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婚姻真正难的不是相爱,而是相处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rgreghrtgtr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人对女人的激情还剩多少,看一看称呼的变化就知道。经典电影《大话西游》里,蔡少芬对周星驰说:“从前陪人家看星星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就叫人家牛夫人。”满座哄笑复哑然。
   这番调侃,听在鲁迅夫人许广平耳里,不知会生出怎样的感慨。
   婚前,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婚后,从衣来伸手到饭来张口。这样的领悟,相信多半女子都深有体会。只是,面对着一个人人敬仰的大先生,面對着一个为“文化革命”奉献终生的先驱,许广平的无奈,也只能是有口难言的苦衷。
   不同于鲁迅在老家的太太朱安,也不同于鲁迅可能有过心动的马钰,许广平的性格直接爽快,有点男孩子气,凡事很有主见,又敢于行动,不是随大溜的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是一个女愤青。
   许广平年幼时,因媒妁之言被许配给当地劣绅,个性强势的她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了婚约;21岁,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的编辑,为妇女权益据理力争;24岁,坚信男女可以平等的她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
   开学第一天,上课的铃声还未消散,一个黑色的身影出现在人头攒动中,个头不算高,约莫两寸长的头发,根根直立,仿佛在无声地呐喊着世界的种种不公平。他身上的衣服旧得褪了色,打着一个个或方或圆的补丁。
   班里一阵哄笑声,称呼他是“怪物,像乞丐的老头儿”,哪有一点先生的模样呢?这便是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时,留给女学生们的第一印象。
   这貌似并不光芒万丈,然而,当他用一口浓重的绍兴普通话,不慌不忙,徐徐开讲中国小说史时,台下安静了。从此,许广平总是坐在第一排,听鲁迅讲一个小时的中国小说史。
  那个时候,严肃认真、充满着黑色幽默的鲁迅恐怕怎么都想不到,这个坐在第一排听他讲课,看起来青涩稚嫩的女学生,有朝一日,竟然成了自己的爱人。
   1925年,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回了第一封信。一来一往,便是十年。后来,鲁迅将这些信件结集出版,如是,有了《两地书》。
   《两地书》,两地情,一页一页翻过,有一寸一寸的感动,没有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恨缠绵,没有张兆和与沈从文的柔情似水,一如鲁迅序言里的自嘲:“如果一定要恭维这本书的特色,那么我想,恐怕是因为它平凡吧。这样平凡的东西,别人大概是不会有,即使有也未必存留了。而我们不然。这就只好谓之也是一种特色。”
   是的,平凡。没有红玫瑰热烈,没有白玫瑰高洁,如静水流深,有简单的美好,低调的智慧,稀松平常里涌动出的绵绵情意,让感动无处遁藏。
   《两地书》几乎是可以当作爱情小说来读的。从心动时的怦然,到相恋时的飘然,再到婚后的漠然。爱情的一波三折,婚姻的现实残酷,被这160余封信照一照,全部现出了原形。
   最初,许广平客气地称鲁迅为“鲁迅先生”,称自己为“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带着一个学生对政治、社会的困惑不解,向一个自己仰慕敬重并相信能解答自己疑惑的先生真诚地请教。
   也许,鲁迅对这个始终坐在第一排听课的学生有点印象,也许,她信中的内容让他觉得这个女学生大胆且有思想,他于是回信。她于是再写。
   彼时,身为学生会的干事,许广平牵扯进女师大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内心苦恼,无处倾诉。她在信里和鲁迅聊学校教育的变革,聊当代文学的利弊,聊悲愤难平的心情。一来一往,两人之间严谨恭素的师生情怀渐渐有了改变。
   关系的变化,在你来我往的称呼间,渐露端倪。从第一封信到第四十四封信,许广平对鲁迅的称呼,从“鲁迅吾师”,变成了“mydearteacher”,自己的落款从“学生许广平”变成了“你的害马”(因鲁迅说她是害群之马)。
