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是改变人们生活环境的最重要的方式,它几乎每一天都在进行,每天都在发展。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建筑理论也随着时间和年代的变化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建筑理论是建筑技术的支撑,可以说建筑理论是建筑的灵魂,没有理论的支撑,建筑就无法进行。所以,建筑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其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理论发展进步技术应用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s to chang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 the most important way, it almost every day in every day, and i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building theory also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and s in constantly updated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theory is building the support of technique, can say architectural theory is the soul of the building, not of the support of theory, the building cannot. So, architectural theory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ion are brief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building theory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发展与更新中,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与进步更是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建筑业从古至今都有,它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对于建筑理论的总结,也是从古至今都有记载。建筑理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特点明显,对于建筑理论的应用更是从古至今都在变化着。建筑不仅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和功能,还要考虑它的风格和美感。所以,建筑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下面我们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概述。
一、建筑理论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一)概括性:建筑理论是通过简单明了的术语、概念、法则表达了在建筑中应用的方法和技巧等复杂的内容。
(二)普适性:建筑理论的目的就是指导建筑,它的内容必须保证适应所有建筑,所有建筑人群,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理论指导实际的作用。
(三)体系性:建筑术语、理论概念和应用法则,三者之间紧密相连,互通互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形成了一个体系性的理论。
(四)开放性:建筑理论不是一成不变,永远正确的概念,它既可以对实际中的建筑进行指导,也可以在实际建筑中进行检验和完善。
(五)局限性:建筑理论也不一定涵盖建筑的方方面面,它受知识和技术的制约,也会存在高度和宽度上的局限。
(六)阶段性:不同的时期对建筑有不同的要求,不是每一份建筑理论都可以一直被应用,没有错误可言,建筑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的,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
(七)统一性:建筑理论是针对所有建筑的共同特点进行概述的,不能对某一个建筑进行单独的制定概念或法则,所以不具有特殊性,具有普遍统一性。
(八)目的性:之所以创作建筑理论,是有一定的目的的。无论它是指导建筑,还是规范建筑,它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它的创作因为有了目的而有力价值。
(九)原则性:对于建筑的建筑标准和方法的总体分析和概述,是具有一定的原则的,不可能因为某一个特例而打破属于大众的共同原则。
二、建筑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理论
古人被认为比较保守,不敢与命运抗争,但其实古人的这种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不要去违背自然,要在自然环境下寻找和谐的发展模式,既不破坏自然,又可以得到发展。天代表大自然,人代表人类,“天人合一”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统一的意思,体现了古人先进的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一种正确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也被运用于建筑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建筑中就是指,人工完成的建筑要与自然相和谐、相统一。人可以在自然中建筑房屋,建筑公共设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但是人类如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去建筑,那就违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伐林造田”或者“填海造陆”,这虽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因为违背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必然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就是发展在远古时代的建筑理论。它不仅不落后,反而很科学,很先进。
(二)近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
80年代至今的建筑理论一直比较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强调生态建筑的重要性。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呼吁全世界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7 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里程碑式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向全世界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对其涵义作了界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样,“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90 年代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21 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3 年由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列出了“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细则”,同生态设计相关的内容有:
1.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2.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3.树立建筑材料蕴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蕴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构件;
4.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小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低。
(三)外国建筑理论的引进
我国建筑理论在发展中,也会积极的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建筑理论,来丰富和弥补我国建筑理论的不足。我国比较大规模的引进有三次,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引进的是西方的建筑理论;第二次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这时,主要引进了詹士后现代建筑理论;还有一次是在20世界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引进的主要是解构和反构成的建筑理论。
当时从外国引进建筑理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 引入的当时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的理论多,基础理论比较少。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语言学等学科,都有和建筑学跨学科的问题,由于缺乏基础理论,这些命题直到如今也没能进入更深的层次,研究成果更是鲜见。
2.没有在引进的理论中与中国的建筑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既然从国外引进,必然是不属于我国的建筑理论,一定有别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如果没有比较,进行利益权衡,很有可能将不适合我国建筑的理论随便应用,造成不良后果。
