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教化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孔子曾说:“尔何不学夫诗,远之事君,迩之事父”;《汉书·艺文志》也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即便在今天,优美的诗歌对儿童身心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许,正是由于认识到诗歌的这种无法估量的效果,近年的小学课本,诗歌的比重,不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但需要注意的就是,诗歌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大都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这远远是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
一、重视学生对诗歌的形象理解
无疑,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歌,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都是诗歌里面的上乘之作,最起码,也是童叟能解,朗朗上口的佳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学者对诗歌的教学,多依从语文教学大纲里面的阐释。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我持保留态度的一点就是,大纲里面的解释,或从字面上解释,或以理性思维阐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显得抽象。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虽然学生对学过的诗歌能背诵,也能解释,但大都显得比较机械,不灵活。如此长期以往,难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甚至对语文的学习,也感到乏味;那么,进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是在所难免的。
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诗歌的教学,也应尽量采用形象语言阐释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这样的好处就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又不易忘掉。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有一首现代诗歌:《我只看见你的眼睛》,写的是2003年“非典”流行中的医护人员形象。我在实际教学中讲解这首诗歌时,也准备了一副口罩,在上课时戴上,再戴上帽子,并给学生说明医院治病时的情形。结果效果特好,因为那幅戴着帽子、口罩,只露出眼睛的形象,深深地印入了他们的脑海。再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采用形象教学,学生仿佛看见一幅这样的图画:灯下,行李已经准备好了,一位母亲还在为自己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着衣服。
我认为,形象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身心受到熏陶,不易忘记;也增加了他们学习诗歌,甚至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启发式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诗歌教学中,不要采用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诗歌之前,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前进行阅读,搜索相关的知识、背景等,这样会使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上课之时,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也会有了很大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他们的知识储备而言,做个课前预习,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资料,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不然的话,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而一些学生还没进入课文内容,从而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说,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坏毛病,对诗歌,以至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比较消极。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长期以往,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踊跃发言的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人们常说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岂不是终身受用吗?
当然,启发式教学,也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是有目的的引导,否则,组织不好的话,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松散,也会使一些态度消极的学生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三、重视诗歌的课外阅读
单从诗歌教学的这一块来说,小学生语文课本里面的诗歌数量还毕竟有点少,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大诗歌的课外阅读量。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古到今的诗歌浩如烟海,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好诗,但是,有些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我认为还不太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从教学的质量出发,应该选择那些篇幅短小,语言形象,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的五言、七言,甚至是四言让学生学习。老师把课本之外的诗歌,选一些好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朗诵学习。这样,可是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好的诗歌作品,增加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扩大知识面。再者,读的东西多了,也会使学生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激励的方式,奖勤罚懒,绝不姑息,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地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自然,我在这里列举的虽然是古代诗歌,但我所说的,同样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歌。笔者的意愿也仅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让好的诗歌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只懂子乎者也的“小学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和它的整体教学目标割裂开来,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在继承好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都应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它在儿童身心成长中的教化作用,陶冶情性,启迪心智,让学生们更好的成长。
一、重视学生对诗歌的形象理解
无疑,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歌,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都是诗歌里面的上乘之作,最起码,也是童叟能解,朗朗上口的佳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学者对诗歌的教学,多依从语文教学大纲里面的阐释。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我持保留态度的一点就是,大纲里面的解释,或从字面上解释,或以理性思维阐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显得抽象。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虽然学生对学过的诗歌能背诵,也能解释,但大都显得比较机械,不灵活。如此长期以往,难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甚至对语文的学习,也感到乏味;那么,进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是在所难免的。
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诗歌的教学,也应尽量采用形象语言阐释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这样的好处就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又不易忘掉。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有一首现代诗歌:《我只看见你的眼睛》,写的是2003年“非典”流行中的医护人员形象。我在实际教学中讲解这首诗歌时,也准备了一副口罩,在上课时戴上,再戴上帽子,并给学生说明医院治病时的情形。结果效果特好,因为那幅戴着帽子、口罩,只露出眼睛的形象,深深地印入了他们的脑海。再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采用形象教学,学生仿佛看见一幅这样的图画:灯下,行李已经准备好了,一位母亲还在为自己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着衣服。
我认为,形象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身心受到熏陶,不易忘记;也增加了他们学习诗歌,甚至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启发式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诗歌教学中,不要采用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诗歌之前,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前进行阅读,搜索相关的知识、背景等,这样会使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上课之时,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也会有了很大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他们的知识储备而言,做个课前预习,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资料,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不然的话,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而一些学生还没进入课文内容,从而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说,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坏毛病,对诗歌,以至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比较消极。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长期以往,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踊跃发言的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人们常说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岂不是终身受用吗?
当然,启发式教学,也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是有目的的引导,否则,组织不好的话,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松散,也会使一些态度消极的学生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三、重视诗歌的课外阅读
单从诗歌教学的这一块来说,小学生语文课本里面的诗歌数量还毕竟有点少,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大诗歌的课外阅读量。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古到今的诗歌浩如烟海,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好诗,但是,有些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我认为还不太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从教学的质量出发,应该选择那些篇幅短小,语言形象,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的五言、七言,甚至是四言让学生学习。老师把课本之外的诗歌,选一些好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朗诵学习。这样,可是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好的诗歌作品,增加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扩大知识面。再者,读的东西多了,也会使学生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激励的方式,奖勤罚懒,绝不姑息,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地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自然,我在这里列举的虽然是古代诗歌,但我所说的,同样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歌。笔者的意愿也仅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让好的诗歌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只懂子乎者也的“小学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和它的整体教学目标割裂开来,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在继承好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都应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它在儿童身心成长中的教化作用,陶冶情性,启迪心智,让学生们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