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外学者关于阅读策略的理论研究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而不断深化,其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本文提出语境理论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而语境理论的主要部分——非语言性文化语境在阅读的教与学中有着具体的可操作性,对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发挥了显著作用。
关键词:语境;文化;阅读
作者简介:隋瑞强(1977-),女,山东烟台人,山东交通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英语教学。(山东 济南 25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2009018)的研究成果。
语境(context)理论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其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广义上来说,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即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性语境指围绕一个篇章的词、短语、句子等形成的语言环境;非语言性语境指语篇发生的现实世界环境,即我们所说的社会文化背景。语境从本质上讲是关于产生语意的环境: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或广义文化方面的。语境理论的提出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即意义的产生取决于语言所构成的环境即“语境”,任何语言脱离了其所属的特定文化是不具有意义的。本文将着重探讨非语言性语境的特征及其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意义。
一、非语言性语境的理论背景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长久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各种观点和流派都承认以下几点,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语言中的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很多习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单就文化“culture”这个单词来说,它来自于“cultivate”(种植,耕作),事实上文化便来自于农业、农耕文明,农业是催生文明的摇篮;而“cultivate”又有“教化,培育”之意,育人的结果便是文化的形成过程。更明显的再比如“Christmas”,其词根“Christ”(基督),“Christmas”从词源学上来讲源自基督教,由此可知,圣诞与宗教历史密切相关,而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Christian,Christianity等词汇。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因此语言中句子结构、话语结构、篇章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反观我们的语言教学,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长期以来着重研究的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的语音系统、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历史发展等。不论三十到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结构的研究,还是之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大都忽略了语言所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制约等因素。这种情况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生了变化,重心逐渐从结构转向功能,从孤立的语言形式转向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形式,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事实上,只重视语言内部结构,而不跳出语言的范畴去看到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是有害的。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文化研究为文化与外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60年代中期Lado在“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1964) 一书中就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到语言。在我国,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所以语言学的研究万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此外,许国璋先生和胡文仲先生也都对语言教学中文化的作用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二、将非语言性——文化语境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和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可见,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遗憾的是,传统阅读教学往往只孤立的追求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整体意义的教学,比如片面而夸大地强调过度学习(overlearning)、模仿(mimicry)、重复(repetition)、操练(practice)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词汇方面只注重横向、孤立的单词讲解,而忽略纵向的单词之间的联系;繁琐地、长时间地解释语法,很少注重课文导入和文化背景知识,导致语言点总是以语法的面目出现。但语言不同于自然科学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公式化教学。一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是各种单词、句式或语法的灌输。这势必导致教学的机械化和僵硬化,更严重的是使英语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气氛,使学生失去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外语教学方法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日新月异,盛行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西方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应该被代之以更先进和科学的方法,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莱尔教授(1982)所说的那样:“传统的模式违反了在自然语言习得中发现的一些学习条件,这些条件对于有效的语言学习很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真正的交际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充分的机会;提供一个“语言丰富”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语境线索弄清词语的意义,有保持沉默并在说话之前培养接收能力的机会;那种把课程中所教的一切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并且想说明一切的方法,没有考虑到记忆力的局限性,剥夺了学生使用自己的自然语言习得战略的权利,并且严重损害了学习环境的丰富性。”这里所提出的观点对于外语教师讲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其一,它指出了我们往常忽略的一个因素,即语言所赖以产生的环境,这个因素对于教与学来说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换言之,应用语境教学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律,如果能将其恰当的贯穿到教学中,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其二,学生如何具体使用语境线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其三:语境的应用取决于一个基本前提,即培养学生非语言性经验的能力,或者说,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对语境教学至关重要。
1.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预读活动(Pre-Reading Activity)
科学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主动转变角色: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每次授课前给学生相应的指导,包括布置任务,尤其是每次课前的预读活动。以新视野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American Culture”为例:整篇课文的中心是美国的文化象征,课文中仅就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但预读活动则包括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除了文中的五个文化象征,尚有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可体现美国特征。因此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就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布置文化知识点的搜集:旅游地理、经济、政治、节日宗教、饮食文化、历史人物、主要城市、娱乐等。学生课下完成以上任务的搜集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将知识点集中。课堂上,教师以小组的形式提问和检查,其他小组还可补充。因此在教师讲解课文之前,学生们已经通过完成预读活动,获得了对美国文化的广泛的知识背景,极大地扩展了知识范围。如以下美国文化地标:Times Square,Hollywood,hamburg,Disney,cowboy,Kentucky,Chinatown,rock’n’roll,Nike,Playboy,Jazz,Blues,Hippies,Martin,Luther,King,Wall Street,New Yorker,等等。通过以上文化知识的积累,既增加和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更主要的是在今后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提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方法。
2.非语言性语境指导下的课堂实践活动
非语言性语境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知识的储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非语言性语境所提供的上下文线索对文本进行有效地理解。例如完成以下搭配题:Since Washington imposed economic san___ on Panama last year,its economy has gone into a steep decline.
