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幸福感、工作倦怠的关系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核心概念之一,它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成功地完成某一活动所需能力的判断或信念.教师自我效能感也称教学效能感,是在"教学"这一特殊情境中构建的[1],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身能有效地完成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幸福感是由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2].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在内的综合症状[3].国内学者在对贫困大学生和住院医师的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4-5],刘晓明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越低,其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的程度越严重[1].纵观国内外,对自我效能、幸福感和工作倦怠的研究较多,但很少同时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幸福感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出发,来进一步探讨其与幸福感、工作倦怠的关系,从而为制定提高教师幸福感、减少其工作倦怠的政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分析机动车肇事驾驶员的人格特征,为驾驶员选拔或个性化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对226名机动车肇事驾驶员(研究组)进行人格问卷调查,并与187名机动车非肇事驾驶员(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1)16PF各得分中,在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5个方面研究组[(11.27±3.74)分,(14.74
目的 比较0~3岁时分别采用隔代养育、亲子养育的初中生的行为、情绪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自拟)、青少年自评量表(YSR)、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SLEC)对某初中66名0~3岁时隔代养育初中生(研究组)和67名0~3岁时亲子养育的初中生(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 隔代养育经历初中生YSR量表的不适体诉、社交、思维、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外向性分量表得分以及YSR量表总分同对照组相比
近些年来,自杀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和危险因素,故监测大学生自杀意念状况,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对预防该人群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随人群特征、时间变化大,迄今为止其主要因素及作用机理仍不太清楚[1].有学者指出,学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诱因之一[2].而学业压力的产生既可与学习兴趣的缺失、学习技能不当有关,也可以源自曾有的不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1-2].关系攻击是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3],其伤害性不亚于外部攻击,但更隐蔽、更微妙[4].关系攻击引发一系列心理社会适应问题[5],关系攻击儿童友谊的积极特征并不少,但消极特征可能更多[6].国外对关系攻击的研究较丰富,国内相关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与友谊质量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被捕是重大应激事件,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明显的影响.研究发现,被拘或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群[1],其采用各种应对方式的频率明显更少[2],更多采用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更少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等[3],既往研究证明情绪应对与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4].本研究拟对在押犯罪嫌疑人与正常社会群体在情绪应对及其他应对方式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并进而探讨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