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体性教学法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中使用较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随着主体性教学方式的进一步实践与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在高中数学实施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理念,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本文以高中数学为例,就主体性教学法的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法;模式构建;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58-02收稿日期:2016-08-27
一、绪论1研究背景
当前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教学与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的基础不同,成绩两极分化,很多老师只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别,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去进行教学,从而使得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果不够理想。高中的教学课程比较紧凑,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时间也比较少。师生之间的极少互动使得老师难以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从而不能及时地做出改进。为了及时地赶上教学进度,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吸收内化能力,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要想真正地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主体性教学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2研究意义
主体性教学法就是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逐步地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进步的教学实践方法。教师进行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己思考的场所。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数学教学,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动手,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现状1教学内容不合理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其教学内容的设置是相当重要的,将对授课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数学教学的进程不能按实际情况安排,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在运用时力不从心。这些问题不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很难实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开展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注意和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与接受知识。
2师生互动少
数学课堂教学普遍比较枯燥,一般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打击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使得教师主动性发挥不够,影响数学教学效果。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广泛存在。这就要求在开展数学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认真听课将会对学生的思考和知识掌握造成很大的影响,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主体性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1转变教师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性教学。启发性教学能够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意义。学生在接受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更快地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自觉学习、主动探索。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只有在进行充分的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获得培养与发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进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样学生就能够正确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将其灵活运用。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进行数学主体性教学时,重视课堂设计不是唯一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给予解答。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另外,教师要给学生讨论争辩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要求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引导激发,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自己也能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建立自信,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难,只要找到了对的方法,任何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教学的场景,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设计,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简洁易懂,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四、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够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主体性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理论,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方法,不断地进行学习与总结。对数学主体性教学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合理运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认真设计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确保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高中数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虽然使用比较广泛,但是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因此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坚持和完善,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淡新利主体性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2010,(11).
[2]覃英主体性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36).
[3]颜炳梅主体性教学的原则实施与策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法;模式构建;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58-02收稿日期:2016-08-27
一、绪论1研究背景
当前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教学与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的基础不同,成绩两极分化,很多老师只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别,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去进行教学,从而使得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果不够理想。高中的教学课程比较紧凑,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时间也比较少。师生之间的极少互动使得老师难以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从而不能及时地做出改进。为了及时地赶上教学进度,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吸收内化能力,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要想真正地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主体性教学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2研究意义
主体性教学法就是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逐步地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进步的教学实践方法。教师进行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己思考的场所。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数学教学,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动手,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现状1教学内容不合理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其教学内容的设置是相当重要的,将对授课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数学教学的进程不能按实际情况安排,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在运用时力不从心。这些问题不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很难实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开展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注意和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与接受知识。
2师生互动少
数学课堂教学普遍比较枯燥,一般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打击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使得教师主动性发挥不够,影响数学教学效果。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广泛存在。这就要求在开展数学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认真听课将会对学生的思考和知识掌握造成很大的影响,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主体性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1转变教师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性教学。启发性教学能够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意义。学生在接受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更快地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自觉学习、主动探索。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只有在进行充分的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获得培养与发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进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样学生就能够正确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将其灵活运用。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进行数学主体性教学时,重视课堂设计不是唯一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给予解答。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另外,教师要给学生讨论争辩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要求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引导激发,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自己也能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建立自信,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难,只要找到了对的方法,任何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教学的场景,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设计,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简洁易懂,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四、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够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主体性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理论,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方法,不断地进行学习与总结。对数学主体性教学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合理运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认真设计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确保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高中数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虽然使用比较广泛,但是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因此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坚持和完善,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淡新利主体性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2010,(11).
[2]覃英主体性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36).
[3]颜炳梅主体性教学的原则实施与策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