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教化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孔子曾说:“尔何不学夫诗,远之事君,迩之事父”;《汉书·艺文志》也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即便在今天,优美的诗歌对儿童身心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许,正是由于认识到诗歌的这种无法估量的效果,近年的小学课本,诗歌的比重,不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但需要注意的就是,诗歌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大都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这远远是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
  一、重视学生对诗歌的形象理解
  无疑,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歌,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都是诗歌里面的上乘之作,最起码,也是童叟能解,朗朗上口的佳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学者对诗歌的教学,多依从语文教学大纲里面的阐释。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我持保留态度的一点就是,大纲里面的解释,或从字面上解释,或以理性思维阐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显得抽象。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虽然学生对学过的诗歌能背诵,也能解释,但大都显得比较机械,不灵活。如此长期以往,难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甚至对语文的学习,也感到乏味;那么,进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是在所难免的。
  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诗歌的教学,也应尽量采用形象语言阐释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这样的好处就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又不易忘掉。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有一首现代诗歌:《我只看见你的眼睛》,写的是2003年“非典”流行中的医护人员形象。我在实际教学中讲解这首诗歌时,也准备了一副口罩,在上课时戴上,再戴上帽子,并给学生说明医院治病时的情形。结果效果特好,因为那幅戴着帽子、口罩,只露出眼睛的形象,深深地印入了他们的脑海。再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采用形象教学,学生仿佛看见一幅这样的图画:灯下,行李已经准备好了,一位母亲还在为自己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着衣服。
  我认为,形象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身心受到熏陶,不易忘记;也增加了他们学习诗歌,甚至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启发式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诗歌教学中,不要采用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诗歌之前,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前进行阅读,搜索相关的知识、背景等,这样会使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上课之时,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也会有了很大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他们的知识储备而言,做个课前预习,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资料,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不然的话,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而一些学生还没进入课文内容,从而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说,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坏毛病,对诗歌,以至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比较消极。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长期以往,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踊跃发言的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人们常说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岂不是终身受用吗?
  当然,启发式教学,也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是有目的的引导,否则,组织不好的话,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松散,也会使一些态度消极的学生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三、重视诗歌的课外阅读
  单从诗歌教学的这一块来说,小学生语文课本里面的诗歌数量还毕竟有点少,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大诗歌的课外阅读量。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古到今的诗歌浩如烟海,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好诗,但是,有些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我认为还不太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从教学的质量出发,应该选择那些篇幅短小,语言形象,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的五言、七言,甚至是四言让学生学习。老师把课本之外的诗歌,选一些好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朗诵学习。这样,可是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好的诗歌作品,增加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扩大知识面。再者,读的东西多了,也会使学生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激励的方式,奖勤罚懒,绝不姑息,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地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自然,我在这里列举的虽然是古代诗歌,但我所说的,同样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歌。笔者的意愿也仅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让好的诗歌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只懂子乎者也的“小学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和它的整体教学目标割裂开来,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在继承好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都应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它在儿童身心成长中的教化作用,陶冶情性,启迪心智,让学生们更好的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培养 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从素质教育讲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一部分,从学科的特点来看它是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教育家斯宾诺莎说过:“教育之目的,在于使儿童成为自至自治之人物,而非受治于创优人之人物”。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全过程中如果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看待,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每个困难的排除,每个错误的纠正,每个认识的飞跃,都凝聚
【摘 要】新课改为教师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再思考的有效形式,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堂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模式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这句话就决定了,说话和写话教学时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同时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的中和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低年级起就应该重视写话教学,让学生在读书中练习说话
【摘要】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分阶段,多层次的,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思维的独立性培养。本文就从科学家们成功的事例为背景,谈一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及对思维独立性的评价。  【关键词】思维品质 思维独立性 培养  爱因斯坦的老师海因里希·韦贝尔对爱因斯坦说:“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小伙子,可是你有一个毛病,就是你什么都不愿让人告诉。”在这里,海因里希·韦贝尔老师说的“毛病”?正是爱因斯
【摘 要】笔者经多年教学实践检验,证实培养学生兴趣对提高政治科成绩及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仅是笔者人个教学经验总结,希望更多的教学工作者投入该项研究中去。  【关键词】政治 兴趣 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该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奇。”莎士比亚更是强调:“学习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解惑,更要注重品德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如何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下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体会:  一、在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数学课本是教学的课本,因此,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数学教师要努力地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紧密地把握知识点,充分地利用课本中的图画、习题及一些数
爱默生说过:“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学生运算能力不仅仅是指能够根据法则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还包括理解运算的意义和运算的算理,根据问题需要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学生的细心习惯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数学老师通过审题、书写、倾听表达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  一、利用“读数学”培养细心观察习惯  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常常拿笔就做,不去认真地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弄清算
【摘要】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本文主要阐述了创意性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的主旨。  【关键词】创意性教学 数学 探究 评价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点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就能结创造之果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解惑者,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占为己有,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新的英语教学观,即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就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从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