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适应阶段出勤情况及干预策略研究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19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小班新生如何度过入园焦虑期,是幼儿园管理者和小班教师9月的工作重点,也是此阶段家长最为焦虑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2008年起,我园每年带领小班教师围绕新生入园时期的各项常规工作,利用园本教研逐渐梳理、总结、归纳,形成了一套有效缓解幼儿焦虑情绪的教育策略及家园共育的方法。以此研究为基础,我们编写了一本实操性强的小班新生入园阶段的教师工作手册《新生入园攻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实践中发现,初入园阶段幼儿的出勤率仍不容乐观。我们决定以此为切入点,继续深入研究。自2017年开始,我们继续围绕缓解新生入园阶段分离焦虑这一问题,聚焦新生入园出勤及患病情况分析,从保教人员及家长入手,摸索提升班级入园管理、家园有效配合,进而提高出勤率、减少幼儿患病率的管理策略。
  研究目的
  1. 了解新生入园第一个月出勤情况及影响因素。统计新生入园阶段出勤情况,分析缺勤原因,寻找影响幼儿出勤率的关键要素,为保健与保教常规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
  2. 改善班级教师保教活动组织。通过分析第一个月内每周幼儿的患病频率、时段、人数等规律,摸索班级教师活动组织、生活护理及家园配合方面的对策,减少患病率,提高出勤率,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3. 加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和策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帮助家长以更适宜的方式,缓解幼儿的焦虑,使之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减少患病率。
  4. 提高新生入园工作的管理水平。通过对比4年同期的出勤数据,力求梳理发现提高9月新生入园出勤率的管理策略,提高园所新生入园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断改进调整工作。
  实施方法
  1. 继续摸索已有缓解入园分离焦虑策略的效果。比如,在幼儿正式入园(特指幼儿独立入园)前一周,邀请家长前来参加一周五个半日的亲子陪同入园适应;在幼儿独立入园后的第一周采取弹性制入园,缩短幼儿在园时间,将离园时间提前至4:30。同时根据幼儿哭闹情绪的严重与否,确定幼儿在园逗留的时间长短,部分哭闹严重的幼儿可在午饭后离园。
  2. 借助家长问卷,提供家庭生活指导。针对2017年我园出勤数据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在2018年进行调整改进,将9月底发放的家长问卷改为以“周”为单位发放,调整问卷内容,增加对家长进行家庭生活护理指导的内容。
  3. 统计出勤数据,分析缺勤原因。结合2017年9月海淀区部分市、区级示范园近千名小班新生出勤数据,获取9月小班新生入园阶段出勤的平均值。抽取9月小班新生正式入园后连续4周分离焦虑最严重阶段的出勤数据,通过对比分析2017、2018年9月连续两年的出勤数据,结合以“周”为单位发放的家长问卷,获得幼儿患病情况较为准确的数据,从而对新生独立入园第一个月内的出勤情况与缺勤原因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幼儿出勤的主要原因,形成以幼儿园教师为主导、家长共同参与的干预策略。
  研究结果
  9月小班新生出勤情况分析
  1. 与其他园小班新生入园阶段出勤情况对比分析
  为了获得区域新生入园适应期出勤的平均数据,以此作为园所班级出勤管理的依据,2017年我们选取了其他5所市、区级示范园新生入园前4周的出勤数据,共涉及35个班939名幼儿。这5所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园前适应集体生活的状况与我园基本相同,即在9月开学前的一个学期内,未入园参加过定期组织的亲子适应活动,只参加了9月正式入园之前一周的半日亲子陪同适应班,班级保教人员配备数量也大致相同。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9月小班新生入园前4周的平均出勤率为76.26%。我园新生的出勤率为77.60%,略高于平均值1个百分点,在6所园里属于居中的位置。表1还显示,班级幼儿数和每班配备的教师数与幼儿9月的出勤率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说明并不是教师配备人数多,对幼儿的生活照料就细致。
  2. 本园4年来小班新生入园的出勤分析
  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的出勤率较低,为77.60%;而其他3个年度的出勤率皆高于80%。主要原因如下。
  (1) 2015、2016年,幼儿参加了入园前亲子适应班