   或许,鲁迅的感情过于克制,不像徐志摩、沈从文那般浪漫洒脱。这一段鲁迅生命中唯一温暖的感情,竟然是在信件的推动中缓慢发展。鲁迅的称呼总是很谨慎,然而,许广平的称呼却变化多端,既调皮又亲近。一句“mydear”,已经聪明地将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大步。
   不过,相差18岁的师生恋,还是走遍了蜿蜒曲折路。
   1925年的女师大学潮,许广平遭受牵连,在鲁迅的帮助下,住进鲁迅居住的胡同。这一段师生恋,流言甚器尘上。道德上的批判,法律上的束缚,鲁迅对许广平的喜欢小心翼翼极了。1925年10月,即将毕业的许广平在《同行者》一文,公开表达对鲁迅的爱,她说自己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向着爱的方向奔驰”。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她都要和他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在许广平的坚持与勇敢下,鲁迅终于放下多年的包袱,对她说:“我先前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绝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他对她说:“你战胜了,我只爱你一人。”
   恋爱中的鲁迅,对待许广平,有难得的理解与依赖。
   听他讲课的女学生很多,他对许广平说,决定目不斜视;收到她的来信,他说高兴极了;许广平送给他一枚印章,他特地买一盒极好的印泥来配此章,许广平寄给他一件自己织的毛背心,他回信:暖暖的,冬天的棉衣可以省了;许广平喜欢吃阳桃(也作杨桃),他也特意要尝尝;许广平想要两本书,他当即去买,并回信:遵来命,年底面呈。面对周遭的闲言碎语,他坚持将许广平的工作安排在同校,并高调回应:我想即使同在一校也无妨。
   然而,当爱情走进婚姻,又如何呢?从前的甜蜜浪漫抵不过尔后的一地鸡毛。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同居。1928年,许广平怀孕,两人正式宣布结婚。婚后的生活,有些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婚前,他带着她到杭州游玩,享受恋爱中的二人世界。婚后,他连公园也不和她一起逛,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有进过,距离家很近的虹口公园也不去。他戏谑地说:公园的样子我知道的……一进门分成两条路,一条通左边,一条通右边,沿着路种着点柳树等。    婚前,他心疼她替自己抄写手稿,感动地握紧她的手。婚后,她忙到没有一点时间,忽略着自己,他却不再感动。
   家里一应大小事,全是许广平操持着。萧红那时常去鲁迅家,对于许广平,萧红说得最多的就是:许先生太忙了。往往许广平从早晨忙到晚上,鲁迅不陪的客人,她在楼下陪着,一边聊天一边手里打着毛线。每送一个客人,她都要送到门口,礼貌地替客人把门打开,为了不打扰鲁迅休息,再轻轻地关了门上楼来。家里来客,茶水供应全是许广平亲力亲为,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她还要到街上去买鱼或买鸡,买回来还要到厨房去工作,精心准备各种款待的菜式。每一餐饭,都吃得不那么安生,海婴(鲁迅与许广平之子)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许广平又要照应着客人。
   萧红说: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一些是白了的。那白发,当是在日日操劳中,渐生渐长的吧。她所有的时间和青春,都跌落横陈于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从前她是学校运动的领袖人物,被他称赞为有大胆的思想。现在她从一个五四新女性,无奈地回归到传统女性。为了鲁迅和周海婴,她选择断笔,甘于庸常,对于她个人的梦想而言,无疑是一种难言的落寞。
   岁月横陈的琐碎中,她渐渐忽略了自己。她每日打毛线衣,剪裁新衣,然而她自己的衣物都是旧的,次数洗得太多,纽扣都洗脱了,也磨破了。和萧红一起逛小花园,想要拍张照片,但因为纽扣掉了,只能让萧红站在前面替她挡着点。她买东西也总是到最便宜的店铺去买,等大减价的时候再入手。省下来的钱,她全用在为鲁迅印书和印画上。
   鲁迅生病期间,她几乎已经忙得没有一点时间了——她担当着护士的职责,定时给他吃药,定时为他量体温,把测量得来的数据填在医生发的一张表上。
