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成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认知与心理不断冲突、不断统一的复杂过程。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总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课堂教学的进行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对学生充分把握,对知识作出判断,对意外采取适当的措施,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打破刻板的预设模式,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位置,推动学生发展。教师只有应学生而变、应情境而动,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勃勃生机,学生学习才有活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应该是一位智者、造势者、设计者、引导者、创造者。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意外”无处不在,教师如何对预设与生成进行科学的调控,使之转化为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一、重构教学预设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这就要求我们为生成性教学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促进有效的生成。  1.抓住生成的基点——学生   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是生成的基点,也是新知的生长
According to Skopostheorie raised by Hans Vermeer,translation purpose is the key factor for translation,and target re⁃ceiver is the most essential factor for t
现在的小学生因学习各类作文选提供的五花八门的“素材”、“技法”,他们的作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少地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为了应急,“无病呻吟”有之,“小病大吟”有之。基于这种现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重拾“情动辞发”这一作文原则,去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并不断激发学生作文的内驱力,使其乐于作文,以饱满的感情去表达。  一、走进生活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
<正> 社会是人们活动的产物,但社会的发展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仅仅从社会客体的角度探讨社会发展动力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主体的活动,通过对生命个体活动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