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到群文 磋磨至极致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特级教师唐江澎的示范课,从群文阅读的维度切入,思考一节“已经按常规学过、背过、练过、考过”的文言文尚存在多少可为的空间:从孤篇到群文,磋磨是为治学态度亦是可为良法,包括声情并茂地朗诵、对古人经典评点的研习、以核心主题为焦点的阅读。
  【关键词】磋磨;群文阅读;示范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前阵子,笔者观摩了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大赛,也因此有幸近距离感受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唐江澎示范课的魅力。听唐老师聊课,不经意间捕捉到一个信息,他说他此次异地教学,特别要求主办方提供这样一个班——《阿房宫赋》必须已经是同学们“学过、背过、练过、考过”的……唐老师的这个要求让人猜想,既然这节课都已经上过,那么这篇《阿房宫赋》还有什么好讲的呢?难不成再熟悉地“演”一遍?然而事实上,唐老师的课却与“表演作秀”无缘,他用他“体悟教学法”,生成了一节让人印象深刻、启发深远的课。
  唐老师指出:“教学就是阅读感悟与学生分享的过程。”所以,“我特别重视磋磨”,对一篇课文,“我一定要磋磨到心有所悟,磋磨到心安理得为止”……而实际上,唐老师磋磨的却远不止《阿房宫赋》!其备课已属群文阅读式的了,他说,这节课融进了十几二十份名家对《阿房宫赋》的解读精华……
  反观我的文言文教学,很多时候我也是在做“磋磨”这个事——我也会暂抛开网络上丰富的备课资源,自己沉下来研习文本,对一些会意而欣然忘食的地方,则圈圈点点并旁注阅读心得,当琢磨到“心安理得”了,我才去查阅前辈名家的思考视角和解读心得,然后围绕一个篇目或者相关篇目的核心话题,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加持我的独立思考以取百家所长。
  但鱼肉的鲜美似乎总伴随着鱼刺的纠缠,“深入”之后能否“自拔”还是个问题——当我自己沉浸到文本里后,总感觉特别有话说而且似乎是不得不说,结果对文本的体悟就像是鲜美的鱼肉,而鱼刺则是——常常“入戏”太深舍不得上岸,一到课堂这片水域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学生。于是,课可以一人(教师)出色,却未必众人(学生)出彩!甚至,热闹是我的,他们一个也没有。这节示范课,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大师就应该像一位修为高深的智者,他不仅在磋磨中有得,点化徒弟上也舍得下功夫给平台,“鸳鸯绣取凭君看,不把金针度于人”,而唐老师却善于将“磋磨”的“金针”“度”于学生——磋磨《阿房宫赋》,也磋磨与《阿房宫赋》相关的文献,然后一点一点靠近深阅读的门道——
  第一,重磋磨,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沿波讨源代替标签化的文本解读。
  当唐老师问到“蜀山兀,阿房出,六王毕,四海一”概括了哪些内容时,有学生条件反射似的脱口而出“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对此“轻飘飘”标签式的概括,唐老师并没急着给出评价,而是投影了阿房宫与蜀山之间横亘着秦岭的卫星云图,然后从学生阅读体悟的起点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诵读,循序渐进,慢慢解开“无限深广”的丰富内涵——
  一是道出了阿房宫取材于此;二是说明用料之多,已取尽秦岭之林木;三是道出了越过秦岭直指蜀山,说明取材之远;四是暗示了翻山越岭运输之苦,更是说明劳民之众……分析至此,我们才有底气去试探学生是否真的体悟到了什么叫穷奢极欲、什么叫劳民伤财。在此基础上,唐老师最后引导学生又回到“诵读”上——要求学生结合评点文字,揣摩这十二字的雄健,尝试朗读,提出“以恰当的声音传达雄健之气势”的要求,让学生沉入文本声情并茂地朗读,并不时佐以现场的示范。
  第二,重磋磨,掏空古人的经典评点,引导学生进行精当的思维训练。
  学生要一枝花,老师给的是一座花园甚至是一个春天,群文阅读好比酿得蜜成之前的“百花采撷”,如何读取、吸收前人品鉴之妙悟,唐老师再次用“磋磨”二字给出了精当思维的训练抓手。权举一例,在朗诵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后,唐老师呈现PPT的内容如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经营指下金玉等言。——写六国珍奇。《古文观止》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六国历久掠取于人,故过积如山。——写六国珍奇。《古文观止》
  显然,唐老师是在引导学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力古人点评时深邃睿智的眸光,去磋磨杜牧纵横用笔之精妙。
  第三,重磋磨,举一隅以三隅反,核心主题式的群文阅读有效训练了聚焦思维,启智不留痕。
  群文阅读中有一个较高层次就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而唐老师的课恰恰让我感受到从“课内文本为主开始磋磨”到“一篇带多篇的群文磋磨”的阅读教学魅力。同样略举一例,在鉴赏到“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两句时,唐老师说古人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是“故设疑问作比”,看到学生似有所悟时唐老师抛出了一个“举一隅以三隅反”的思考题——
  请从下文中再找出一组用故设疑问、以疑作比的句子,说说这种句子的表达效果。于是学生继续自己的体悟,陆陆续续找出了类似的句子——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
  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唐老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后,趁热打铁脱稿朗诵创
其他文献
【摘要】邏辑思维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语文教学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去学习与创造。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语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培养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从校本课程、教师素养与学生兴趣方面对逻辑思维训练进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逻辑思维;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表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
