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浪漫主义音乐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一位波兰的钢琴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作曲家。肖邦尝试将音乐与浪漫主义文学相结合,由此创作出了他的四部钢琴叙事曲。创造了钢琴叙事曲的先河,并且成功地把传统鸣奏曲做了创作性改变用于叙事曲之中,以自己的理解将戏剧性、抒情性、叙事性结合在一起,创作了独特的叙事曲。
关键词:肖邦 浪漫主义音乐家 叙事曲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早在1849年,生于1810年的年仅39岁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在波兰逝世。“叙事曲”其实是由当时流传民间的素材、浪漫主义诗人的叙事诗以及声乐叙事诗发展而来的,中间夹杂着肖邦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元素创造而成。因此,我们在评论一名音乐家作品的时候,是不能匆忙下结论的,好的作品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例如,现在的评论家们一直怀疑当时肖邦身边的那些所谓的贵族,是否真的能够懂得肖邦某些作品的内在含义。
一 肖邦《叙事曲》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猜测肖邦创作的第二叙事曲中的《希维德什湖》与《希维德什扬卡》,这两首叙事曲所表现的音乐内容是受到了密茨凯维兹哪首叙事诗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但大家都没有得出很明确的答案,这也给听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叙事曲从内容上来看不属于标题音乐,同时也不是很单纯的描写性创作作品。《叙事曲》在段落上看,对比非常鲜明,而且结构非常清晰。此曲的第一段落也就是前45小节,用的是很明显的牧歌式段落,是舞曲性与旋律性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和谐与安静的曲风,同时兼具叙事和抒情两种性质。三拍子的舞曲通常给听者悠然自得的感觉,其结束于45小节。《叙事曲》的第二段落从45小节开始,结束于安静悠长的45小节后,突然如雷雨般出现,表现出惊慌与激动的情绪。此段落将高音部降低了八度,给听者的感觉就是暴风雨逐渐结束,伴随着狂风骤雨的平息第一主题在83小节之后再次出现。这两个对比鲜明的部分是《叙事曲》中的关键音乐形象。一个是抒情性的,另一个是戏剧性的;一个是和谐、柔和、安静的,另一个是狂躁、激动、惊恐的;小行板和急板两个主题形成了缓急对比;F大调与a小调在调性上形成了明暗的对比;sottovoce与ff在力度上形成了柔与狂的对比。总体来说,叙事曲中第一主题是柔情似水,第二主题是狂风骤雨。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已经发展到白热化阶段,但是肖邦的性格非常孤僻,这也许是早已注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表现也是几乎所有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家共同的特质,这些方面构成了肖邦音乐创作的主要元素。其实,所有浪漫主义的诗人以及文学家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尽管他们都能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跑者,但是,从另一层意义上讲,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浪漫主义的最高境界,原因就是他们所创作的文字太过直露,因此约束了大家的想象空间;创作诗人和文学家们一些想法并不适合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式,因为他们的创作能力不足以支撑内心的急迫宣泄的那些情感。因此,这些文学家和诗人将创作方向转向了浪漫主义音乐,他们觉得在艺术的分类里也只有通过音乐才能满足他们抒发以及宣泄自己的情感。
后来,肖邦还结实了新的作家与诗人,海涅与巴尔扎克等都是他在巴黎生活期间结实的。肖邦在音乐上算是幸运的,当然大部分还是大家对他的认可与支持,在巴黎,肖邦的作品被名人所推崇,如柏辽兹、李斯特和舒曼,这些当红的乐坛艺术家都对肖邦宠爱有加。他是通过叙事诗和叙事曲对自己的启发,然后扩展和丰富两者的自然表现,创作了钢琴《叙事曲》。其实在此之前,肖邦就创作了很多优秀、成熟的作品,例如:《波洛涅兹舞曲》、《玛祖卡舞曲》等,都体现了肖邦在音乐创作上的才能,但是钢琴叙事曲无疑在当时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对以后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二 肖邦钢琴《叙事曲》的体裁分析
通常我们把以叙述故事内容为线索的音乐体裁叫做叙事曲,它是一种具有叙事性和戏剧性的乐曲。音乐家肖邦在创作四首钢琴作品的同时,创造性地加入了叙事曲,因此肖邦开拓了钢琴叙事曲的新领域。肖邦的叙事曲与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体会到肖邦叙事曲深远的思想性。肖邦在作品中融合了交响性、史诗性、叙事性以及抒情性,体现的是一种怀念祖国和热爱民族的情感。他还在和声调性和曲式结构等内容上做了创新,这也是肖邦叙事曲体裁的独有风格和异于其他艺术家的特征。
