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于”复合词成词历史过程浅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现代汉语复合词“V+于”结构出发,研究它的历史发展、语法特点和词汇化过程,并追溯它成词的原因。
  关键词:“V+于”复合词 词汇化 跨层结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诸如“便于、濒于、处于、等于、对于、关于、归于、过于、基于、见于、居于、善于、属于、位于、由于、至于、终于、鉴于、甘于、敢于、急于、苦于、乐于、利于、忙于、难于、限于、陷于、勇于、在于、忠于、长于”等词已经收录,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收录了“至于、终于、敢于、等于、对于、关于、惯于、在于”。不难看出,这些词都是由形容词或动词加“于”组成,并且具有比较高的能产性。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这种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于”字组成的结构统称为“V+于”。本篇着重讨论的是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加“于”的形成,双音词加“于”不再讨论。
  在古汉语中尤其在上古汉语中,我们能看到的“V+于”结构基本上不是现代汉语所使用的凝固了的一个个词,而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有的甚至不是在一个句法结构层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句法上本来互不相干的单音词发展为今天的双音节词,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本文就“V+于”结构词汇化的历史过程,结构的特点以及词汇化的原因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V+于”结构的历史发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上古汉语发展至今,映射到词汇中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格局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占主导。从历时角度来看,许多双音词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从非词的分立句法结构层面的单位到凝固的单一词汇单位的词汇化过程。本文讨论的“V+于”结构就是一个由跨层结构凝固为双音节复合词的典型例证。最初的“V”和“于”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词,随着汉语从古到今的发展慢慢凝固为一个词。判断成词需要标准,通过这些标准来判断这种结构在什么年代已经有了词汇化倾向,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分析了将近20个“V+于”复合词的用法后,我们初步把以下条例作为检验“V+于”是否成词的标准。
  1.“于”的句法结构和语义指向
  如果“于”与其后的成分先结合,再与前面的“V”发生联系,那么这个“V+于”肯定还没成词。如在“句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中,“于此”为一个介宾结构,然后整体再与“终”组合。另外,“终”在古代有完整的动词义“终结、死”,不需要“于”来辅助成义,所以“于”的语义指向应该在它后面的部分。反之,如果“终”和“于”结合共同修饰其他成分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说“终于”成词了。
  2.“V+于”前有修饰语
  如果“V+于”前有修饰语且修饰整个“V+于”,那么显然这个“V+于”已经成词。如“若推不去,物我隔绝,欲利于己,不利于人;欲己之富,欲人之贫;欲己之寿,欲人之夭(宋《朱子语类》)”。可以看出“利于”前有否定词“不”修饰,而且“利于”与“不利于”对举出现,显然这里的“利于”已经成词。
  3.“于”后的成分为谓词性成分
  如“原来宝玉急于要和秦钟相遇,却顾不得别的,遂择了后日一定上学(曹雪芹《红楼梦》。)”可以看出“急于”是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作状语,“急于”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的。
  4.“于”意义的虚化和语音的弱化
  “于”最初有动词义“往,去、取”,后常用为介词,意义已经虚化,如由“去,往”的动词义到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再到“引出动作的对象”等。通过观察发现复合词“V+于”中的“于”基本上是没有词汇意义的,而且它的语音也在逐渐弱化。
  5.“V+于”复合词的整体新义
  当我们说一个短语凝固为一个复合词后,或多或少这个复合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整体义,或抽象或具体,或词性发生变化等。如果我们对这个“V”在汉语史上的意义和用法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凭语感就可以判断“V+于”是一个整体词汇义,还是分属两个不同的意义。如“入孝于亲,出忠于君,无愚智贤不肖,皆知其为义也(汉《淮南子》)”。根据句式的对称,“忠”与“孝”都是单音节动词,古对君主要“忠”,对父母要“孝”,“忠”为“效忠”义。显然这里的“忠”还有独立的词汇义,“忠于”还未成词。
  当然,“V+于”中的每个词成词的标准和具体成词年代及原因不是上面这几条规则所能覆盖的,还要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来深入观察。下面从一些实例来看这种结构的历史发展。限于篇幅,对上述所举复合词“V+于”不一一示例,根据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分为以下几类:
  (一)变为动词
  1.在于(於)
  (1)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孟子·滕文公下》)
