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乌托邦主义:张力、悖论和矛盾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进环境主义的很多思想和行动都具有乌托邦倾向,本文将分析其中与这种乌托邦倾向相关的某些张力、悖论和矛盾性方面。它们包括:生态乌托邦主义实现社会变革的方法,既想拥护生态学的一般原则又想容忍极权主义话语的愿望,同时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方面扮演守护神角色的一般特征。以及在对待规模、地方和全球性议题上日益持极端化立场的倾向,等等。这些张力和悖论不仅仅是学术兴趣问题,而且有着实践的、策略的和战略的意义,会影响到生态乌托邦追求的“超越”潜能。
其他文献
本文以2005年江西私营企业调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对江西受访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政治参与进行了初步而系统的实证分析。
天津大学社会科学系自1997年建系以来,始终为探索一种适合以理工科学生为主、具有文理交叉特色的教学模式而不懈努力。
本文探讨了在1844年马克思的著作中所涉及的关于幸福生活概念的问题。马克思的费尔巴哈式的对概念的论证和对费尔巴哈式的哲学的拒绝,使他陷入困境。但本文最终认为,马克思实际上能够接受将哲学作为对幸福生活问题的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因为这与马克思的其他信念并不存在矛盾。
从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本文较为详尽地评述了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进展。在作者看来,它在理论上主要呈现为日益认识到现代全球化世界的复杂性并远离了最初的“粗俗的经济决定论”,尽管存在着对“文化”因素的过度强调因而相应地对经济基础在形成和影响环境保护态度中重要性的忽视;它在实践上主要体现为不断增加的对组织形式各异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替代性形式的关注,尽管被主流经济与政治文化同化的现实风险使它们未必一定能够成为向未来绿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成为西方中国专家们研究的热点。英国伦敦大学金融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达米安·托宾(Damian Tobin)在市场与政府关系上的观点可谓独树一帜。他认为,中国自1978年以来最值得注意的发展经验就是走向市场经济并不必然要求精简政府机构和减少政府的干预,反而要求维持一定的政府机构规模和干预。
虽然不断地对腐败现象进行打击,但多数分析家还是认为,中国的腐败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越发恶化。改革的初始阶段,腐败问题的特点是数量不断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腐败的特点是低层次的腐败向高层次、高风险的腐败发生质的转变,而且数量增长愈发迅速。
本文为作者就“参与式经济”提升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问题对美国学者罗宾·黑内尔的访谈。
后资本主义社会理论认为,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资本和劳动为主要矛盾和冲突的资本主义时代已经结束,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后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出现。
马克思的阶级指的是由于缺乏社会流动性,由于权利、财产一般的社会地位的相互作用以及工业冲突和政治冲突的相互作用,在缺乏有力的冲突调节的条件下产生的冲突群体。在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但阶级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分析角度。
本文探讨了西欧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系,指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都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