叙事曲一词源于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叙事曲在18世纪逐步转变成叙事诗的形式,肖邦作为叙事曲的创作人,他的创作中只有叙事钢琴曲,不掺杂歌剧或是交响曲等,肖邦在当时曾说过,他是受了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影响而创作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看来,他当时也是借助了包括密氏在内的波兰诗人的一些歌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把密氏的叙事诗与肖邦的叙事曲视为一体。“叙事曲”其实是由当时流传民间的素材、浪漫主义诗人的叙事诗以及声乐叙事诗发展而来的,中间夹杂着肖邦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由于肖邦和诗人密氏在创作的大原则上是一致的,即主流是爱国主义,所以可以说肖邦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密氏的叙事诗的影响,但是,仅限于作为一种启示来讲。
在这里,需要说明两点内容:首先,虽然文学和音乐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看,音乐是没有描述功能的;因此,可以说,“音乐形象”其实是不存在的,而是大家臆想出来的结果;我们反过来看文学,其实它是可以经过对事物的描绘来塑造具体形象的,使被描写的“形象”更加的形象、真实和具体。其实,我们可以简单认为,音乐是仅仅靠想象而对“形象”进行描述的。综合来讲,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是抽象的,而文学是具体的,他们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其次,肖邦的性格是相当孤傲的,现在看来,他的很多以密氏的叙事诗为创作源泉的作品的创作也绝非他情愿的。现代人看来,在那个时代里肖邦与密氏的接触并不多,并且他们的相似之处也仅仅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方面,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将肖邦的作品看做是密氏叙事诗的延伸。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为:密氏的作品其实只是作为一种启示存在于肖邦的叙事曲之中,两人的作品其实仅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肖邦所创作的叙事曲其实是在演绎某一个浪漫主义的故事,肖邦其实是一位音乐诗人,不是诗人的音乐演绎者。 三 肖邦《叙事曲》体裁与内容的和谐
肖邦在叙事曲的创作灵感完全取决于当时波兰民间所流传的声乐叙事曲。对于肖邦来讲,他的创作仅仅是将音乐与浪漫主义文学结合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音乐体裁。浪漫主义音乐家通常是摒弃传统理念,肖邦的创作理念在这一点来看是非常符合的。肖邦的叙事曲是直接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在肖邦之前的叙事曲,主要用于声乐范围,肖邦第一次创造性地将这种体裁运用到器乐中来,而且在性质上有了很大变化,成为一种大型的乐曲,结构复杂,有宽广的展开,戏剧性冲突比较鲜明,提高了叙事曲的表现力并赋予它以全新的意义,使它具有宏伟广阔的史诗性内容。在19世纪中期,当时社会生活以及新的民主思想兴起,浪漫主义音乐家(包括肖邦)以新的创作形式顺应着时代的要求。
下面就以音乐家肖邦的作品——《G小调叙事曲》为例进行分析,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呈示部主部副部的旋律发生了改变,他们由之前的对立关系转变成了互补的关系。一般的急促快板被中板所取代;压抑和隐喻的情境是建立在小调上的;副部被体现在大调上的却是另外一种温存、明朗、柔情的氛围。主部到副部是忧伤到宁静的主题过渡,副部则是以浪漫为主题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的范例。
第二,肖邦这部作品里的展开部是区别于传统方式的。传统方式是将短小的动机通过动荡与分裂的调性展开,而这部作品采用的是“主题新变体”来展开。这种方式的运用是与乐曲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就是在奏鸣曲快板的框架中渗入了变奏曲的元素,因此在我们看来,主题的性质也有了质的变化。新主题是由单音变为了和弦,采取了一种异于传统模式的新织体,同时,将音高由中音区提高到了高音区,力度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肖邦将传统的音乐抒情主题转化为了戏剧性的主题,使得乐曲的第一个高潮提早降临。这种新的展开方式后来被肖邦广泛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也成为了肖邦的一种作曲风格。主部再现部的曲式结构也超越了传统的结构原则,将再现部的主部前出现了中副部,与传统结构“倒置”了。副部主题也出现了“倒置”,在再现部的中音区,它的出现使得再现部的题注更加的沉郁和悲伤,但是却能让倾听者感受到内在的强大力量。肖邦为了达到创作发展的精炼,他删除了呈示部中主部后面的连接,而且同时缩减了再现部,使得作品引向了带有悲剧性的结尾。
第三,在肖邦的这部作品中,总体的构思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部分,就是在结尾的时候运用了新的音乐素材,同时做了大幅扩张,后来,这种构思也逐步发展成了浪漫主义音乐构思的主要方式。肖邦将愤懑和悲壮的乐节引入到尾声,进而使得乐曲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同时也将六四拍变化为二二拍,加剧了音乐的律动,将乐曲推入一个新的高潮。在肖邦的众多作品里,激情和平静的冲突气氛占有着关键的地位。由于钢琴这个独特乐器的魅力以及肖邦的创作天分,使得作品的尾声具有异常的华彩性。其实,叙事曲的出现一直到肖邦的写作叙事曲,期间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崭新的体裁;在肖邦创作叙事曲之后,标题音乐随之出现,我们可以将标题音乐的出现看作是一种必然的形式,这就类似巴赫提升了复调音乐,在之后产生了主调音乐,这一系列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后人常说,大型体裁的钢琴叙事曲仅仅属于肖邦,这不仅是因为肖邦创作了叙事曲,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肖邦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并且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四 结语
