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中心40例机器人全腔内Studer原位新膀胱术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a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机器人全腔内Studer原位新膀胱术(RISON)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行RISON手术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1例;年龄(56.4±9.9)岁,体质指数(25.5±3.1)kg/m2。其中4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并发症综合指数评分0~2分6例,3~5分33例,6~8分1例。所有患者术前病理诊断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或反复复发的膀胱肿瘤,肿瘤分期≤T2期,膀胱镜检查明确无膀胱颈及尿道浸润,肾功能良好。所有患者均行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再采用RISON行尿流改道,选取距离回盲部30~40 cm的回肠最低点作为新膀胱颈口,选取构建新膀胱所需回肠约50 cm,并用切割闭合器恢复肠道连续性,保留近心输入段10 cm肠管的完整性,将其余肠管沿对系膜缘去管化,U型缝合新膀胱的后壁,将新膀胱前壁聚拢呈近似球形,并用倒刺线将浆肌层内翻缝合前壁。Wallace法行双侧输尿管吻合,并关闭新膀胱前壁的近心端。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分析肿瘤控制结果、膀胱容量、控尿情况、性功能情况,以及近期(≤30 d)和远期(>30 d)并发症。

结果

4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者更换手术方式,中位手术时间360(300.0,442.5) min,中位术中失血量200(200.0,337.5)ml,中位留置胃管时间3(3,4)d,中位进食时间3(3,5)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9(8,10)d。术后病理分期:≤T2N0M0期39例,T3aN0M0期1例;1例手术切缘阳性,1例合并前列腺偶发腺癌;中位淋巴结清扫数量15(12,20)枚,未见淋巴结转移。12例发生近期并发症,其中Clavien Ⅰ级7例,Clavien Ⅱ级5例。18例发生远期并发症,其中Clavien Ⅰ级10例,Clavien Ⅱ级7例,Clavien Ⅲ级1例。随访时间1~24个月,术后随访满1年的34例患者中位膀胱容量300(0,400)ml,其中1例女性患者发生尿失禁。其余33例日间控尿(不使用尿垫)率93.9%(31/33),夜间需定时排尿(1~3次),平均需尿垫2个。11例保留性神经患者术后均获得较满意的勃起,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6)(21.5±2.7)分。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无死亡。

结论

RISON在肿瘤控制、膀胱容量、日间及夜间控尿率、术后性功能恢复方面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行。

其他文献
对胡家草场出土西汉木牍医方中个别文字进行释读,对其中字词进行注释与翻译。研究发现该方用雄喜鹊屎治疗痫病,尚属首例;采取灸法与药物协同治疗痫病,为目前所见之最早记载;将药物涂抹于母亲乳头令患儿吮吸,以此为哺乳期患儿给药,至今仍在沿用,此木牍的记载最早。
《医略正误概论》约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现仅存孤本。历代史志书目关于该书名称和作者的著录颇为混乱,有些工具书将《医略正误概论》和《医略正误》立为2个条目,李象、李汉仪亦被分立2条。实际上《医略正误概论》和《医略正误》为同一部书,作者为李象,字汉仪。
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整合并加强了边区的医疗设施。1946年,一分区所辖海安、如皋两地,暴发霍乱,苏皖边区政府发动了抗疫运动。通过对传染源的调查,认为是由于粪便未能及时清理,造成环境和食物污染,边区政府告诫全体军民,不饮冷水、不食生冷、苍蝇玷污食物;组织军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及时掩埋粪便,投放消毒药物;大规模接种霍乱疫苗。由于措施及时得当,很快控制了形势严峻的疫情。
地黄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历代经典名方中常收录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干熟地黄、生干地黄等多个品种。为理清经典名方中不同地黄炮制品的来源及品种演变关系,本文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梳理。古今地黄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天目地黄R. chingii Li曾作为地方品种。南北朝时期地黄已有栽培,唐宋时期栽培技术成熟;河南怀庆府自明代被认为是地黄的道地
"耳眩晕"是现代中医新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耳源性眩晕。中医很早就观察到眩晕症状,耳眩晕包含于中医古籍"眩冒""掉眩""眩晕""风眩""真眩晕"等病症内,其中"真眩晕"与现今耳源性眩晕较为接近。"耳眩晕"是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在中西医结合背景下创造的新病名,它诞生于中医学全国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第4版和第5版,现已成为中医规范术语,其定义和对应西医病名均已基本统一。现代中医内科疾病眩晕定义宽泛,
缩泉丸是由乌药、益智仁和山药组成的,出自《魏氏家藏方》,原名"固真丹",在《魏氏家藏方》方后服法中提到"嚼茴香数拾粒,盐汤或盐酒下",但后世古籍传抄过程中常与另一首同名方相混淆,大多数《方剂学》教材也陈陈相因,未提及"嚼茴香数十粒"。经考证发现,缩泉丸中运用茴香可增强全方缩尿作用。《方剂学》教材再版时应遵照原版古籍,在煎服法中注明"嚼茴香数十粒"。
1927—1949年国民政府时期至少颁布了74种涉疫法规,其中由卫生部、内政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等中央机构颁行的全国性法规38种,行业性法规5种,地方政府颁行的法规31种。这些涉疫法规使得民国的疫病防治从社会化逐渐向法制化过渡,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防疫法制体系的基础,对中国防疫事业近代化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民国涉疫法规还呈现出重视交通海港检疫、关注季节性防疫、加强偏远地区的卫生防疫、注重卫生防
腽肭脐为一味传统的补肾壮阳药,通过本草考证、香港及内地市场及生产厂家的调查,南极半岛及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的实地考察,提出以下结论:腽肭脐(海狗肾)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主要指源自海狗、海豹类几种海洋动物的外肾。腽肭脐一词,属于古代的外来语,其读音贴近海狗肾来源之一的海象Walrus一词。因为海象的肥耎,汉语中出现了一个音译词"腽肭"。最初宋代的《本草图经》与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描述的原
古代医书有"杏核"这样的药物名称,但现代医书中只有"杏仁"的药名。在查考字书、训诂书和古代文献记载的基础上,认为古人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明确"核"和"仁"的区别,认识到了果核和果仁是不同部分。以杏仁为中心,来探讨古代医书中"核"与"仁"的概念以及实质的异同。通过考察古代医药文献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来"杏核"一药其实际药用部分还是杏仁。可能因为古代药材市场不完善,没有完善的药材加工产业,杏核作为杏仁一种
"旧邦"是中国传统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明显符号。在新的时代里,它如何保存和发展,如何获得"新命"是当前重要的命题。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重要的学者,他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根据他的观点,学者应当从哲学属性、科学属性、文化属性3个方面去把握中医学,并将医与药分开讨论,而中西医论争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结合其亲身经历,他认为中医学的未来应当在不失其个性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