【摘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每天都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E学习作为一个在线的教育学习平台,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在线共享和交流,而高中语文教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如何把E学习技术与中国古典文化结合起来,为语文教学服务,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借助E学习的信息平台,通过共享、共情、共答的名著阅读指导,来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进行名著阅读的学习。  【关键词】E学习;《红楼
【摘要】学术型论文因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等特点。这使学生在阅读学习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依据文章的文体特征、学生的心理特征,确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本篇文章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学术论文《美美与共》为例,从情境教学、问题设置、思维导图这三个方面谈面对学术型论文,如何做到教学上的浅入与浅出,让学生在轻松的环
【摘要】课余生活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总体上是比较“丰富”的,种类繁多的内容占据了孩子课余时间的大部分。这些课余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笔者通过对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从学校、家庭、学生、社会等多层面出发,因时制宜,让课余时间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剩余价值”。  【关键词】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将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喊喊口号容易,实际操作比较困难。但不少一线教学人员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进行思考、实践和研究,多让课堂教学学生生命活力得以充分焕发,促进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学生为主;语文教学;策略思考  任教小学语文多年,沐浴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阳光雨露,进行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践行着以学生为主体的
【摘要】取法自然就是遵循语文教与学的规律,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木兰诗》教学为例,从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始体验、创设教学情境和语言活动、注重过程评价和细节评价、拓展课内学习为课外活动四个方面,就取法自然的教学活动过程做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取法自然;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以
【摘要】以“主问题”引领下的第一学段阅读教学应该怎样设计主问题?主问题用在课堂哪个环节?这就需要一个有章可循的模式。结合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初步构建出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为核心的主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初读阶段知大概、精读阶段品关键、过渡阶段搭好桥、总结阶段表体验。  【关键词】阅读教学;第一学段;主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摘要】在“一课一得”的教学背景下,教材文本的多元价值并没有被完全发掘。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文本,特别是初中教材中的“剩余价值”,通过拓展延伸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具体说来,拓展延伸要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要合理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课堂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课内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引入熟知的中国文本,寻找可相互参照的层面,有助学生读懂作品,并获得文化的理解、审美的体验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素养的发展。本文以《老人与海》对读《愚公移山》为例,谈中西文本异同比较实现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深度阅读的路径。  【关键词】中西文化;互文性;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
【摘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探索的过程中,我接触到读经教育,发现古老的中国智慧经典中提倡的“仁、义、礼、智、信” 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礼记·大学》中就一直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君子慎其独也”,就是在强调思想品质的重要性。我把经典《学庸论语》引入我语文教学中,引进我的班级管理中,激发学生人性中向上、向善的品质。  【关键词】学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