需要填充的单词只给出了前三个字母,所以首先要利用语言本身所提供的上下文线索。Economic 和 economy 含义为“经济(的)”,steep decline 意为“直线滑坡”,综合到一起可以看出这三组词提供的语言背景是经济情况。这是完成这个题目的第一步,即利用语篇本身提供的语言环境,对阅读空白加以补充。此外经验语境对于整句话的意义非常重要。学生在养成积累文化常识的前提下,储存在大脑中的关于文化、常识在内的背景知识在阅读时就会产生作用,将理解上的空白得以补充。
仍以以上语篇为例,在利用上下文背景对问题做出第一步猜测之后,答案还没有现身,接着就要利用读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即背景知识。Washington 毫无疑问是美国首都“华盛顿”,但在这一语境中它已化身成了美国政府的代名词;正如Beijing 在很所场合尤其是政治场合就代表中国政府一样。Panama 意为“巴拿马”。这两个国家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为何出现在同一语境中?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时需要调动的就是读者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巴拿马因其巴拿马运河而被美国垂涎三尺,运河曾一度被美国占有,后巴政府经过努力得以收归国有,为此两国之间产生了过节。为雪耻,美国对巴实施过经济制裁(此题的答案为sanction“制裁”)。至此,利用了语言与背景知识的衔接和梳理,问题的答案已经出现。
再看下面的例子:Between 1909 and 1915,the Futurists,an Italian group who exhibited in Paris,were inspired by moving pictures.如果说在第一个例子中,语言和非语言性语境对文本理解都不可或缺的话,那么以上例子则说明非语言性文化常识很多情况下对文本的理解显得至关重要。或者说,缺少了背景知识,对某些文本的理解来说显得寸步难行。在这个句子中,Futurists 与moving pictures 是两个关键词。没有对这两个单词的理解,单单凭借时间Between 1909 and 1915和地点Italian 、Paris是无法把握句意的。Futurist与Futurism 分别指文学艺术史上未来派和未来主义,以个性化、诡异、不从众的特点而流行于世。而“moving picture”则是“movie”的最早称谓。因为电影的发明最早是从图片(picture)的快速运动(moving)中获得的灵感,而“movie”的词根也是“move”。事实上,未来派的思想和灵感(inspired)多来自电影蒙太奇手法。
三、非语言性语境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阅读是一个读者和文本互动、最终生成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性的构建过程,而非一个被动的客观知识的传递与接收。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应用非语言的文化常识和分析能力对文本进行的一系列解读和意义重构。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从大脑中提取所储存的对世界包括文化、宗教、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背景常识的过程。因而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预读活动(Pre-reading),即如何激活(stimulate)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综合水平。其中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教与学的被动局面需要迫切得到改观。此外,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阅读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阅读的比重和分值明显加大,且新题型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快速阅读,除了需要有相应的应试技巧,实践练习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于听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显然更明显。因而如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学生们需要在阅读策略和理论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一套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William Grabe & Fredricka L.Stoller.阅读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胡壮麟.语境研究多元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Scollon,R.&S.Scoll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Discourse Approach[M].Oxford:Blackwell,1995.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语境;文化;阅读
作者简介:隋瑞强(1977-),女,山东烟台人,山东交通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英语教学。(山东 济南 25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2009018)的研究成果。
语境(context)理论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其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广义上来说,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即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性语境指围绕一个篇章的词、短语、句子等形成的语言环境;非语言性语境指语篇发生的现实世界环境,即我们所说的社会文化背景。语境从本质上讲是关于产生语意的环境: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或广义文化方面的。语境理论的提出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即意义的产生取决于语言所构成的环境即“语境”,任何语言脱离了其所属的特定文化是不具有意义的。本文将着重探讨非语言性语境的特征及其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意义。
一、非语言性语境的理论背景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长久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各种观点和流派都承认以下几点,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语言中的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很多习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单就文化“culture”这个单词来说,它来自于“cultivate”(种植,耕作),事实上文化便来自于农业、农耕文明,农业是催生文明的摇篮;而“cultivate”又有“教化,培育”之意,育人的结果便是文化的形成过程。更明显的再比如“Christmas”,其词根“Christ”(基督),“Christmas”从词源学上来讲源自基督教,由此可知,圣诞与宗教历史密切相关,而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Christian,Christianity等词汇。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因此语言中句子结构、话语结构、篇章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反观我们的语言教学,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长期以来着重研究的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的语音系统、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历史发展等。