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个人认为,要做到高效,首先是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每个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二是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头的学习资源,如:字典词典、读物、网络、视频等;三是优化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四是引导学生运用合理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训练,使之做到举一反三;五是巧妙点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重点点拨思维的方向、做题的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高度概括的名言画龙点睛的揭示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是对“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精彩诠释,它告诉教育者:要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就要教会学生学习。要学生自主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达到“和谐高效”的目的。
下面,就谈一下我在教学中对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學习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爱学什么就学什么,爱怎样学就怎样学。学习什么内容,用怎样的方法进行学习,是每个学生必须明确的问题。作为语文老师,要有目的地、有组织地、有步骤地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学习的内容;怎么学,怎样解决问题:明确学习的方法;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明确学习的目标。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就预习课文来说,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懂得预习什么: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课文主要写哪些内容;写作上运用哪些方法,有什么特点。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做好笔记,同时将那些不理解的地方归纳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呈现给老师和同学,从而获得解决。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预习的流程:自读课文、朗读背诵;利用工具书:查找字典、词典、阅读课外辅导书;网上查阅;同伴交流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始终围绕着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展开自主学习,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源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就必须借助所拥有的资源,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我们教师必须对此加以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从身边的一切文化环境中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料。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获得学习资料的渠道:网络查询、阅读课外读物、查找学习工具书、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等,还要学会选择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学习生字新词:查找字典、词典,懂得字词的读音和词语的含义;学习古诗:如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网络查询常用的网站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选择性地筛选有用的学习资料。学生收集的学习信息往往是繁杂多样的,甚至是五花八门的,可能会造成学生取舍不当或者不知道如何选择是好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获取关键有用的学习资料,切不可让学生盲目而为之。只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地 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优化教与学的关系
和谐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的实质性目标,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取等发展目标,使课堂教学由实效走向长效。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教师的地位体现在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凸显自身的“首席”地位,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和高效。其次,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在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通过多向的信息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教师通过创设新颖的有意义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迪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活动。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整合各种学习关系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四、引导学生运用合理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离不开教师的具体的指导,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怎样自主学习提出明确的具体的学习要求,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比较强的感悟能力和迁移能力。例如,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就要抓住“读”的根本,培养学生阅读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以阅读记叙文为例,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要表达怎样的意思?其次要交给学生研读文本的方法: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怎样?对人物进行哪些正面的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从而理解文章主旨。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从写法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等等。这些阅读的具体要求必须让学生明确,而且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训练,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我要求和学习方法。
五、巧妙点拨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虽然经过详细的预习过程,但是仍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许是对教师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或许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已经考虑成熟,却苦于无法表达;或许是对课文某个片段或重点词句的理解有偏差。这个时候,教师给予一些暗示性的语言提示,适时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交给学生答题的规律,指导学生表述的方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能获得问题的答案,又能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做题的规律。我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不仅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重点交给他们概括文章内容的常用方法:一是要素归纳法,即提取人物、事件等主要要素,组成一个简洁完整的句子,如: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或某地发生了什么事或事情有了什么进展等。二是提取法,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形成概括性句子。三是组合法,即组合文中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经过这样对规律的总结,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高效的课堂就是优质的课堂,要做到高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高度概括的名言画龙点睛的揭示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是对“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精彩诠释,它告诉教育者:要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就要教会学生学习。要学生自主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达到“和谐高效”的目的。
下面,就谈一下我在教学中对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學习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爱学什么就学什么,爱怎样学就怎样学。学习什么内容,用怎样的方法进行学习,是每个学生必须明确的问题。作为语文老师,要有目的地、有组织地、有步骤地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学习的内容;怎么学,怎样解决问题:明确学习的方法;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明确学习的目标。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就预习课文来说,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懂得预习什么: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课文主要写哪些内容;写作上运用哪些方法,有什么特点。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做好笔记,同时将那些不理解的地方归纳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呈现给老师和同学,从而获得解决。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预习的流程:自读课文、朗读背诵;利用工具书:查找字典、词典、阅读课外辅导书;网上查阅;同伴交流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始终围绕着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展开自主学习,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源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就必须借助所拥有的资源,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我们教师必须对此加以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从身边的一切文化环境中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料。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获得学习资料的渠道:网络查询、阅读课外读物、查找学习工具书、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等,还要学会选择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学习生字新词:查找字典、词典,懂得字词的读音和词语的含义;学习古诗:如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网络查询常用的网站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选择性地筛选有用的学习资料。学生收集的学习信息往往是繁杂多样的,甚至是五花八门的,可能会造成学生取舍不当或者不知道如何选择是好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获取关键有用的学习资料,切不可让学生盲目而为之。只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地 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优化教与学的关系
和谐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的实质性目标,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取等发展目标,使课堂教学由实效走向长效。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教师的地位体现在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凸显自身的“首席”地位,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和高效。其次,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在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通过多向的信息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教师通过创设新颖的有意义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迪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活动。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整合各种学习关系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四、引导学生运用合理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离不开教师的具体的指导,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怎样自主学习提出明确的具体的学习要求,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比较强的感悟能力和迁移能力。例如,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就要抓住“读”的根本,培养学生阅读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以阅读记叙文为例,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要表达怎样的意思?其次要交给学生研读文本的方法: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怎样?对人物进行哪些正面的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从而理解文章主旨。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从写法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等等。这些阅读的具体要求必须让学生明确,而且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训练,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我要求和学习方法。
五、巧妙点拨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虽然经过详细的预习过程,但是仍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许是对教师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或许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已经考虑成熟,却苦于无法表达;或许是对课文某个片段或重点词句的理解有偏差。这个时候,教师给予一些暗示性的语言提示,适时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交给学生答题的规律,指导学生表述的方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能获得问题的答案,又能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做题的规律。我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不仅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重点交给他们概括文章内容的常用方法:一是要素归纳法,即提取人物、事件等主要要素,组成一个简洁完整的句子,如: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或某地发生了什么事或事情有了什么进展等。二是提取法,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形成概括性句子。三是组合法,即组合文中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经过这样对规律的总结,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高效的课堂就是优质的课堂,要做到高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