如果想用一种简单的语言对肖邦的钢琴叙事曲进行评述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肖邦作为19世纪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一生不离钢琴,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在钢琴这一领域中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被称之为“钢琴诗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其存在的价值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肖邦的音乐作品是留给后人享用的一种精神财富。“叙事曲”其实是由当时流传民间的素材、浪漫主义诗人的叙事诗以及声乐叙事诗发展而来的,中间夹杂着肖邦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元素创造而成。肖邦的创作精神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家,而且对后人的近代音乐也影响深远。不仅如此,肖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特征感染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音乐是让我们来倾听的,现如今网络和通讯技术如此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感受音乐,通过肖邦的音乐去领悟他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
注:本文系2013年1月立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批准号):12BYS100。
参考文献:
[1] 檀伯才:《肖邦〈第四叙事曲〉悲剧性因素探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 张冰:《追求音乐作品的“本真”还是音乐作品“本身”——以肖邦钢琴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力度结构为例》,《音乐创作》,2010年第2期。
[3] 高拂晓:《循大家足迹,拓研究视野——“〈悲情肖邦〉并肖邦专题研讨会”评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 陈静文:《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曲式分析》,《艺术研究》,2009年第4期。
[5] 唐碧蓉:《论肖邦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亚军,男,1957—,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民族音乐学,工作单位:新疆教育学院音乐教育分院。
关键词:肖邦 浪漫主义音乐家 叙事曲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早在1849年,生于1810年的年仅39岁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在波兰逝世。“叙事曲”其实是由当时流传民间的素材、浪漫主义诗人的叙事诗以及声乐叙事诗发展而来的,中间夹杂着肖邦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元素创造而成。因此,我们在评论一名音乐家作品的时候,是不能匆忙下结论的,好的作品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例如,现在的评论家们一直怀疑当时肖邦身边的那些所谓的贵族,是否真的能够懂得肖邦某些作品的内在含义。
一 肖邦《叙事曲》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猜测肖邦创作的第二叙事曲中的《希维德什湖》与《希维德什扬卡》,这两首叙事曲所表现的音乐内容是受到了密茨凯维兹哪首叙事诗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但大家都没有得出很明确的答案,这也给听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叙事曲从内容上来看不属于标题音乐,同时也不是很单纯的描写性创作作品。《叙事曲》在段落上看,对比非常鲜明,而且结构非常清晰。此曲的第一段落也就是前45小节,用的是很明显的牧歌式段落,是舞曲性与旋律性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和谐与安静的曲风,同时兼具叙事和抒情两种性质。三拍子的舞曲通常给听者悠然自得的感觉,其结束于45小节。《叙事曲》的第二段落从45小节开始,结束于安静悠长的45小节后,突然如雷雨般出现,表现出惊慌与激动的情绪。此段落将高音部降低了八度,给听者的感觉就是暴风雨逐渐结束,伴随着狂风骤雨的平息第一主题在83小节之后再次出现。这两个对比鲜明的部分是《叙事曲》中的关键音乐形象。一个是抒情性的,另一个是戏剧性的;一个是和谐、柔和、安静的,另一个是狂躁、激动、惊恐的;小行板和急板两个主题形成了缓急对比;F大调与a小调在调性上形成了明暗的对比;sottovoce与ff在力度上形成了柔与狂的对比。总体来说,叙事曲中第一主题是柔情似水,第二主题是狂风骤雨。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已经发展到白热化阶段,但是肖邦的性格非常孤僻,这也许是早已注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表现也是几乎所有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家共同的特质,这些方面构成了肖邦音乐创作的主要元素。其实,所有浪漫主义的诗人以及文学家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尽管他们都能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跑者,但是,从另一层意义上讲,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浪漫主义的最高境界,原因就是他们所创作的文字太过直露,因此约束了大家的想象空间;创作诗人和文学家们一些想法并不适合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式,因为他们的创作能力不足以支撑内心的急迫宣泄的那些情感。因此,这些文学家和诗人将创作方向转向了浪漫主义音乐,他们觉得在艺术的分类里也只有通过音乐才能满足他们抒发以及宣泄自己的情感。