不论三十到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结构的研究,还是之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大都忽略了语言所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制约等因素。这种情况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生了变化,重心逐渐从结构转向功能,从孤立的语言形式转向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形式,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事实上,只重视语言内部结构,而不跳出语言的范畴去看到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是有害的。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文化研究为文化与外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60年代中期Lado在“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1964) 一书中就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到语言。在我国,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所以语言学的研究万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此外,许国璋先生和胡文仲先生也都对语言教学中文化的作用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二、将非语言性——文化语境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和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可见,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遗憾的是,传统阅读教学往往只孤立的追求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语言整体意义的教学,比如片面而夸大地强调过度学习(overlearning)、模仿(mimicry)、重复(repetition)、操练(practice)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词汇方面只注重横向、孤立的单词讲解,而忽略纵向的单词之间的联系;繁琐地、长时间地解释语法,很少注重课文导入和文化背景知识,导致语言点总是以语法的面目出现。但语言不同于自然科学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公式化教学。一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是各种单词、句式或语法的灌输。这势必导致教学的机械化和僵硬化,更严重的是使英语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气氛,使学生失去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外语教学方法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日新月异,盛行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西方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应该被代之以更先进和科学的方法,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莱尔教授(1982)所说的那样:“传统的模式违反了在自然语言习得中发现的一些学习条件,这些条件对于有效的语言学习很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真正的交际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充分的机会;提供一个“语言丰富”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语境线索弄清词语的意义,有保持沉默并在说话之前培养接收能力的机会;那种把课程中所教的一切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并且想说明一切的方法,没有考虑到记忆力的局限性,剥夺了学生使用自己的自然语言习得战略的权利,并且严重损害了学习环境的丰富性。”这里所提出的观点对于外语教师讲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其一,它指出了我们往常忽略的一个因素,即语言所赖以产生的环境,这个因素对于教与学来说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换言之,应用语境教学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律,如果能将其恰当的贯穿到教学中,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其二,学生如何具体使用语境线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其三:语境的应用取决于一个基本前提,即培养学生非语言性经验的能力,或者说,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对语境教学至关重要。
1.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预读活动(Pre-Reading Activity)
科学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主动转变角色: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每次授课前给学生相应的指导,包括布置任务,尤其是每次课前的预读活动。以新视野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American Culture”为例:整篇课文的中心是美国的文化象征,课文中仅就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但预读活动则包括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除了文中的五个文化象征,尚有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可体现美国特征。因此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就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布置文化知识点的搜集:旅游地理、经济、政治、节日宗教、饮食文化、历史人物、主要城市、娱乐等。学生课下完成以上任务的搜集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将知识点集中。课堂上,教师以小组的形式提问和检查,其他小组还可补充。因此在教师讲解课文之前,学生们已经通过完成预读活动,获得了对美国文化的广泛的知识背景,极大地扩展了知识范围。如以下美国文化地标:Times Square,Hollywood,hamburg,Disney,cowboy,Kentucky,Chinatown,rock’n’roll,Nike,Playboy,Jazz,Blues,Hippies,Martin,Luther,King,Wall Street,New Yorker,等等。通过以上文化知识的积累,既增加和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更主要的是在今后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提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方法。
2.非语言性语境指导下的课堂实践活动
非语言性语境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知识的储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非语言性语境所提供的上下文线索对文本进行有效地理解。例如完成以下搭配题:Since Washington imposed economic san___ on Panama last year,its economy has gone into a steep decline.
