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07124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日常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德育阵地。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进行分析,旨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建立正确道德行为的课程[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大部分。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紧抓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并应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才可有效实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及人生观,实现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下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进行分析。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提高学生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课程。道德认识是一种道德体验,是思想品德产生的基础,对道德行为的形成和提高起到引导作用。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认识才能建立起坚实的道德意志,进而提升综合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认识的形成和提高途径主要是对道德事件的感知和理解,以及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需紧扣教学内容,并巧妙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例的体会中,由浅入深地对道德进行感知和理解,在加深道德事例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例如在《伸出我的手》的教学中,教师结合相应的多媒体技术设备,向学生展示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文化、自然等冲突或不平衡状态,同时向学生解释这种冲突或不平衡状态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的困难和灾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困难、灾难中的人们需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这就是道德体验过程,在体验过程中可积极激发学生进行道德思考,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形成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判断及评价能力。
  二、教学活动突出美与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即为人们认识、探究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个体体验和态度,是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自然情感。正确的道德情感是高尚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因此,新课标提出,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学活动需突出美与丑,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具有独特、深刻的情感体会,并将教学内容与自身情感体有机融合,然后在教学活动中情神并茂地对学生讲解。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触及学生心灵,引发思想共鸣,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例如在“做事不拖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做事不拖拉的表现进行自由讲述,然后教师对做事拖拉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强调,并应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生活实例,如医院抢救病人的画面,然后对事件进行详细讲述。让学生通过视觉和感觉间接感受和体验时间对病人的重用性,从而产生做事不拖拉、要抓紧时间的思想。这就是优良道德情感产生的过程,也是道德情感提升的必要环节。
  三、重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引导
  情感和观念是一切行为的先导,对人们一切行为活动起着支配作用。由此可见,一切道德行为受道德情感及观念的支配。道德行为是人们道德素质及道德水准的主要体现。从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中,便可了解到这个人的综合道德素质。新课标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一门课程,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习做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学需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等体现于现实道德行为中,促进学生内心感知与理念同实际社会行为同时发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高尚的道德行为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新课标最重要的指导思想[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从学生的个性、认识能力等具体情况出发,结合生活实际行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或参加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训练和培养自身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综合道德素质的提升,做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四、结语
  小学是培养和塑造学生道德品德的黄金阶段,因此,教师需根据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教育和引导。教学活动应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和评价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峡,赵亚夫.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2,9(26):506-507.
  [2]黄河.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德育与心育的结合与渗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4(33):418-419.
其他文献
2001年9月,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兴起,各地对高效课堂的阵地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着力研究高效课堂下的教学新模式,大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强化课堂效果的目标。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研究大力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效课堂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的知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上获得全面、整合、协
《汽车保险与理赔》是汽车营销与服务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文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实践证明,在该课程内容取舍上应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取向相符合
一、树立发展的学生评价观念  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看到了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教育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第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第三,大教育格局基础上的学习化社会的形成。面对教育发展的这些趋势,我们树立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相信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成功,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鉴别、淘汰、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把科学性
论文选取了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甘旗卡和昌图两地不同结构的林网,分别测定了春、夏两季林网内的风速、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对数据进行了克里格插值计算,并应用surfer
一提到电脑游戏,大部分老师和家长往往会用“玩物丧志”、“浪费时间”来形容,认为严重影响学生的成绩,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格格不入。其实不然,电脑教育游戏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出现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新形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必须将电脑游戏合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用好这把双刃剑,让电脑游戏为教学服务。  一、电脑教育游戏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当电脑教育游戏进入课堂,变成教学的一种手段,由教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