  (2)唐之治,在于贞观。(宋·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3)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汉·晁错《论贵粟疏》)
  (4)天下所以畏宦官者,不能见天子也。故今日之患,在于朝廷之礼过尊。(清·侯方域《宦官论》)
  前两例中的“在”皆为动词,“于(於)”分别引出动作的地点和时间,“于(於)”和后面的成分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动词的补语。例(3)中的“在”也为动词,“于”表明事物的关键所在。前三例“在”和“于”都不是在一个结构层次上。由例(4)可以初步判定“在于”已经粘合得很紧了,因为“于”后的成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名词。
  2.利于(於)
  (5)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国语·晋语九》)
  (6)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晏子春秋》)
  (7)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亡于彼者。(《淮南子》)
  (8)其行与学,有益于上,有利于下,为善积闻,不可阖闭,名闻四远。(《太平经》)
  (9)若推不去,物我隔绝,欲利于己,不利于人;欲己之富,欲人之贫;欲己之寿,欲人之夭。(《朱子语类》)
  (10)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三国演义》)
  (11)孔明曰:“吾前者算今年罡星在西方,不利于军师;天狗犯于吾军,太白临于雒城,已拜书主公,教谨防之。”(《三国演义》)
  很明显,例(5)中的“利”是“求”的宾语,义为“利益,好处”,“于”引出对象。“利”和“于”不是在一个句法层次上。例(6)中,“利”和“害”对举,“利”和“于”也没有固定为一个词;例(7)与例(6)同。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到汉代,“利于”还没有词汇化。到了宋朝,以(9)为例,可以看出“利”字前有“不”修饰,“利于”已基本凝固为一个词。
  3.苦于(於)
  (12)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墨子》)
  (13)王曰:“寡人以王子为子任,欲子之厚爱之,无所见丑。御道之以行义,勿令溺苦于学。”(《战国策·赵策》)
  (14)蒙蒙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自别家来生白发,为侵星起谒朱门。也知柳欲开春眼,争奈萍无入土根。兄弟无书雁归北,一声声觉苦于猿。(《全唐诗》)
  (15)先生问时举:“观书如何?”时举自言:“常苦于粗率,无精密之功,不知病根何在?”曰:“不要讨甚病根”。(《朱子语类》)
  (16)就便有等稍知自爱的,又苦于众人皆醉,不容一人独醒,得了百姓的心,又不能合上司的式,动辄不是给他加上个“难膺民社”,就是给他加上个“不甚相宜”,轻轻的就端掉了,依然有始无终,求荣反辱。(《儿女英雄传》)
  可以大致看出“苦于”从上古到近代的使用过程,“苦”一开始就用作动词,“于”引出动作支配的对象。到例(14)中“苦于”还没成词,因为“于”的意义还没有完全脱落,还有“比较”义。例(15)中“苦于”已经有了虚化的趋向,到了清代基本上已经和现在用法一样,粘合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属于、忠于、乐于、苦于、胜于、归于、位于、等于、处于、濒于、见于、难于、勇于、居于、陷于、基于、鉴于”等。
  (二)变为连词:至于(於)。
  (17)王命众,悉至于庭。(《尚书·盘庚上》)
  (18)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
  (19)至于庙门,揖入。(《仪礼·士冠礼》)
  例(17)~例(19)中,“至”是一个动词,为“到达”之义,“于(於)”是一个介词,引进地点,与地点名词组成一个介宾短语作动词的补语。“至”与“于(於)”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后来“至于(於)”凝固为一个连词,并且“至”在意义上也从表示具体位移的到达,变为指程度或地步上的到达。例如:
  (20)时无事,吏不数转,至于子孙长大而不转职任。(《史记·平准书》)
  (21)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书·景帝纪》)
  “至于(於)”词汇化后还可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例如:
  (22)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国语·周语中》)
  (23)孔子曰:纯,俭,吾从众;至于拜下,则违之。(《后汉书·陈元传》)
  作为介词的“至于(於)”,其语义实际上也是在原有的“至”的动词实义上的引申:从指具体的空间上的到达某地,转变为话题转移的某个领域。
  (三)变为介词
  1.由于(於)
  (24)子思问于夫子曰:“为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子曰:“非不欲也,所以官人失能者,由于不明也。”(《孔丛子·记问》)
  (25)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女诫·敬慎》)
  例(24)~例(25)中“由”是一个动词,义为“经由,因由”。“于(於)”是一个介词,与其后的宾语合起来充当“由”的补语。“由”和“于(於)”不在一个层次上,后来二者发生了粘合,成为一个介词。例如:
  (26)然将帅之不用命,实由于朝廷驾御操纵之无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
  2.关于(於)
  (27)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28)但大齐仁信之道,关于至诚,睦邻之怀,由于孝德。(南朝·陈·徐陵《梁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
  (29)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宋·曾巩《<范贯之奏议集>序》)