需要填充的单词只给出了前三个字母,所以首先要利用语言本身所提供的上下文线索。Economic 和 economy 含义为“经济(的)”,steep decline 意为“直线滑坡”,综合到一起可以看出这三组词提供的语言背景是经济情况。这是完成这个题目的第一步,即利用语篇本身提供的语言环境,对阅读空白加以补充。此外经验语境对于整句话的意义非常重要。学生在养成积累文化常识的前提下,储存在大脑中的关于文化、常识在内的背景知识在阅读时就会产生作用,将理解上的空白得以补充。
仍以以上语篇为例,在利用上下文背景对问题做出第一步猜测之后,答案还没有现身,接着就要利用读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即背景知识。Washington 毫无疑问是美国首都“华盛顿”,但在这一语境中它已化身成了美国政府的代名词;正如Beijing 在很所场合尤其是政治场合就代表中国政府一样。Panama 意为“巴拿马”。这两个国家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为何出现在同一语境中?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时需要调动的就是读者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巴拿马因其巴拿马运河而被美国垂涎三尺,运河曾一度被美国占有,后巴政府经过努力得以收归国有,为此两国之间产生了过节。为雪耻,美国对巴实施过经济制裁(此题的答案为sanction“制裁”)。至此,利用了语言与背景知识的衔接和梳理,问题的答案已经出现。
再看下面的例子:Between 1909 and 1915,the Futurists,an Italian group who exhibited in Paris,were inspired by moving pictures.如果说在第一个例子中,语言和非语言性语境对文本理解都不可或缺的话,那么以上例子则说明非语言性文化常识很多情况下对文本的理解显得至关重要。或者说,缺少了背景知识,对某些文本的理解来说显得寸步难行。在这个句子中,Futurists 与moving pictures 是两个关键词。没有对这两个单词的理解,单单凭借时间Between 1909 and 1915和地点Italian 、Paris是无法把握句意的。Futurist与Futurism 分别指文学艺术史上未来派和未来主义,以个性化、诡异、不从众的特点而流行于世。而“moving picture”则是“movie”的最早称谓。因为电影的发明最早是从图片(picture)的快速运动(moving)中获得的灵感,而“movie”的词根也是“move”。事实上,未来派的思想和灵感(inspired)多来自电影蒙太奇手法。
三、非语言性语境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阅读是一个读者和文本互动、最终生成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性的构建过程,而非一个被动的客观知识的传递与接收。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应用非语言的文化常识和分析能力对文本进行的一系列解读和意义重构。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从大脑中提取所储存的对世界包括文化、宗教、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背景常识的过程。因而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预读活动(Pre-reading),即如何激活(stimulate)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综合水平。其中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教与学的被动局面需要迫切得到改观。此外,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阅读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阅读的比重和分值明显加大,且新题型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快速阅读,除了需要有相应的应试技巧,实践练习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于听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显然更明显。因而如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学生们需要在阅读策略和理论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一套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William Grabe & Fredricka L.Stoller.阅读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胡壮麟.语境研究多元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Scollon,R.&S.Scoll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Discourse Approach[M].Oxford:Blackwell,1995.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