  因2015年和2016年两年新生入园前,都有着提前半年至一年,周末来园参加亲子适应班的经历,且亲子班教师安排由当年带小班的老师担任,虽然班额都是32人,但这两年第一个月的出勤率都稳居80%以上,说明入园前家长和幼儿参加一定时期内园所组织的入园适应活动,提前熟悉环境、教师、伙伴,有助于幼儿缓解分离焦虑,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2) 2018年加強了家长干预
  2017年起,取消了入园前一年的周末亲子班,增加了9月末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 在对2017年前四周幼儿患病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2018年又调整为每周向家长发放“问卷星”,一方面记录分析幼儿因分离焦虑引起的不适症状及患病的天数、病因,另一方面对家长在家中对幼儿的生活护理提供及时指导。所以,2018年新生入园阶段小班的出勤率,比2017年提高了6.18%。
  3. 各周出勤率的变化规律
  2017和2018两年的总体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周至第四周,出勤率都呈现出了“两头高、中间低”的规律,即幼儿独立入园的第一个月里,第二三周是患病缺勤的高峰,特别是第二周幼儿患病情况居其他各周之首。
  第一周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初始阶段,也是分离焦虑表现最为严重的时间段,但是出勤率较高,说明在刚刚来园的几天里,孩子的身体状况还能进行自我调整。但新的环境和生活作息带来的变化,给幼儿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从第二周开始缺勤人数增加,说明持续一周的情绪焦虑带来的身体不适开始显现。
  患病情况分析
  1. 患病天数
  我们通过统计2018年每周向家长发放的“问卷星”,以此来分析小班新生入园阶段班级内患病幼儿休息的天数及在各周患病的频率。结果显示:2018年9月,在6个小班157名幼儿中,累计休病假90人,其中病假天数在一周以上的有20人,占总数的13%;其余70人病假累计在5天以内;3天以内的为46人,占51%。说明因病未来园的幼儿中,有一半只是略有不适在家休息。   2. 患病频率
  数据统计显示,3周内反复患病的幼儿,约占每班幼儿数的5%,说明每班都有1至2名体弱儿在入园初期因不适应而反复患病;未患病的幼儿占班级总数的42%,约为11人;其余半数多的幼儿因病请假都在一周及两周之间。
  这提示我们,要在入园适应班及家访时,通过了解家庭养育方式及幼儿身体状况,尽快锁定班内的体弱幼儿群体,后续入园过程中,在班内指定专人负责,并与家长密切联系,及时把握幼儿身体状况,从而减少反复患病的人数及天数。
  3. 患病原因
  如上图所示,在90名因病假缺勤幼儿中,由分离焦虑情绪导致身体患病的病因里,按占比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感冒、发烧等病毒感染、上火等略不适、其他、积食、病后休养。其中,因感冒请假的幼儿占因病请假的近50%,因病发烧的幼儿占患病总数的近四分之一。
  可见,感冒症状是我们工作的着眼点,需要进一步在工作中寻找平缓过渡、缓解焦虑情绪及提高生活护理水平的管理策略,努力减少患感冒的幼儿人数,从而降低幼儿因不适应导致的发烧。
  保教人员配备分析
  1. 保教人员的年龄结构
  2018年小班教师的平均年龄普遍低于2017年;但保育老师的平均年龄大幅度提升,2018年,只有一个小班的保育老师属于未婚未育,其他班保育老师都在30~50岁之间,有着丰富的照料孩子的经验。
  2. 保教人员的任职年限
  2018年班级教师的任职年限普遍低于2017年,特别是除班长外,主班老师教龄在1~3年之间;助教岗的老师与2017年相比,除1名教龄在20年以上外,其余均为应届毕业生或实习教师;但2018年保育老师的教龄比2017年有着绝对的优势,2017年的保育老师平均教龄仅为1年。
  以上数据表明,班级教师的年龄及任职年限长短并不是影响小班新生入园出勤率的绝对因素。另外,经统计,在2017~2018年,有婚育史的教师均为6人,无差异;但保育老师中,2017年有婚育史的老师为2人,2018年为5人。反映出小班配备有育儿经验的保教人员能及时体察幼儿的身心变化,并有助于为幼儿提供细致的生活照料。
  同时,在与教师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对幼儿细致的生活照顾不完全取决于班级教师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在于班级内保教人员间默契的配合,特别是每位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爱心、细心、耐心是缓解幼儿分离焦虑,减少班级患病率的制胜法宝。
  有效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措施与对策
  我们对于2018年出勤率有较大幅度提升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同时对造成幼儿因病缺勤的各项工作细节逐一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下一年度新生季工作的重点。
  园所管理
