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采用“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观念,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备课时要以大纲为指导,将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从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和实际运用情况出发,将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并设计出相应的典型案例,根据典型案例和重组后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完整的应用实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安排好理论课和上机课的内容。理论课讲授的知识内容,基本上是下一次上机课的内容,也就是说本次课讲授的知识和下次课上机实践的内容紧密结合,完全做到学以致用,并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知识点的组合,以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实训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一些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笔者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的组成》这一节内容时,就分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组装计算机,同时在学生组装过程中,把相应硬件的作用、规格、性能、型号等内容予以介绍和分析,这样,抽象的理论内容就会变得具体化、简单化。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毕业后在就业岗位的创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任务的情景中来,努力去完成任务的要求,一堂课才是成功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学生身边的实际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出发,去挖掘教材,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这个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如在《FLASH》的教学中先给学生看两分钟《灌篮高手》中的投篮的视频剪辑,然后要求他们做出其中的篮球飞行的轨迹,最后和学生共同从中评出最好的一个作品。这样的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为了一个效果的实现,积极地请教老师和同学,既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也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有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Photoshop 、Flash 、Visual FoxPro 、Visual Basic 、网页制作、中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课程,虽然外表看相互独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求综合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模拟实际应用需要,有意识地将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科学的整合, 以此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辨别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老师在授课时举例子来演示,使学生在不同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一个实例中得到有机结合, 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重视教材内容的加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而现行的计算机教材不一定都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内容不一定都能够突出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 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的思想,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灵活应用教材,切忌生搬硬套。
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而计算机教学正好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来融化这些抽象的理论内容。另外,我们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的人才,所以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纯理论的内容,可以省略,以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助于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具有真正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欢迎的生产第一线的具有自我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职业中学)
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采用“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观念,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备课时要以大纲为指导,将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从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和实际运用情况出发,将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并设计出相应的典型案例,根据典型案例和重组后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完整的应用实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安排好理论课和上机课的内容。理论课讲授的知识内容,基本上是下一次上机课的内容,也就是说本次课讲授的知识和下次课上机实践的内容紧密结合,完全做到学以致用,并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知识点的组合,以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实训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一些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笔者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的组成》这一节内容时,就分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组装计算机,同时在学生组装过程中,把相应硬件的作用、规格、性能、型号等内容予以介绍和分析,这样,抽象的理论内容就会变得具体化、简单化。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毕业后在就业岗位的创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任务的情景中来,努力去完成任务的要求,一堂课才是成功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学生身边的实际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出发,去挖掘教材,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这个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参与性、竞争性。如在《FLASH》的教学中先给学生看两分钟《灌篮高手》中的投篮的视频剪辑,然后要求他们做出其中的篮球飞行的轨迹,最后和学生共同从中评出最好的一个作品。这样的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为了一个效果的实现,积极地请教老师和同学,既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也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有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Photoshop 、Flash 、Visual FoxPro 、Visual Basic 、网页制作、中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课程,虽然外表看相互独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求综合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模拟实际应用需要,有意识地将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科学的整合, 以此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辨别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老师在授课时举例子来演示,使学生在不同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一个实例中得到有机结合, 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重视教材内容的加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而现行的计算机教材不一定都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内容不一定都能够突出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 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的思想,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灵活应用教材,切忌生搬硬套。
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而计算机教学正好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性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来融化这些抽象的理论内容。另外,我们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的人才,所以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纯理论的内容,可以省略,以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助于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具有真正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欢迎的生产第一线的具有自我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