后来,肖邦还结实了新的作家与诗人,海涅与巴尔扎克等都是他在巴黎生活期间结实的。肖邦在音乐上算是幸运的,当然大部分还是大家对他的认可与支持,在巴黎,肖邦的作品被名人所推崇,如柏辽兹、李斯特和舒曼,这些当红的乐坛艺术家都对肖邦宠爱有加。他是通过叙事诗和叙事曲对自己的启发,然后扩展和丰富两者的自然表现,创作了钢琴《叙事曲》。其实在此之前,肖邦就创作了很多优秀、成熟的作品,例如:《波洛涅兹舞曲》、《玛祖卡舞曲》等,都体现了肖邦在音乐创作上的才能,但是钢琴叙事曲无疑在当时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对以后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二 肖邦钢琴《叙事曲》的体裁分析
通常我们把以叙述故事内容为线索的音乐体裁叫做叙事曲,它是一种具有叙事性和戏剧性的乐曲。音乐家肖邦在创作四首钢琴作品的同时,创造性地加入了叙事曲,因此肖邦开拓了钢琴叙事曲的新领域。肖邦的叙事曲与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体会到肖邦叙事曲深远的思想性。肖邦在作品中融合了交响性、史诗性、叙事性以及抒情性,体现的是一种怀念祖国和热爱民族的情感。他还在和声调性和曲式结构等内容上做了创新,这也是肖邦叙事曲体裁的独有风格和异于其他艺术家的特征。
叙事曲一词源于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叙事曲在18世纪逐步转变成叙事诗的形式,肖邦作为叙事曲的创作人,他的创作中只有叙事钢琴曲,不掺杂歌剧或是交响曲等,肖邦在当时曾说过,他是受了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影响而创作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看来,他当时也是借助了包括密氏在内的波兰诗人的一些歌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把密氏的叙事诗与肖邦的叙事曲视为一体。“叙事曲”其实是由当时流传民间的素材、浪漫主义诗人的叙事诗以及声乐叙事诗发展而来的,中间夹杂着肖邦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由于肖邦和诗人密氏在创作的大原则上是一致的,即主流是爱国主义,所以可以说肖邦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密氏的叙事诗的影响,但是,仅限于作为一种启示来讲。
在这里,需要说明两点内容:首先,虽然文学和音乐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看,音乐是没有描述功能的;因此,可以说,“音乐形象”其实是不存在的,而是大家臆想出来的结果;我们反过来看文学,其实它是可以经过对事物的描绘来塑造具体形象的,使被描写的“形象”更加的形象、真实和具体。其实,我们可以简单认为,音乐是仅仅靠想象而对“形象”进行描述的。综合来讲,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是抽象的,而文学是具体的,他们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其次,肖邦的性格是相当孤傲的,现在看来,他的很多以密氏的叙事诗为创作源泉的作品的创作也绝非他情愿的。现代人看来,在那个时代里肖邦与密氏的接触并不多,并且他们的相似之处也仅仅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方面,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将肖邦的作品看做是密氏叙事诗的延伸。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为:密氏的作品其实只是作为一种启示存在于肖邦的叙事曲之中,两人的作品其实仅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肖邦所创作的叙事曲其实是在演绎某一个浪漫主义的故事,肖邦其实是一位音乐诗人,不是诗人的音乐演绎者。 三 肖邦《叙事曲》体裁与内容的和谐
肖邦在叙事曲的创作灵感完全取决于当时波兰民间所流传的声乐叙事曲。对于肖邦来讲,他的创作仅仅是将音乐与浪漫主义文学结合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音乐体裁。浪漫主义音乐家通常是摒弃传统理念,肖邦的创作理念在这一点来看是非常符合的。肖邦的叙事曲是直接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在肖邦之前的叙事曲,主要用于声乐范围,肖邦第一次创造性地将这种体裁运用到器乐中来,而且在性质上有了很大变化,成为一种大型的乐曲,结构复杂,有宽广的展开,戏剧性冲突比较鲜明,提高了叙事曲的表现力并赋予它以全新的意义,使它具有宏伟广阔的史诗性内容。在19世纪中期,当时社会生活以及新的民主思想兴起,浪漫主义音乐家(包括肖邦)以新的创作形式顺应着时代的要求。
下面就以音乐家肖邦的作品——《G小调叙事曲》为例进行分析,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呈示部主部副部的旋律发生了改变,他们由之前的对立关系转变成了互补的关系。一般的急促快板被中板所取代;压抑和隐喻的情境是建立在小调上的;副部被体现在大调上的却是另外一种温存、明朗、柔情的氛围。主部到副部是忧伤到宁静的主题过渡,副部则是以浪漫为主题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的范例。