  1. 培训在前。暑假期间即组织各班教师自学我园的教师工具书《新生入园攻略》,既让老教师重温新生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家长工作重点、新生入园前后的各项工作准备;又为职初期和未带过小班的老师提供全面系统、实操性强的方法策略,帮助全班保教人员实现认识与方法上的统一,对即将开始的新生入园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证明,提前学习与准备对新生入园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人员配备老中青相结合。在班级人员配备上,尽量做到老中青相结合,安排一至两位已为人母的保教人员担任小班教师。
  班级管理
  1. 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入园第二、三天,大班哥哥姐姐的专场表演。
  2. 专人看护个别分离焦虑严重的幼儿,并在哭闹严重时与其他幼儿暂时分离,避免影响其他幼儿情绪。
  3. 加强保教人员的默契配合,提升班级工作的整体质量。
  家园配合
  1. 及时沟通幼儿在园情况。通过入园前的家访、园级新生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新生入园的规律,打好“预防针”;通过班级第一周的“视频分享”家长会、家园每天的沟通便条等,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适应情况。当家长感受到园所和班级对新生适应期的“高关注”及“专业性”,便增强了对幼儿园及班级教师的信心,有效减轻了心理焦虑,提高了主动配合的积极性。
  2. 指导家长育儿生活。通过每周一次的家長问卷发放,对新生家长在幼儿回家后晚间的照料和双休日家庭生活提供指导建议,使幼儿的家庭生活作息与幼儿园内作息相匹配,尽量减少因周末家庭生活护理不当造成周一幼儿患病率高于周二至周五的现象。
  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调整入园适应期的管理模式
  近两年第二周幼儿的病假情况仍较为明显,说明目前幼儿园的新生入园管理模式对于幼儿适应新环境的挑战还是比较大的,需要进一步调研,在新生入园的步骤上重新设计“台阶”,减少患病率,以实现幼儿分离焦虑的平稳过渡。
  班级管理应重生活细节
  新生入园阶段,教师对于如何转换幼儿的焦虑情绪较为关注,但在生活护理的细节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还需了解引发幼儿着凉、上火、感冒的原因。比如,通过对各班幼儿每天喝水量的跟踪统计,分析喝水量与幼儿上火、患病间的关系等。
  家园沟通要及时
  班级教师应及时了解患病儿在家中休养时的身体状况,加强与患病幼儿家长沟通的及时性,给予家长适时的指导,克服家长因心软而不舍的心理,引导幼儿病愈后及时回园。
  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家长问卷,从对患病原因的统计,转为对患病症状的描述。同时教师在考勤表上要较为准确详细地记录病事假天数及病症。
  总之,缓解幼儿入园焦虑,做好保教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会一直努力。
  注:本文数据由韩煜整理分析。
其他文献
教师先不要制止扮演宠物的游戏,既然是孩子自发生成的活动,必然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题材。在兴趣这座矿山中,一定能挖掘出有价值的宝藏。  尽管一部分家庭饲养了小狗、小猫、兔子等宠物,可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只负责摸一摸、玩一玩,真正的照顾工作还是需要家长来做。结合娃娃家的活动,让幼儿设身处地的站在小宠物的角色提出见解——宠物希望被怎样对待?怎么做会让宠物感到舒服?同时在家中和父母一起查阅资料,记录科学饲养
本园直属于北京市昌平区教委,约90%的教职工没有编制,因为工资待遇较低、缺乏保障、发展机会少等问题,造成该群体缺乏组织归属感、工作积极性低、流失率高。如何增强编外教职工对幼儿园的组织归属感,避免人才流失,成为本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只有在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了组织归属感,编外教职工对幼儿园才能产生文化上、身份上、情感上、行为上的依恋忠诚
【摘要】语文教学要为核心素养而教,课堂上应有所侧重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动物小说的文体特点,可以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感受生命与生存这一永恒的人文话题;同时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了解写出故事之感动的秘妙,并学以致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人文的熏陶、浸染与语言的建构、运用中得以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人文熏陶 语言表达 审美鉴赏  在小学语