  例(27)~例(29)中,“关”是一个动词,表示“关联,关涉”。“于(於)”是一个介词,与其后的宾语合起来充当“关”的补语。“关”和“于(於)”也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后来凝固为一个介词。例如:
  (30)而关于考功,复课试其可者而第之,此其初制也。(明·宋濂《〈辛亥京畿乡闱纪录〉序》
  同样的例子还有“对于、限于”等。
  (四)变为副词
  1.终于(於)
  (31)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今文尚书》)
  (32)虽蔬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孟子·万章下》)
  (33)故智者先忤而后合,愚者始于乐而终于哀。(《淮南子·主术》)
  (34)句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35)然,天地人之数也,天数起于一,终于十,天下布施于地而生,数成乃后出,适合为百。天地人备,天地人三合同心,乃成德也。一事有不和,辄不成道德也。(《太平经》)
  例(31)~例(35)中,“终于”是一个动词,义为“终结”,“ 于(於)”是一个介词,与其后的名词性组成介宾短语共同作补语,“终”和“于”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后来“终于”变成一个副词,表示“终究;到底”。例如:
  (36)清之介着急,瞒了人请医生去诊治几次,化去不少的冤钱,只是终于无效。(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八回)
  演变发生在“于(於)”后的宾语为谓词性成分的环境中,下面就是一个过渡中的例子:
  (37)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三国志·魏志·刘馥传》)
  上例中,介词“于”的宾语“百姓便之”是个动词性短语,这样“终于”从线性顺序上看是位于动词性成分前,而这正是副词出现的典型位置,因而在这样的语法环境中,“终于”就有演变为副词的可能。(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2.过于(於)
  (38)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宋书·隐逸传·周续之》)
  (39)抑又蕃舶之征过于侵刻,遂不复至中华耶?(宋·沈作喆《寓简》卷十)
  (40)但半山过于自信,反以忧国忧民爱国之实心,翻成毒民误国之大害。(明·李贽《与焦弱侯书》)
  例(38)中,“过于”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一般。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过于”的词汇义,例(39)~例(40)中,“过于”已经与现在同,用作副词,表示“犹、太”。
  同样的例子还有“急于、甘于”等。
  二、“V+于”的语法结构特点
  以上实例分析表明“V+于”这种现代汉语的复合词结构在古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凝固的结构。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V+于”这种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
  (一)“V+于”中的“V”许多是不能独立运用的,只有构成“V+于”式合成词,才能独立运用。如“忠于、善于、位于、沦于、基于”等词中的“V”都是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例如:
  (41)友情的结合,往往是基于一件偶然的事情与遭遇的。(老舍《四世同堂》)
  (42)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43)纪家的老农奴,于今每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十亩上下地。(杨朔《“阅微草堂”的真面目》)
  (二)“V+于”作句子成分可以带前附修饰语,但是不能在“V”和“于”之间插入修饰语。例如:
  (44)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45)如所谓利仁者,是真个见得这仁爱这一个物事好了,犹甘于刍豢而不甘于粗粝。(《朱子语类》)
  例句中的“难于”“甘于”中间是不能插进任何修饰语的。
  (三)可以受副词、能愿动词修饰
  (46)即时传来升媳妇,兼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起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曹雪芹《红楼梦》)
  (47)凡属有利抗日救国的事业,本府本处在坚决执行《抗战建国纲领》的原则下,无不乐于推行。(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後方留守处布告》)
  (四)可带宾语。所带宾语可表示人和事物,也可表示时间、处所。例如:
  (48)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49)四点钟的时候,中山路复归于沉寂。(鲁迅《伪自由书·对于战争的祈祷》)
  (50)故其生活苦于自耕农,然较另一部分贫农为优。(《毛泽东选集》)
  “V+于”复合词如果带时间宾语,一般表示时点,不能表示时段。如我们说“生于一九八一年”(表时点),不能说“生于二十多年”(表时段)。
  三、“V+于”词汇化的原因
  双音词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从短语变来,这是双音词的最主要的来源;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接的成分变来,双音词的衍生从性质上看,主要属于词汇化(引自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P23)。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第三种情况,即 “V+于”大部分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接的成分变来,也就是由跨层结构而来。
  所谓跨层结构,是指由不构成一对直接成分而是分属不同句法层次但在线性顺序上邻接的两个成分组成的结构(吴竞存、梁伯枢,1992)。跨层结构衍生为双音词有一些基本的条件限制:
