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图像学习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儿童审美教育是“读图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教育。“读图时代”是对当代视觉文化環境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丰富的图像和影像制品,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视觉景观,传播了海量信息,也为儿童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视觉環境,拓展了儿童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对象,客观上起到了帮助儿童获得视觉经验的作用。形象、趣味与文化,是图像赋予儿童的主要审美教育价值。向图像学习,向流行的图像学习,是当代视觉文化環境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危机。当代儿童审美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在传统与流行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增加儿童审美教育模式的弹性。
  【关键词】视觉文化;读图时代;图像;儿童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3-0010-03
  一、图像的转向:审视读图时代儿童审美教育的视觉文化背景
  当代儿童审美教育是“读图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教育。“读图时代”是对当代视觉文化環境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它向我们揭示了当代视觉文化的几个特征:首先,视觉文化已经不再是一种“亚文化”,它已成为文化的主流,充斥在我们的生活環境中。其次,图像具有简约、直观、信息量大、容易理解、便于传播和趣味性强等特点,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超越甚至替代了实物和文字,因此,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已习惯于通过海量图像获得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同时,也通过图像进行娱乐和交流,这一现象被阿莱斯·艾尔雅维茨称为“图像转向”。其三,图像创造了大量新的视觉景观,如摄影、动画和电影以及鲍德里亚所称的“拟象”。拟像“是用模型生成的一种没有本源或现实的真实:超真实”,它“与任何真实都没有联系,它纯粹是自身的拟象”。迪斯尼乐园就是拟象现实的一个“最完美的样板”。鲍德里亚对拟象的阐述提醒我们,“景观”这一概念超越了自然形象,可以是一种虚构的乌托邦式的物化形象世界(例如迪斯尼乐园)。在探讨儿童审美教育时,我们必须将相关问题置于视觉文化带来的巨大社会文化变迁的背景中去加以考虑。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年代,离开图像和各种视觉文化产品来谈儿童审美教育已经是不可能了。姑且不论图像本身是人类、尤其是儿童认识和解读世界最直观的方式,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也已被大量视觉文化产品,如图书、海报、电视、电影、漫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产品和玩具包围。可以说,当今的儿童,其视觉经验大多由图像和其他视觉文化产品提供,这些视觉经验有的存在于现实世界,有的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对于儿童来说,图像所指向的对象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并不重要,甚至很多时候,虚拟的对象带给儿童的视觉快感、趣味性和情感认同会比真实对象更持久、更有吸引力。儿童对于卡通形象的钟爱就是一种典型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图像的滥觞以致洪水滔滔,对于儿童审美教育来说是一件好事。丰富的图像和影像制品,无论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美感上,都为儿童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视觉環境,为儿童审美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環境,客观上拓展了儿童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对象,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审美经验。
  二、形象、趣味与文化:图像赋予儿童的主要审美教育价值
  培养儿童对于图像的审美能力,一直是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用于培养儿童趣味与鉴赏力的审美材料,多以中外名家的经典绘画作品为主,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天然与人工景观、动植物乃至气象变化,同样是重要的审美素材。
  不过,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视野,最大的变化就是基于自然对象的视野急剧收缩,人工创造的视野对象占据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孩子视觉经验的丰富,常常依赖于二手的视觉素材,也就是影像和图片。经典当然还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素材,而现代社会生产的各类图像和影像资料使可供孩子学习与欣赏的视觉素材成倍增加,这些素材既有来源于真实的,也有纯粹虚构的,从形式来说,有摄影、电视、电影、海报、图书、绘画等。同传统的经典艺术作品一样,这些视觉文化也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赋予儿童审美经验。
  1.获得对于“形象”的审美能力