第二,肖邦这部作品里的展开部是区别于传统方式的。传统方式是将短小的动机通过动荡与分裂的调性展开,而这部作品采用的是“主题新变体”来展开。这种方式的运用是与乐曲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就是在奏鸣曲快板的框架中渗入了变奏曲的元素,因此在我们看来,主题的性质也有了质的变化。新主题是由单音变为了和弦,采取了一种异于传统模式的新织体,同时,将音高由中音区提高到了高音区,力度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肖邦将传统的音乐抒情主题转化为了戏剧性的主题,使得乐曲的第一个高潮提早降临。这种新的展开方式后来被肖邦广泛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也成为了肖邦的一种作曲风格。主部再现部的曲式结构也超越了传统的结构原则,将再现部的主部前出现了中副部,与传统结构“倒置”了。副部主题也出现了“倒置”,在再现部的中音区,它的出现使得再现部的题注更加的沉郁和悲伤,但是却能让倾听者感受到内在的强大力量。肖邦为了达到创作发展的精炼,他删除了呈示部中主部后面的连接,而且同时缩减了再现部,使得作品引向了带有悲剧性的结尾。
第三,在肖邦的这部作品中,总体的构思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部分,就是在结尾的时候运用了新的音乐素材,同时做了大幅扩张,后来,这种构思也逐步发展成了浪漫主义音乐构思的主要方式。肖邦将愤懑和悲壮的乐节引入到尾声,进而使得乐曲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同时也将六四拍变化为二二拍,加剧了音乐的律动,将乐曲推入一个新的高潮。在肖邦的众多作品里,激情和平静的冲突气氛占有着关键的地位。由于钢琴这个独特乐器的魅力以及肖邦的创作天分,使得作品的尾声具有异常的华彩性。其实,叙事曲的出现一直到肖邦的写作叙事曲,期间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崭新的体裁;在肖邦创作叙事曲之后,标题音乐随之出现,我们可以将标题音乐的出现看作是一种必然的形式,这就类似巴赫提升了复调音乐,在之后产生了主调音乐,这一系列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后人常说,大型体裁的钢琴叙事曲仅仅属于肖邦,这不仅是因为肖邦创作了叙事曲,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肖邦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并且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四 结语
如果想用一种简单的语言对肖邦的钢琴叙事曲进行评述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肖邦作为19世纪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一生不离钢琴,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在钢琴这一领域中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被称之为“钢琴诗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其存在的价值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肖邦的音乐作品是留给后人享用的一种精神财富。“叙事曲”其实是由当时流传民间的素材、浪漫主义诗人的叙事诗以及声乐叙事诗发展而来的,中间夹杂着肖邦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元素创造而成。肖邦的创作精神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家,而且对后人的近代音乐也影响深远。不仅如此,肖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特征感染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音乐是让我们来倾听的,现如今网络和通讯技术如此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感受音乐,通过肖邦的音乐去领悟他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
注:本文系2013年1月立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批准号):12BYS100。
参考文献:
[1] 檀伯才:《肖邦〈第四叙事曲〉悲剧性因素探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 张冰:《追求音乐作品的“本真”还是音乐作品“本身”——以肖邦钢琴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力度结构为例》,《音乐创作》,2010年第2期。
[3] 高拂晓:《循大家足迹,拓研究视野——“〈悲情肖邦〉并肖邦专题研讨会”评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 陈静文:《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曲式分析》,《艺术研究》,2009年第4期。
[5] 唐碧蓉:《论肖邦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亚军,男,1957—,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民族音乐学,工作单位:新疆教育学院音乐教育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