3.引进日、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理论多,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苏联的理论少,后者的经验对于我们而言更有直接的参照意义。发达的第一、二世界国家的经验无疑是有用的,但如果缺了第三世界和苏联的经验,外国的建筑理论就不能算完整。
三、建筑理论的应用
(一)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建筑理论的应用
在地基处理方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压(夯)密固结法、加筋复合法、换填垫层法和注浆加固法等四种系列,其中加筋复合法已成为地基处理的主导方法。桩基技术仍然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基础形式,在混凝土预制桩、混凝土灌注桩中,由于混凝土灌注桩能适用于任何土层,且其承载力大,施工对环境影响小,因而发展最快,目前已形成挤土、部分挤土和非挤土三类、数十种桩和成桩工艺。
(二)在模板和脚手架方面的建筑理论应用
模板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是推进我国建筑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不仅研制开发了通用性较强的组合式模板,还结合工程结构构件的特点和工艺要求,研制开发了用于浇筑竖向构件的大模板、滑动模板、爬升模板,用于浇筑大空间水平构件的飞(台)模、密肋楼盖模壳,可以同时浇筑墙体和楼盖的隧道模等工具式模板。脚手架是保证高处作业安全的重要设施。近年来,我国脚手架技术贯彻“以钢代木”的原则,脚手架的生产已实现工厂化、系列化;脚手架的功能已发展为多样化;脚手架的搭设、安装和设计计算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已形成扣件式、门架式、碗扣式以及升降爬架式、桥式、吊挂式、悬挂式等多种工具式脚手架。
(三)建筑理论应用与粗钢筋连接技术中
近年来,随着高层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增多,现场施工粗钢筋的连接,已成为突出问题,自从研制开发了电渣压力焊以来,先后研制开发了多种适应现场现浇结构施工的粗钢筋连接新技术,如氧—乙炔气压焊以及套筒径向和轴向挤压连接、锥螺纹连接和直螺纹连接等机械连接技术。
(四)建筑理论应用与混凝土配置过程中
水泥混凝土是我国建筑工程的主要结构材料。近年来,我国常用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已从20-30MPa 提高到30-50MPa,强度等级为C50、C60 的高强混凝土,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越来越多。泵送技术的发展,也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问题。高强混凝土作为现代混凝土技术,由于它是在常规水泥、砂石的基础上,依靠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以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改善微观结构,使其更加密实并获得高强,因此对混凝土的配制质量要求较高,从而促使预拌混凝土的进一步发展。
(五)建筑理论应用与钢结构技术中
近年来,我国钢结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它以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的独特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目前钢结构已包括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包括轻型房屋钢结构和门式钢网架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包括劲性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结构)等,其连接技术已发展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焊接(包括手工焊、半自动焊、全自动焊)、栓焊和自攻螺钉连接,从设计、制造、施工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成套技术,某些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
总结: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脚步的加快,各行各业都在紧张的竞争与发展之中,建筑业是一个关系着国家整体经济走向的行业。如何发让建筑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建筑理论是指导和监督建筑业的一个理论系统,它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不断地更新,与时俱进。从远古时代到当今的信息时代,从没有离开过建筑,我国的建筑理论从很早就开始发展,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迁,如今也正向更加良好的态势发展,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着。
参考文献:
[1] 罗旭冯,仲科,李勇,郝星耀,刘云伟. 建筑变形信息系统中灰色预测理论的应用[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9)
[2] 张玉磊,林耕. 《建筑现象学两大领域理论应用研究》课题文献综述[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4)
[3] 马淑芬. 对建筑玻璃幕墙的节能技术与应用问题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建筑理论发展进步技术应用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s to chang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 the most important way, it almost every day in every day, and i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building theory also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and s in constantly updated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theory is building the support of technique, can say architectural theory is the soul of the building, not of the support of theory, the building cannot. So, architectural theory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ion are brief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building theory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发展与更新中,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与进步更是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建筑业从古至今都有,它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对于建筑理论的总结,也是从古至今都有记载。建筑理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特点明显,对于建筑理论的应用更是从古至今都在变化着。建筑不仅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和功能,还要考虑它的风格和美感。所以,建筑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下面我们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概述。
一、建筑理论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一)概括性:建筑理论是通过简单明了的术语、概念、法则表达了在建筑中应用的方法和技巧等复杂的内容。
(二)普适性:建筑理论的目的就是指导建筑,它的内容必须保证适应所有建筑,所有建筑人群,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理论指导实际的作用。
(三)体系性:建筑术语、理论概念和应用法则,三者之间紧密相连,互通互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形成了一个体系性的理论。
(四)开放性:建筑理论不是一成不变,永远正确的概念,它既可以对实际中的建筑进行指导,也可以在实际建筑中进行检验和完善。
(五)局限性:建筑理论也不一定涵盖建筑的方方面面,它受知识和技术的制约,也会存在高度和宽度上的局限。
(六)阶段性:不同的时期对建筑有不同的要求,不是每一份建筑理论都可以一直被应用,没有错误可言,建筑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的,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
(七)统一性:建筑理论是针对所有建筑的共同特点进行概述的,不能对某一个建筑进行单独的制定概念或法则,所以不具有特殊性,具有普遍统一性。
(八)目的性:之所以创作建筑理论,是有一定的目的的。无论它是指导建筑,还是规范建筑,它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它的创作因为有了目的而有力价值。
(九)原则性:对于建筑的建筑标准和方法的总体分析和概述,是具有一定的原则的,不可能因为某一个特例而打破属于大众的共同原则。
二、建筑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理论