   她担当他的助理,阅览别人给他的所有书、报、信,重要的转述给他听,不重要的就放一放,等他身体许可,再拿给他看。收电费的一按门铃,她就急忙往下跑,生怕别人打扰他。
   她担当他的营养师,鲁迅的饭在楼上单开一桌,每一餐许广平都用小碟盛着,亲自端到楼上,常常是一碟豌豆苗或菠菜或苋菜,外带一些黄花鱼或者鸡。鸡肉是从整只鸡身上最好的一块地方拣下来的肉;若是鱼,也是她细细挑选最好的,放在碟子里。
   萧红回忆他们的生活:“许先生用筷子来回地翻着楼下的饭桌上菜碗里的东西,菜拣嫩的,不要茎,只要叶,鱼肉之类,拣烧得软的,没有骨头没有刺的。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
   萧红的家距离鲁迅家有一个小时,但她仍然常去,有时候,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到了夜里十一点,鲁迅便让许广平送萧红,叮嘱许广平一定把钱付了,他并不怎么送客,但是萧红来了,他有时会坚持送她到门口,告诉她下回来怎么识路;萧红不怎么做菜,在鲁迅家里勉强做了几个韭菜盒子,他便扬起筷子,对许广平说,要再吃几个;许广平打扮萧红不太好看,他便不让许广平那样装扮她。
   他的柔情宁可对着其他女人,都不能多给她几分。究竟是她变了,还是婚姻逃脱不了一脚踏进坟墓的真相?
  男女最好的状态,其实博弈,像是坐在跷跷板两端,你高时,我便低,你低时,我便高,50岁的鲁迅与30岁的许广平,隔着20年沉重的岁月,太难找到制衡点,所以,一个总是高,一个总是低。许广平说:“因为你是先生,我多少让你些,如果是年龄相仿的对手,我不会这样的。”
   输赢,互留情面。
   他对她说:相依为命,离则两伤。
   是啊,有多少爱情能够完美到两个人恰怡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呢?太多婚姻,不过都是狗尾续貂,猜中了开头,难堪了结局,现实喜欢朝着狗血剧情发展,一路开挂吐槽模式。
   很多爱情,能像许广平和鲁迅一样,平静地相伴到老,已算求仁得仁。
   况且,鲁迅最多是冷漠,不是无情。对于许广平的付出,他不是没有感觉。当他觉察到许广平的忙累,会敦促她尽快休息,也会自责自己忙碌于工作而忽略了她。无论如何,这两个人还是相濡以沫,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鲁迅给许广平写过两首诗,一首是:“并头曾忆睡香波,老去同心住翠窠。甘苦个中依自解,西湖风月味还多。”许广平回信说,我已读熟了。读熟的是信,也是他的心意。
   另一首是1934年12月9日,鲁迅得《芥子园画谱》三集赠给许广平,上书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短短的28个字里,有着对婚姻的体谅,更有对许广平的愧疚。此中甘苦两心知,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嫁给一个人,究竟值不值,爱过的人永远不会问,不爱的人永远不会懂。
   1936年10月19日,婚后的第十年,鲁迅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握着许广平的手,对她说:“忘记我,过自己的生活。”
   然而,她终究违背了他的遗愿。经年之后,许广平始终没有忘记鲁迅,他走了,他的文字还在,为了他崇高的梦想,她一直坚持整理鲁迅文集。自己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她早已不在乎了。
   再十年的1946年10月,许广平写了一篇《十周年祭》,回首当年道:“呜呼先生,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有如慈母,或肖嚴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曾经的师生,后来的夫妻。许广平和鲁迅,从陌生到知心,从知心回归平淡。纵然有过唏嘘,可芸芸众生谁不是这么过来的?身为旁观者,我们永远不懂当事人的快乐与悲伤。
   一切或许正如许广平理解的那样,爱不是披荆斩棘,而是甘之如饴。爱上一个人,甘愿用十年换一个相守。
   编辑/汪微微
其他文献
《思恋帖》是王献之生前因思念原配郗道茂,写给她的一封信,内容是:“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很想念你,你现在过得好不好,想到你我内心仿佛在滴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你相见,希望你能珍重,如果可以,你给我回个信,我想知道你的近况。   这幅名帖之所以会流传后世,和王献之凄惨的爱情有关。   王献之是王羲之最
