中所体会出来的人生哲学。
  拿体育教学中的“短距离跑”为例。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短距离跑首先要从短跑全程技术讲起,即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讲起,然后再分解各项技术动作单独的进行教授、学生模仿、练习、强化,还要去记忆途中跑分为后蹬与前摆阶段、腾空阶段、着地缓冲阶段等,概念性的东西过多,就使得学习过程中有难度,学生也不愿意过多的去听,课堂效果大大折扣。
  当然,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综合的、跨专业的学习过程,现在仅以“短距离跑”这一点为例,看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如何完成这一教学的。首先通过情景教学法设置工作行为,既四个公司都在为一个项目竞标,现在谁能先将标书(接力棒)送达到(接力完成),谁就能获得这个项目,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本单位所有员工(既该组学生)共同协助。普通的体育教学在接力完后一般就是对最后一队进行象征性的处罚,但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完成接力才是完成前期教学任务,我们还要通过在接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头脑风暴法让同学们进行解析,为什么A队快、B队慢(如何正确的跑);跑步在生活的有哪些应用等,通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教师再进行总结性的引导。   总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构建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进入按“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所设置的体育课堂,学生兴趣浓厚,精神饱满。以前是教师要学生学,现在是学生要教师教。体育课程相关课程的教学也符合这种理念的主导,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教学法。
  四、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确立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目标。
  (1)改革课程教学理念
  以行动为导向组织体育课程教学,以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教、学、做合一的要求,安排和组织体育课程教学,通过任务的解决实现必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通过任务来驱动体育课堂教学,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实行分组教学,自学提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
  基于行动导向法的体育课程教学包括很多教学技术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在实践操作中应各有侧重。在某一节课程教学中,到底该选用哪种教学技术,是要根据知识内容本身的特性以及学生接受情况和现有软硬件条件综合考虑的。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均采用摩仿体验—自主体验—展现体验的方法进行,对涉及的技术知识,进行带着问题学习,在“教”中“学”,在“学”中“做”。
  另外,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注重新教学内容以及关联学科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加深印象,提高课堂的效率。
  (3)改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
  在成绩评定上可以大胆探索基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学习态度评定方式,例如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考核以“期末理论成绩+阶段小结+平时表现+体育训练与实践”的方式,以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
  (4)改进教学内容
  以职业位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情境化,便于学生对技能知识掌握、递进与提高。结合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需要的体质和基本体育需求出发,制定一些日常锻炼和必备的体育运动知识内容,以此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依据,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如球类、田径类常见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丰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知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当然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也要提高,还需要精心规划工作任务,学习任务,课前熟悉任务,并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任务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此外,掌握每组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在学生交流任务实施结果的时候,老师也应该耐心听取,积极点评,运用好激励与奖赏,全面提高教学互动与效果。
  总之,通过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增强体育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有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体育技能,自我学习等能力。通过以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产生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崇喜.体育科学研究基础[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海舟.浅析行动导向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2,(04)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扁平苔癣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1.应用PCR技术检测30例口腔扁平苔癣患者口腔多部位粘膜脱落细胞(150个样本)、牙结石(30个样本)及19例病变组织中的幽门螺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