古人被认为比较保守,不敢与命运抗争,但其实古人的这种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不要去违背自然,要在自然环境下寻找和谐的发展模式,既不破坏自然,又可以得到发展。天代表大自然,人代表人类,“天人合一”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统一的意思,体现了古人先进的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一种正确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也被运用于建筑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建筑中就是指,人工完成的建筑要与自然相和谐、相统一。人可以在自然中建筑房屋,建筑公共设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但是人类如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去建筑,那就违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伐林造田”或者“填海造陆”,这虽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因为违背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必然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就是发展在远古时代的建筑理论。它不仅不落后,反而很科学,很先进。
(二)近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
80年代至今的建筑理论一直比较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强调生态建筑的重要性。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呼吁全世界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7 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里程碑式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向全世界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对其涵义作了界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样,“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90 年代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21 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3 年由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列出了“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细则”,同生态设计相关的内容有:
1.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2.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3.树立建筑材料蕴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蕴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构件;
4.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小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低。
(三)外国建筑理论的引进
我国建筑理论在发展中,也会积极的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建筑理论,来丰富和弥补我国建筑理论的不足。我国比较大规模的引进有三次,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引进的是西方的建筑理论;第二次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这时,主要引进了詹士后现代建筑理论;还有一次是在20世界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引进的主要是解构和反构成的建筑理论。
当时从外国引进建筑理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 引入的当时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的理论多,基础理论比较少。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语言学等学科,都有和建筑学跨学科的问题,由于缺乏基础理论,这些命题直到如今也没能进入更深的层次,研究成果更是鲜见。
2.没有在引进的理论中与中国的建筑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既然从国外引进,必然是不属于我国的建筑理论,一定有别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如果没有比较,进行利益权衡,很有可能将不适合我国建筑的理论随便应用,造成不良后果。
3.引进日、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理论多,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苏联的理论少,后者的经验对于我们而言更有直接的参照意义。发达的第一、二世界国家的经验无疑是有用的,但如果缺了第三世界和苏联的经验,外国的建筑理论就不能算完整。
三、建筑理论的应用
(一)在地基基础工程中建筑理论的应用
在地基处理方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压(夯)密固结法、加筋复合法、换填垫层法和注浆加固法等四种系列,其中加筋复合法已成为地基处理的主导方法。桩基技术仍然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基础形式,在混凝土预制桩、混凝土灌注桩中,由于混凝土灌注桩能适用于任何土层,且其承载力大,施工对环境影响小,因而发展最快,目前已形成挤土、部分挤土和非挤土三类、数十种桩和成桩工艺。
(二)在模板和脚手架方面的建筑理论应用
模板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是推进我国建筑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不仅研制开发了通用性较强的组合式模板,还结合工程结构构件的特点和工艺要求,研制开发了用于浇筑竖向构件的大模板、滑动模板、爬升模板,用于浇筑大空间水平构件的飞(台)模、密肋楼盖模壳,可以同时浇筑墙体和楼盖的隧道模等工具式模板。脚手架是保证高处作业安全的重要设施。近年来,我国脚手架技术贯彻“以钢代木”的原则,脚手架的生产已实现工厂化、系列化;脚手架的功能已发展为多样化;脚手架的搭设、安装和设计计算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已形成扣件式、门架式、碗扣式以及升降爬架式、桥式、吊挂式、悬挂式等多种工具式脚手架。
(三)建筑理论应用与粗钢筋连接技术中
近年来,随着高层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增多,现场施工粗钢筋的连接,已成为突出问题,自从研制开发了电渣压力焊以来,先后研制开发了多种适应现场现浇结构施工的粗钢筋连接新技术,如氧—乙炔气压焊以及套筒径向和轴向挤压连接、锥螺纹连接和直螺纹连接等机械连接技术。
(四)建筑理论应用与混凝土配置过程中
水泥混凝土是我国建筑工程的主要结构材料。近年来,我国常用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已从20-30MPa 提高到30-50MPa,强度等级为C50、C60 的高强混凝土,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越来越多。泵送技术的发展,也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问题。高强混凝土作为现代混凝土技术,由于它是在常规水泥、砂石的基础上,依靠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以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改善微观结构,使其更加密实并获得高强,因此对混凝土的配制质量要求较高,从而促使预拌混凝土的进一步发展。
(五)建筑理论应用与钢结构技术中
近年来,我国钢结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它以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的独特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目前钢结构已包括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包括轻型房屋钢结构和门式钢网架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包括劲性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结构)等,其连接技术已发展采用高强螺栓连接、焊接(包括手工焊、半自动焊、全自动焊)、栓焊和自攻螺钉连接,从设计、制造、施工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成套技术,某些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
总结: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脚步的加快,各行各业都在紧张的竞争与发展之中,建筑业是一个关系着国家整体经济走向的行业。如何发让建筑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建筑理论是指导和监督建筑业的一个理论系统,它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不断地更新,与时俱进。从远古时代到当今的信息时代,从没有离开过建筑,我国的建筑理论从很早就开始发展,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迁,如今也正向更加良好的态势发展,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着。
参考文献:
[1] 罗旭冯,仲科,李勇,郝星耀,刘云伟. 建筑变形信息系统中灰色预测理论的应用[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9)
[2] 张玉磊,林耕. 《建筑现象学两大领域理论应用研究》课题文献综述[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4)
[3] 马淑芬. 对建筑玻璃幕墙的节能技术与应用问题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