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le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概念教学不仅要突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还要关心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 倡导“以问题为主线,展现本节知识的获得过程. 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本节所包含的新的数学知识,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获得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 的问题驱动模式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概念教学中,问题驱动更能体现知识的脉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就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供思考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指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因此概念教学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或由教师提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探求问题的结论,并逐步加以改进、完善,形成一般的理论. 在应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深化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发现.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在坐标平面内,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初步领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2. 在形成曲线和方程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形”“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
  
   1. 什么是曲线?直线是曲线吗?
   曲线是满足某种运动规律(条件)的点的轨迹(或集合),直线是特殊的曲线.
   2. 什么是方程?二元方程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二元方程可以用F(x,y) = 0表示.
   3. 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之间有关系吗?是怎样的关系?
   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二元一次方程Ax + By + c = 0(A,B不全为0)的解;以二元一次方程Ax + By + c = 0(A,B不全为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 例1 曲线C:过点(0,1)及(-1,0)的直线与方程:y = x + 1之间有何关系?
   4.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般的曲线和方程的关系.
   如果没有坐标平面,曲线和方程有关系吗?
   没有. 所以我们是在坐标平面内研究曲线和方程的关系的.
   5. 方程F(x,y) = 0的解与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具备怎样的关系,就能用方程F(x,y) = 0表示曲线C,同时曲线C也表示着方程F(x,y) = 0?为什么要具备这些条件?
   例2 用下列方程表示如图所示的直线C,可以吗?为什么?
   (1) - = 0;
   (2) x2 - y2 = 0;
   (3) y = |x|;
   (4) y = x.
   刚才的讨论中,主要有两种提法:“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这两种提法一样吗?它们反应是不是同一个事实?
   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反例的反衬,常常起着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作用. 将反例中出现的不完整性与直观引起矛盾,产生针对性的思维.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避免曲线和方程之间关系的不完整性,寻求作出必要的规定,这就是产生“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定义过程.
   二、给出定义
   定义:在坐标平面内,如果某曲线C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 = 0的实数解同时满足下列关系:
   (1)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 = 0的解;
   (2)以方程F(x,y) = 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上.
   那么称方程F(x,y) = 0为曲线C的方程,曲线C是方程F(x,y) = 0的曲线.
   你能用集合的观点来描述定义吗?
   设A={(x,y)曲线|C上的点},B = {(x,y)|方程F(x,y) = 0的解}.
   关系(1)说明A?哿B,关系(2)说明B?哿A,所以A=B. 2. 现在你能回答曲线和方程有什么关系了吗?
   在坐标平面内,满足定义的曲线和方程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概念辨析
   1. 如何判断点在曲线上?
   例3 解答下列问题,且说出各依据了定义中的哪一个关系?
   (1) 点M1(3,-4),M2(-2 ,2)是否在方程为 x2 + y2 = 25的圆上?
   (2) 已知方程为x2 + y2 = 25的圆过点M3( ,m),求m的值.
   2. 从上例你能说出点在曲线的充要条件吗?
   点(x0,y0)在曲线的充要条件是F(x0,y0) = 0.
   3. 如何说明曲线C的方程不是F(x,y) = 0?
   练习 1. 下列各题中,如图所示的曲线C的方程是所列方程吗?为什么?
   (1) 曲线C为一折线;方程(x - y + 1)(x + y - 1) = 0. (2) 曲线C是顶点为原点的二次函数图像;方程x-= 0.
   (3) 曲线C是过点(4,1)的反比例函数图像;方程y =.
   (4) 曲线C是过点(10,1)的对数函数的图像;方程y = lg|x| .
   从例题可知,两个关系只要有一个不成立,结论就不成立.
  