幼儿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评价工作的重视,意味着教育视角的两个转变:一是从关注儿童的一般整体、基于普遍情况进行无差别的教育,转变到关注獨特个体、基于个性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育;二是从成人视角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到站在儿童视角关注“幼儿如何学”以及“学得怎么样”。这两个转变代表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是迈向高质量教育的标志。经过多年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我国的幼儿园正在经历着上述
【摘要】提高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解读文本,不能照抄照搬教案,而是需要反复读文本,根据学生实际定目标,定阅读策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提高閱读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裸读 细读 剖读 情感 重点 目标  当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首先看教案,根据教案上的目标原原本本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不精准,教学策略不当,效果不佳。一篇文章,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幼儿园创建于1979年,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园,我们坚持以幼儿为本位,因地制宜地打造自然环境,积极挖掘环境的教育价值,探索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四十年的办园历程中,从环境育人的探索,到生命科学主题课程的建构,饱含了几代常幼人默默的、不计回报的付出。  从“环境育人”到“生命科学主题”的  教育探索之旅  1.田园特色的环境育人阶段  常青幼儿园作为一所农村
说到音乐欣赏,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节节有一定挑战性目标、设计严密、组织有序的集体教学活动。随着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改理念,我开始疑惑——这是音乐欣赏的全部吗?当前,我们一直倡导幼儿应该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那么音乐欣赏能不能有所改变呢?又可以怎样改变呢?带着困惑,我尝试着观察儿童,寻找生活中的音乐教育契机。  分享我们喜欢的音乐  在一次表演区游戏时,班里的一名幼儿对同伴说:“我最近听了一首很好听的
一  远方是一坎一坎的油菜花,落到画布上的笔却画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这是什么招数?不过,这么看着,如果眼前真是一片向日葵,黄得这般灿烂,这般狂野,铺排在这浅丘中间倒真是很美。画面中,一条白色的大狗徜徉其中,像黄色的火焰包裹着一支白色的旗帜,旗帜是随风而动的,显然,它热爱这黄色的海洋。  作画的是一位叫韩妤的姑娘,她的画架支在黄花客栈后院的茶寮里。茶寮依着山势而建,四面畅风,观景无碍。这一带油菜花连
课程改革的深入使幼儿园有了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和决策权,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尝试园本课程的建设,我园也位列其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周边资源的甄别和筛选、教育活动的选择和设计、活动目标的设定和把握、教学策略的运用和调整等,都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课程审议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被及时纳入我园课程管理之中。我们以园本教研为载体,开启了课程审议的践行。  基于“课程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更是师幼在教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在食品制作环节,儿童成功了能获得经验,不成功亦能获得经验。  种植活动巧铺垫。为使儿童更加積极主动地投入到食品制作的体验活动中,我园开展系列户外种植活动。从种植种类的选择、种子的选取、方式的设计、工具的准备等一系列环节均引导儿童全程参与。儿童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动手能力、情感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发展。收获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