神父和教士在文艺复兴时期往往成为讽刺揭露的对象,而作为天主教神权威严的象征,巴黎圣母院也不免被人揶揄。  法国著名作家拉伯雷在其代表作《巨人传》中,用戏谑荒诞的手法,几乎把有关宗教的一切神圣事物都嘲笑遍了。于是巴黎圣母院遭遇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尴尬一幕:主人公之一卡冈都亚国王将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当马铃铛,还骑在圣母院的钟楼上,痛痛快快地撒了泡尿,一下淹死了26万余人。  到了18世纪,宗教和教会更
不曾向苦难屈服  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底,长安春色满园,柳絮飘飞,随便吸一口气都有淡淡的香味。  元载坐在囚车上,路过长安春色。眼前的一切,他看了无数年,早已激不起心中的诗意。可这一次,他却忽然发现,这么美的春日,他居然一年又一年地错过了。这么美的春日,从此以后,他再也无法见到了。  在这个花红柳绿的春日,蝶飞燕舞,他却被推上了断头台。临刑前,他只对行刑官说了一句话:“愿得快死!”他回头,最
人死后究竟还有没有知觉?面对这一千古难题,古代有很多思想者纷纷发表高论。  第一位出场的辩手是楚国名相子文,他说:“人死后另有世界,尤其还想要口吃的。”  子文有个族兄添了孩子,子文抱着孩子看了一眼,就想把他扔进尿桶里淹死,因为这是一个怪胎,外貌像虎豹、嗓音像豺狼。碍于孩子终归是别人的,子文只好柔声跟族兄商量,“放弃这个怪胎吧,否则我们整个家族恐怕都要遭殃。”族兄当然不合得,保证自己一定会好生管教
“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一封蒲松龄写给“穷神”的信《除日祭穷神文》登上了综艺节目。  这位生活在300多年前的大才子,似乎和今天的你我有相似的苦恼,总结成一个字,就是穷。他埋怨“穷神”,自从你进了我的门,我是万般不如意,百事不顺心,不仅兜里没钱,还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衣裳都拿去当了……  确实,在蒲松龄的一生中,“穷”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  大概是
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社会对礼仪规矩的要求十分严格,战国名将织田信长少年时却从不循規蹈矩,也不爱学习。他经常不梳头发,也不洗脸,衣衫不整地在织田家的领地尾张国到处找人打架,或者穿着女子的衣服去神社祭典上跳舞。织田信长的行为常常把他的父母气得七窍生烟,尾张国的老百姓们更是常常哀叹,暗地里叫他“尾张国的大傻瓜”。  但也有一些独具慧眼的人从少年织田信长看似嘚瑟的行为举止中发现了他敢于打破常规的胆识和气度,
亂倒茶葉导致美国独立
1937年,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被纳粹“神鹰军团”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致使数千名无辜的百姓遇难。身在法国的毕加索被法西斯的暴行激怒,毅然画下巨作《格尔尼卡》,表示对法西斯强烈的抗议。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十分随意,里面没有飞机、炸弹、坦克等,只有牛、马、女人等物体,然而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表象。它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
日本艺术家濒川三十七脑洞大得不要不要的,宇宙飛船、外星人、激光束、平板电脑……简直把日本浮世绘经典画作玩上了天!  沸腾的红茶,一杯接一杯!打游戏的武士,内功果然深不可测。  下一个烘焙APP,自学成才,我是最有女子力的好闺密。  纯手工制作,最适合跪的键盘!纯脚工制作,最有味道的主机。
自公元787年平凉劫盟事件爆发后,大唐与吐蕃的关系跌人谷底,使节往来断了十几年。但唐宪宗继位前后,吐蕃屡次三番遣使请盟,朝廷也开始心猿意马、态度暖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新唐书》里一针见血地挑明了当时的局势。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宪宗说:“德宗时,南诏国还是吐蕃的盟友,为避免两线作战而与吐蕃会盟;现在南诏国跟咱是一伙的,咱要与吐蕃会盟,恐怕他会有想法。”  吐蕃一看宪宗没答应,就加了筹码——献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