  1.语音条件限制。原来的句法单位或跨层结构中的两个分立的组成成分都必须是单音节的,二者必须要构成一个双音节音步。这个条件反映了制约汉语词汇构成的韵律机制。从历史上看,只有双音的句法单位才有可能词汇化。三音节词是在双音词的基础上再生的产物。
  2.原有的两个分立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贴近。虽然两个分立的成分可以不在句法上发生关系,不构成一对直接成分,但一般应在表层语音结构中彼此相邻。
  3.语义上要有一定改造。比如部分语义弱化或脱落。从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双音词的内部形式已经很难索解,由复合词进一步向单纯词演化。
  4.使用频率高。只有两个成分经常在一起出现,才有固化成词的可能性。
  在对“跨层结构”和“词汇化”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回头追溯“V+于”词汇化的原因。“V+于”词汇化必须具备上述四个条件,而“V+于”结构都具备。所以这些条件是“V+于”成词的重要原因。
  (一)语音条件的制约
  能够用在V后的“P+NP”(其中V为动词和形容词,P为介词,NP代表体词性词语)中的都是单音节的,而汉语音节结构的主流是双音节。当“P+NP”附加于V,在“V+P”的前后都有停顿的可能性的情况下,“V+P”中的V以单音节居多的现象便极为自然。“V+P”形成一个语音短语后,由于V在句法和语义功能上的显著性和重要性,使得P在语音平面上的地位开始弱化,并逐渐向V靠拢,如上面所举“过于”的“于”在语音上已经有了轻声的趋向。使用时间长了,在语感上人们便会把“V+P”看成一个词。北京话口语中“于”的脱落可以说是汉语“V”的句法语义功能进一步强化的象征。
  (二)“于”字意义的空泛
  “于”字是文言里应用最广的虚词之一,到现在关于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还有很多争论。在本文讨论的“V+于”格式中,“于”的主要用法是介词。介词是虚词,因而意义比较空泛。《吕叔湘全集》里把“于”字的用法归为十类,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中把“于”字在上古的主要用法也归为七类。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字前面的动词来给“于”的意义定类,所以,“于+NP”不能脱离整个“V+于+NP”来理解,这样就使得“于”的语法功能受到一定影响而逐渐向句子的核心动词靠拢。
  (三)句法结构和功能的原因
  句法结构使用长了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磨损”,“V+P”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一直存在,“P”长期使用于V后,时间长了,必然会对P形成“磨损”,“P”逐渐虚化。从句法功能上来看,“P”的粘附性也决定了它有向前或前后附的可能。本文“V+于”中的“于”就是向前附,向前附的还有“动词性成分+者”等。向后附的如“自+动词性成分”,如“自信、自首、自私、自强”等,向后附的还有“相+动词性成分”,如“相信、相爱、相等、相似”等。
  (四)语义表达的需要
  从语义的角度来看,“V+于”合成词满足了语义表达的概括性和模糊性,使语言更加经济和精确,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人们表达抽象事理的需要。从实词到虚词,从具体义到抽象义,任何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有其自身的规律。“V+于”为满足人们交际需要而形成,这也是它能成词和固定化并具有延伸性的重要原因。
  本文通过“V+于”这种现代汉语的特殊构词结构,追溯它成词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初步分析了它的语法特点和功能,最后找出这种语法结构成词的原因。本文对“V+于”结构的论述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发现。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金昌吉.动词后的介词短语及介词虚化[A].邵敬敏.句法结构中
  的语义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4]黄卫平.现代汉语“动+介”式合成词浅论[J].广州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1996,(4).
  [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
  出版社,2002.
  [6]金锺褚.试论“双音节+于”的句子成分[J].语言研究,2004,
  (9).
  (马晓娟 武汉大学文学院 430072)
其他文献
汉语和英语中关于"眼"(eye)的词和短语都很多,由原型意义引申出很多新的意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比较英汉关于"眼"(eye)的各种词和短语,从而分析英汉语中"眼"(eye)的隐喻特征。
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价值,鼓励创样报,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就有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思想流传到西方得以发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英国诗人毛姆说:"想象力
动词是句子结构的核心,汉英语言中动词的及物性不一样,通过汉英语言对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语动词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动词“吃”为例,分析汉英动词的及物性情况。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时常遇到合同文本的起草、修订审核、发送律师函、应收账款和合同纠纷处理等各项法律事务。如临时委托律师办理这些事务,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价格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