  创作和表现一个或一组“美”或者“有感染力”的形象,历来是艺术的核心任务之一。形象是审美的主角,无论是自然物、人造物,还是一幅画、一张照片,乃至一部电影,主角(主体)的形象往往都是首先被注意到的,也是最受关注的。形象包括轮廓、色彩、比例关系和细节,大自然造物的形象是既定的,而图像制品里的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是创造者设定的。米罗的维纳斯、拉斐尔的圣母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等,都是创造出来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形象。
  在当代的视觉文化環境里,那些林林总总的形象有的属于正统艺术产品,有的则是商业产品,但都各具特色与美感。例如,经典的卡通形象米老鼠与唐老鸭,诞生于电子游戏、憨态可掬的“愤怒的小鸟”,英勇又亲切的魔法小子哈利波特,当然,还有充斥于广告和海报中的各种出名或不出名的形象。只要选择得当,这些形象因其贴近生活,富有时尚感,为孩子熟悉,很适合用来做审美教育的素材,引导孩子了解存在于各种不同形象中美的共性和规律,并懂得欣赏不同类型的“形象”美。
  2.从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图像或影像中获得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是审美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良好的艺术趣味要通过阅读和鉴赏作品来实现。在读图时代,视觉艺术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拼贴、手工、平面设计、数字制作等;视觉艺术也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如极简主义、概念主义、波普艺术等。它们涉及到的媒介材料丰富多样,有的是从自然界取材的,如枯枝、树叶、花朵等,有的是一些废弃物经过改造而成的,不仅好看,而且好玩,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不同风格的视觉艺术能帮助孩子形成多元化的审美趣味,例如,海报、时尚大片和广告展现的设计感和时尚感;现当代艺术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唯美、写实和精细形成反差的简约、大胆、抽象和风格化特征等。在审美教育中,如果能够抓住儿童可塑性强的特点,尽可能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鉴赏各种优秀图像和影像作品,有助于开阔儿童的审美视野,培养他们兼容并蓄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个性和作品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形成属于自己的良好的视觉趣味。
  3.帮助儿童通过图像获得对社会文化生活的理解,形成更包容、更开放、更有弹性的审美观
  “美”是跨时代、跨文化、跨种族的,不同年代、不同种族和身份的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读图时代的图像前所未有地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科学理论和各科知识,都由过去的依赖文字转为如今的借助图像,这就是所谓的“图像的转向”。图像的功能和内涵已经不局限于再现真实和传达美感,它们包罗万象。而且读图具有跨文化特点,不同种族、身份和年龄的人,通过图像能够获得相同的信息。对于 文字阅读和语言表达还处在发展中的儿童来说,图像打破了文字所设置的藩篱,儿童可以通过图像去把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领会通过文字无法领会或难以领会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多元和跨文化的价值观,在不同的文化情景里体会“美”的不同表达,形成更包容、更开放、更有弹性的审美观。
  三、学习图像:读图时代儿童审美教育的危机与契机
  以读图为标志的视觉文化的兴起,对于儿童审美教育来说,既是危机,也是契机。正如陈迁等提出的,良莠不齐的视觉文化会给儿童的审美教育带来困惑。对于这种困惑,该如何看待?笔者认为,问题的实质不是当代“成人化”的视觉文化威胁或腐蚀了儿童审美,而是流行性视觉文化对经典视觉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威胁,造成了儿童审美教育的无所适从。简单地说,就是传统的儿童审美教育在面对流行的视觉文化冲击时面临着该何去何从的困惑。笔者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读图时代的视觉環境是客观存在、极为强大、无可回避的。视觉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之一,在谈论和实施儿童审美教育时,我们不能回避或无视这个大環境的存在,而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大環境带来的文化和观念变迁,并主动将它运用到儿童审美教育中去。
  其次,对于儿童视觉環境的成人化问题,我们应该谨慎思考。儿童更多的是视觉文化的学习者,而不是创造者,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在审美教育中,儿童无论是欣赏自然,鉴赏经典,大多是成人的有意识输入,并不是儿童自身的选择。相反,卡通漫画之类现代流行视觉文化,倒更接近孩子的兴趣。不同的年代,成人持有不同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所谓“儿童化”也有不同的标准。因此,我们在思考儿童审美教育问题时,不必过分强调哪些视觉文化是出于成人的,哪些视觉文化是出于儿童的。问题在于,传统的基于经典作品和自然景观的田园牧歌式的审美取向,虽不能说与现代的城市生活格格不入,但已经不是儿童生活的主要视野。它们不会消失,但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审美教育视野。
  对于这种价值判断和选择,有研究者指出,“社会形态、美术教育和视觉文化产品三者之间,教育是一个决定平衡的杠杆。它既要适应总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又要与变化中的视觉文化产品保持对抗或兼容的关系。”这提醒我们,“增加教育模式的弹性”,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一个看似危机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在传统与流行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向图像学习,向流行的图像学习,是当代视觉文化環境给我们创造的一个契机,当然,也同样隐含着许多危机。今日的流行或将成为明日的经典,一个更宽容、更有弹性的审美教育框架,让我们的孩子不仅不必放弃自然,还可以看到一个更广阔的审美世界。
