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国家化”对现代国家的挑战: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n_ac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近30余年来,在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的全球化力量推动下,"超国家化"从欧洲语境下的国际现象变成了世界性的全球现象,将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并充满复杂性、流动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域和全球问题推至现代国家面前.国际政治社会学"反学科本位主义"和"反方法论本位主义"的跨学科视野,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超国家化"对领土、对象、权威和正当性等国家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现代国家及其研究者需要借助新的尺度、新的视角来构想政治,理解自身与世界,进而发展出能够回应时代问题、适应时代需求、为大多数人的困惑找到答案的思想理论和长期战略.
其他文献
近代中国货币制度与货币市场的发展兼具整体性和区域性特点.虽然"虚银两"制度在各地被广泛采用,但除了成色标准不一外,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虚银两"制度与货币市场.近代福州钱庄发行的台伏票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双重本位不兑现纸币,通过民间自发的制度调适,在"虚银两"制度框架下实行以钱计价,使其在维持基本的大宗贸易和外埠通汇的前提下更加顺畅地实现价值尺度职能.同时,以台伏票为中心的货币市场具备了现代票据交换的基本要素.作为一种带有紧缩特征的区域性货币制度,社会网络的强大自组织力使得该制度的运行较为高效和流畅.政府
现代国家的基础是国民发达的主观自由.黑格尔对此的理解与一般自由主义者不同,他区分了国家和市民社会两个领域,将主观自由分别视为市民社会的第一原则和国家的第二原则.因此,主观自由也可分为对应市民社会的"主观自由I"和对应国家的"主观自由II".虽然构成国家基础的是"主观自由II",但保障国家现代性的却是"主观自由I".尽管黑格尔以没有主观自由为由将亚细亚排斥在现代国家之外,但是同时又给了市民社会以培育主观自由的功能,这就为亚细亚通过市民社会来建立现代国家提供了可能性.
上古文学中的神怪描写在注重体貌的同时,亦有诸多声音书写.作为早期声音书写的集大成之作,《山海经》描绘了众多动物的声音.这些声音多为动物对人与兽类声音的简单模仿.依据模仿对象的不同可将声音分为模声禽兽、鸟兽自鸣、模声人类与模声自然四种类型.声音赋予动物旺盛的生命力与超乎寻常的功能,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写人艺术,把这些动物看作具有人的情感与言语特征的神怪,并纳入人的范畴进行审视,这体现了中国文学以声见物的神圣叙事传统.其中,山穴深泽和暮夜是神怪声音存在的时空场域,蕴含着先民的山川崇拜、巫术信仰等文化意义.神怪声
明代财政和"僧政"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财政赋役状况出发透视"僧政"是一个新颖的视角,反之亦然.朝廷的敕谕、诏令等官方文献所反映的主要是明初财政和佛教政策制订时的理念和条文,民间赋役文书则能直观真实地反映朝廷政策在基层社会实施的情形.《吴氏祊坑永禧寺真迹录》和《十王院民由》显现了明初僧户入籍的过程和僧户被编纳民差的情形.南京城墙砖文则真实地记录了僧户和僧人与军、民、匠一起被编入城砖烧造、运输的职役系统的事实.这些民间文献均反映出,明初严苛的政策条文在基层社会都有相当的调适和变易空间.只有从顶层设计与基层运作、
全球治理暨法律多元主义体系下,国际秩序面临功能分化时代的治理规则再书写、国家主义单一视角不足、国际法遵守理论盲点及法律系统与社会系统如何整合等问题.基于国际法规制中客观存在的法律漏洞填补和功能性国际法造法问题,厘清模糊性建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因规则滞后导致全球治理失灵的原因,在梳理德国法兰克福规范秩序法学派冲突动力学理论谱系基础上,结合社群世界主义分析理论和团体拟制人格发展路径,镜鉴系统论社会宪法学治理意义的构成性规则与制衡意义的限制性规则,剖析全球化社会法权的内在结构,为国际法遵守机制的合理性创建,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老",在同时面对人才流失、城市收缩和创新力不足等问题时,如何实现从"老"向"现代化"、从"传统型增长"向"系统性发展"的转变,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产业—空间—创新环境三维分析框架下,测度东北地区多组结构性数据发现:辽宁省表现为外向型的双循环格局,且具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但其空间体系存在明显不足;吉林省的现有经济体系表现较一般;黑龙江省表现较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应从东北地区产业关联体系再造、空间布局体系重塑和动力支撑体系优化三个方面入手,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丰富经验,可以为新征程上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提供历史滋养.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推动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学术创新,我们采访了原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邵维正教授.
期刊
税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居于重要地位,其重要路径是税制结构的优化.为此,应通过“价值-规范”与“结构-功能”分析,探寻我国税制结构在制度目标、制度功能、制度分权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揭示直间结构、税类结构与央地结构的内在关联,并优化基础性的税种结构.基于“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的税制改革基本目标,应兼顾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秩序等多元价值,以体现税制的合理性;同时,应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坚持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以体现税制的合法性.鉴于我国的“减税降费”和“营改增”等税制结构优化措施,都是在兼顾多元价值的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国推进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即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核心问题一直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而产业政策则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集中体现.因此,推进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增强了推进产业政策转型的紧迫性,而且也为这种转型明确了基本方向,即产业政策需要符合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需要全面贯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显示,吕后称制之初,将刘邦罢废之东郡收归中央.此举乃是对历史上秦国利用东郡地缘优势压制六国之军事经验的借鉴.吕后时代,东郡成为中央推行一系列地缘控制政策的战略基点:通过控制东郡,既阻断关东王国合纵的地理基础,又对齐、赵、梁等国构成军事压制,实现了对关东刘氏诸国的扼控,扭转了称制之初的不利局面;更以东郡为基础,通过分封诸吕、吕后孙,使血缘与地缘紧密结合,实现了对刘邦构建封建体系的改造,以适应吕氏执政需要.利用东郡控御王国和改组封建体系的做法,被文帝继承,成为吕后留下的重要政治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