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学生由初中升至高一年级是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期。高中阶段物理学习对学生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飞跃,其中相当一部分的飞跃是必须在高一阶段完成的:如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从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的飞跃。因此高一阶段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多数学生在初中是佼佼者,一进入高中,由于不能及时适应高中的学习,在短时期内多门功课学习成绩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不及格的现象频频出现,尤其是物理成绩下降更为突出,自信心和自尊心开始动摇,基本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从物理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特点来看,高一上学期基本上已将高中物理中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比值定义法、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模型、多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用极限处理问题的方法、类比的处理方法、数学中的变量问题、比例问题、图像问题、三角函数等在物理中的应用等。因而高一物理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对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力学知识也是以后的学习中会反复出现并加深的内容。因此高一物理教学中要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搞好物理学习,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
首先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个概念都能弄清来龙去脉。同时在讲授物理概念和规律时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运动的描述中的位移和路程的联系和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强化训练和针对性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并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
2.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解题技巧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而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就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应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把抽象的物理过程用示意图或物理情境来表现使其具体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画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画示意图的能力。如: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公式的推导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些特殊规律的推导,单纯用公式推导较为复杂,但结合图像则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并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得出结论。同时在习题教学与训练中注意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并让学生学会在审题时边读题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不同类型的习题要利用不同的物理方法,某些特殊类型的习题也有相应的解题技巧,在讲解习题时要强化这些物理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并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3.平时要注意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肯动脑思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但课后下的功夫不足,有的学生凭借小聪明课后从不看书看笔记复习,作业也要催着才能交上来。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思想上太浮躁,因此在上课和课后辅导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另外,就学生总体来讲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总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应尽量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也尽量多地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应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他们以自学课文为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3)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4.强调科学记忆,掌握基础,反复强调“双基”过关。
从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类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和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进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1.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
首先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个概念都能弄清来龙去脉。同时在讲授物理概念和规律时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运动的描述中的位移和路程的联系和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强化训练和针对性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并帮助学生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
2.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解题技巧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而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就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应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并把抽象的物理过程用示意图或物理情境来表现使其具体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画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画示意图的能力。如: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公式的推导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些特殊规律的推导,单纯用公式推导较为复杂,但结合图像则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并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得出结论。同时在习题教学与训练中注意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并让学生学会在审题时边读题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不同类型的习题要利用不同的物理方法,某些特殊类型的习题也有相应的解题技巧,在讲解习题时要强化这些物理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并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3.平时要注意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肯动脑思考,接受能力也比较强,但课后下的功夫不足,有的学生凭借小聪明课后从不看书看笔记复习,作业也要催着才能交上来。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思想上太浮躁,因此在上课和课后辅导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另外,就学生总体来讲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总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应尽量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也尽量多地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应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他们以自学课文为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3)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4.强调科学记忆,掌握基础,反复强调“双基”过关。
从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类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和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进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