其他文献
“吃”诗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喜爱“半山”(王安石)华丽飘逸字惊句骇意蕴隽永之诗,如痴如迷竟到了当做早餐吃的程度不信请看他的一首七绝《读书》:“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此不正是“吃”诗吗?    “饮”诗  唐代冯挚撰的《云仙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张籍取杜诗一帙,焚为灰烬,副以膏蜜,频饮之,曰:‘令吾肠以其改易!’”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出生时,杜甫已不
最近,我接待了一个国内过来的旅游团,他们一行几人从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一路乘车到达了惠灵顿。他们一行几人在新西兰乘车旅行的几天时间里,发现这里的高速路,竟然都不收费。事实上,新西兰全境99%的高速路天天都不收费。  新西兰全境的公路网四通八达,公路总长度约10万公里,限速100公里的国家一级公路约有1万公里。其中高速路(即国道)贯穿新西兰全境。和国内的高速路不同的是,这里的国道大多为双向单车道
2019年9月29日,90岁的袁隆平院士获授“共和国勋章”。当记者请他谈一下获得勋章的感受时,袁隆平说:“这是我得过的奖章中最重的。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还要攀高峰。超级杂交稻现在已经实现了亩产1100公斤,正在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我们的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我现在是‘90’后,身体还算好,脑瓜子还不糊涂,争取在百岁之前,把每公顷产量20吨这个‘小目标’完成了。回去后
丰收  2012年9月20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科布山一座农庄市场,一个3岁大的孩子坐在收获的南瓜之间。  并肩  2012年9月11日,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上,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模仿者路易斯·奥尔蒂斯(右)和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的模仿者迈克·科特合影。  一锤定音  2012年9月20日,在美国国会大厦前举行的2013年总统就职典礼礼台搭建仪式上,来自俄亥俄州的共和党籍众议院议长博纳握着一把锤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2-000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由美国与日本的三位科学家理查德·海克(Richard F-Heck),根岸英一(Ei-iehi Negishi)及铃木章(Akira Suzuki)分享,获奖理由是“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  理查德·海克,美国公民。1931年出生于美国麻省斯普林菲尔德
从当前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状况来看,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脱节、课程革新与开发较为滞后等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根据“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项工作步骤,结合当前课程标准重新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进分解与建构,重新对写作课设置教学情境,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从而适应当下高职教学与社会所需。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基本内涵与高职应用文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工作过程
摘要:本文分析了档案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路,该思路共分为六部分:明确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定位,按照行动计划的模式编制;分析发展环境,准确判断档案事业发展趋势;明确档案事业指导方针和目标,为档案事业发展铸魂;明确主要任务,以“五个重大”为抓手破解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指标驱动,推动事业转型升级;加强规划衔接、坚持开门问策,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档案事业 发展规划  以五
大麻这种有着精神影响特性的植物,很早 便以某种独特的符号化名义渗透到了流行文化中,当然,也包括在药用领域的独特效用。 为何大麻会被某些人当成药物,而另一些人吸食大麻后则会产生欢愉轻松的感觉?    1、草、叶子、玛丽珍、糖,这些都是大麻的化名,世界上大多数人称这种会让人感觉“高”的植物为大麻。20世纪早期之前美国人也是这么称呼它的。  2、大概100年前,“marijuana(大麻)”的称谓在美国
在电影《不见不散》的结尾,坐飞机回国的两个人,终于下定决心在一起,在颠簸的飞机上两个人拥吻,徐帆吐出了葛优的假牙,银幕之外笑声一片……当时也许没人注意,这部电影描述的也是移民的生活,因为是贺岁片,冯小刚极力地将影片的喜剧元素放大再放大,但在电影里,两个英文不过关又缺乏一技之长的中国人,漂在洛杉矶的艰难可想而知。  不确定的生活状态给外出的人夹杂了太多的焦虑、迷惘和失落,更何况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
银顶针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