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莺莺传》献疑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ridzmhuiyo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附《读莺莺传》,是论元稹《莺莺传》的。读了陈先生的《读莺莺传》,有点疑问,想提出来讨论一下。
其他文献
近年来,李渔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界学人所关注的热点题目之一。诸如对其家世生平的考订、创作经历的缕述、艺术主张及美学精神的阐释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毋庸讳言,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局部的、零碎的阶段,系统把握李氏其人其书。完整而准确地论释其在中国文学史、艺术史上的贡献的力作尚未出现。究其原因,当首先在于资料的匮乏。浏览这几年间李渔研究论文的篇目,会发现大多数文章集中于某个方面(如《闲情偶寄·词曲部》),运用着相同的(甚至是熟烂的)资料,炒来炒去的结果,大家都失却了热情,李渔研究也在热闹了一阵后。显得有些停滞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日至五日,美国亚洲学会召开第四十四届年会,除美国各地的专家外,还有一些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日本、菲律宾、印度等地的学者,云集华盛顿,以专题为纲目展开学术研讨,内容广泛。在一百三十个专题中有不少是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予撮述如下,以广闻见。这些专题的内容从战国到清代、从诗文到小说笔记都有所涉及。如《〈荀子〉中的诗意运用》、《〈庄子〉中的诗意和论辩》、《〈离骚〉和哲理作品》等论文,集中地探讨先秦哲学中的诗意和哲理诗的关系;《汉代五言诗》、《抒情的主观和建安诗》、《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五言诗从后汉
本创新团队依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立,现有16人,其中研究员9人,博士4人.团队坚持立足河北、服务京津冀,以开放的视野面向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省域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预测研究、产业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企业经济与营商环境研究、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等六大研究领域,培育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两大学术研究品牌,目标是成为在全省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的"顶尖创新团队".
《河北学刊》是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同时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等三大核心期刊,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21年,适值《河北学刊》创刊40周年.多年来,学术界、期刊界诸位师友给予了我刊莫大支持与帮助,对此杂志社全体同人深铭于心.
由湖南省常德市政府主办、市社科联、文联具体承办的陶渊明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3月下旬在常德市举行。来自京、沪、津、穗等十多个城市的五十余名学者聚集一堂,共同研讨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诗文创作。大会收到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大多有自己的创见。讨论会围绕陶渊明的仕与隐、陶渊明与酒文化、陶诗的个性特征
1992年4月19日至22日,江苏省社科院在泰州、扬州、仪征政府的支持下,发起和组织了首届"太谷学派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与会的有各地学者四十余人,其中有著名的语言学教授、太谷学派早期研究者、93岁高龄的盛成老人,德国汉学家屈汉斯等。会议由陈辽研究员主持,收论文30多篇。对于近代文学研究者来说,由于近代正处于急遽变革之时,事繁人杂,因此,对当时激烈纷乱的思想意识的各种形态流派的梳理把握,是研究近代文学历史文化背景不容忽视的前提。而太谷学派正是这样的一个课题。作为我们封建社会末期产生存在的一个民间学派,太谷学
当前,中华文化元典《诗经》已成为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各国译本和相关研究的名家名著辈出.了解和研究中华人文学术在世界各国的传播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7世纪西方学者以拉丁文《诗经》译本向欧洲译介开始,三百年来,我们对于国外《诗经》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为此,本丛书旨在选择国外传播最早、最广的《诗经》译本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这是蔡仪先生的遗著《新美学》(修改稿)第三卷中的一章,在论述艺术的表现中涉及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和绘画的创作问题,对古代文学研究亦很有启发。本刊在发表时,稍有删节。
民族的文学气质是民族的基本人生态度、价值尺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审美理想等在文学上的表现,是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孕育的结果。中国古典文学的气质大体说有如下四点:一是作家儒道互补的人生态度;二是文学观念上重安邦治国的文以载道意识;三是讲究韵味意境的抒情风格;四是故事性艺术中的历史意识、类型化人物及对圆满结局的追求。其中前两点指贯穿于大多数古典作品中的思想主线;第三点是古典文学共有的美学风格,但在诗歌性体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第四点为作家在故事性体裁中处理内容和内形式时常用的思维模式。
第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6月15日至19日在山东枣庄举行。《金瓶梅》一书早已流传海外。日本于十八世纪末,欧洲于十九世纪中即已有人研究和评介,至今它已有了日、英、法、德、俄等十三种译本,成为中国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参加会议的近一百三十位中外学者中,除了我国著名的吴晓铃教授、王利器教授等老专家外,即包括了法文本译者雷威安教授和德文本译者已故祁拔兄弟的后裔维伯夫人和伯尔纳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