   2. 求到点A(1,0),B(2,3)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
   四、小结
   1. 在领会定义时,要牢记关系(1)、(2)缺一不可.
   2. 曲线和方程分别是几何与代数中的概念,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有它的方程,方程有它的曲线. 曲线的方程是几何曲线的一种代数表示,方程的曲线是代数方程的一种几何表示.
   3. 曲线和方程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曲线和方程确立,进一步把“曲线”和“方程”统一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更多地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即“就数论形”,这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五、教后记
  
   “曲线和方程”这节内容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为“依形判数”与“就数论形”的相互转化开辟了途径,体现了解析几何这门课的基本思想,对全部解析几何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生只有透彻理解曲线和方程的意义,才算是寻得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入门之径. 应该认识到本节课是解析几何教学的“重头戏”.
   由于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比较抽象,应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用方程表示曲线的感性认识. 由直观表象到抽象概念仍有相当难度,对学生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应有足够的估计. 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这两句话在揭示“曲线和方程”关系时各自所起的作用,甚至有学生误认为这两句话是同义反复.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只能定在初步领会的水平上,但“初步”绝不等同于“含糊”,反映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即要求学生能答出曲线和方程间必须满足两个关系才能称做“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两者缺一不可.
   本节课有着概念性强,思维量大,例题与练习题不多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整节课将以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为主. 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是同步的,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所展开的逻辑关系来确定能力训练的侧重点. 本节课要结合图形分析反例,来辨析“两个关系”间的区别,归纳出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一般概念. 因此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应在训练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上,同时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内容及第101页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从教育心理的角度,就运用U形曲线,增强课堂效果、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教学 心理 U形曲线    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是一个U形曲线,说明开始与结束的记忆最好. 笔者有计划地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教学实践. 从高一到高三,在课堂40分钟的教学中,坚持每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做2分钟的数学操,从未间断,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期刊
【摘要】按照课改要求,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和发现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每一个知识点都从实践中去体验和发现,(事实上,有些知识点是难以创设实践环境的)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识背景,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去理解. 本文就自己的点滴体会谈谈在数学课改中如何发挥感性认识的作用.   【关键词】感性认识 教学术语 贴近生活 新课程的切入方式 心领神会 四两拨千斤 水到渠成
期刊
【摘要】 正确的几何题求证思路,是学生证明复杂的几何题的关键. 本文论述了“线段和差法”和“线段分段法”. 并举例论证了用“线段和差法”和“线段分段法”证明形如ab = cd ± ef型的较复杂几何题. 文章对开阔学生证明较复杂的几何题的思路,促进教学都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证明 方法 线段和差 线段分段    形如ab = cd ± ef型的几何题,是一类比较复杂的问题,若没有正确的思
期刊
复习课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内容多时间紧要求高. 在一两个课时中,既要通过足够量的题目来温习较多的知识点,又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二者似乎很难兼顾. 高三数学复习更是如此. 如何解决这一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是中学数学教师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一节数列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作了一点点尝试.   教学目标  (1)从函数的角度加深对数列有关知识方法的理解,并提
期刊
【摘要】 利用1的n次单位根,解决多项式整除中两道典型题,并探索其中的证明思想.   【关键词】 多项式整除 1的n次单位根 证明思想     在多项式整除中,我们经常会用到1的n次单位根去证明的类型题,这类题对于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即使知道1的n次单位根是什么,也不知如何与要证明的题目联系起来,形成不知如何下手的状况. 这些同学通常表现为基础知识欠缺和模糊,接受知识慢,反应迟钝,思维活动不积极等
期刊
一、理论与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环境下受到重视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他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力,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表现有所不同罢了. 对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意识到每名学生都是优秀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教
期刊
【摘要】 本文所提供的案例是在高职院校实施的一节自主探究式数学活动课,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学生熟悉的代数公式及其求值引出命题公式(p∧q)∨r及其真值表建构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意义建构和理解学习,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闪现了一些思维的亮点.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学 自主探究 教学案例    1. 理论背景 
期刊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乘方运算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一类新的运算,学生对它的特点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特别是随着指数的增大,底数变化得很快这一特点,而这种抽象的变化正是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所在.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教材安排仅一课时)充分理解和接受这一变化,一上课我就充分发动学生自主探究,感受冲击(高楼之高与纸片之薄),从而激发学生对后
期刊
【摘要】 一年一度的中考刚刚结束,随着中考铃声的响起,心里默念“尘埃落定”,学生欢呼雀跃中考结束了,对于他们不用再进中考的大门,可是我们,喘一口气后转身又要回到中考的备战中. 所以反思中考备战成了我们考后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数学备考 误区分析    回顾中考备战,紧张而有序,但我们传统的复习方式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穿新鞋走老路”成了我的惯性误区. 现在整理如下,以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