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适应时代,教材不断革新,收录了很多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可如果我们只是死死抱着十二本教科书不放,恐怕最终也只有变成“死读书,读死书”的牺牲品。我们只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
一、平等对话文本
现有的课程资源所选的教材无可非议的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中的精品,具有赏读、借鉴的意义。但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以文本为文本,目的只在于猜测或者探求作者在文本中所蕴涵的原意,那文本就变成了解剖台上一具干巴巴的人体标本,失去了它的美感。相信大部分老师一定也曾体验过在学习鲁迅文章时要将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都分析得入木三分时的痛苦,原有的阅读文本的愉悦就在咬文嚼字中消失殆尽。
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确,文本就是文本,并不是神谕。对于有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情感经历的人来说,应该允许,并应该提倡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产生质疑。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用自己充满灵性的眼睛去审视教材,与文本平等对话,与作者的情感碰撞、交流、共鸣,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此时的文本才是活生生的,才会在质疑中升华,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适时充实文本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它自然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伊瑟尔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更应该善于去发现、去探究文本中潜在的知识空白,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比如苏教版第六册《菩萨兵》一课,描写了红军战士如何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藏族同胞信任的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对于长征的了解不够,对于藏胞为什么那么怕军队感到不可理解,而这些在课文中并没有花笔墨去描写。这里就是文章的一个空白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课上相互交流,以我们班的学生为例,他们有的搜集了毛泽东所写的《长征》这首诗;有的搜集了国民党欺压老百姓的一些小故事……学生在更多地了解了长征时期一些历史背景后,就更能深刻地体会红军在那些饱受欺凌的藏胞心目中的“菩萨兵”形象了。那么在改变在藏胞心目中地位后,藏胞的态度会有变化吗?这是本文的又一个空白点,教师指导孩子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想象,将藏胞的表现用小练笔的形式补上了空白。孩子们说:“藏民们会献上洁白的哈达。”“藏民们会把家里珍藏的酒拿出来给红军喝。”“以后红军如果有什么困难,藏民一定会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们。”……在补白的过程中,孩子将教材作用深化了。其实只要留心,很多的课文都留有空白点,如人教版收入的《凡卡》一课,俄国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小凡卡寄出信后会有什么结果?如苏教版《雪儿》中当信鸽雪儿和作者一起望着窗外,他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点延伸、创造,放飞他们的思维,教材就成为学生举一反三主动学习的阵地。
要充分利用教材,就不能只满足于教材本身,只有以教材为线索,由点及面地向课外延伸,才能真正让教材发挥作用。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单凭一部母语教本,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母本教本以外,再看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运用研读母语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内化其他的书,那才是反复的历练。”《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地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根据文章的主人公,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适当引进阅读材料,让优美的文字使教材更加丰盈起来,从而达到充实文本的目的。
三、善于重组文本
不管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划分了单元,当然这样的划分具有一定的意义。有的是写景的作为一单元,有的以反映事理的为一单元。常规的教法是一单元一单元,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这样自然无可厚非。但仔细观察每一册的教材,有些前后有联系的课文却因为某一方面的考虑间隔得很远。以苏教版第六册为例:第三课《美丽的南沙群岛》讲述了南沙海底的生物
资源和矿产资源,也描述了海洋的美丽,但并不是它的侧重点。老师们在阅读教学时经常是浅浅掠过。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我发现孩子们对海洋是非常感兴趣的,一下课就缠着问:“老师,燕鱼是什么啊?”“除了海龟还有什么吗?”有些同学还在课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可因为时间及教学侧重点的关系,课堂上不能让孩子完全畅所欲言。其实如果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这册书第十一课《赶海》正好是讲述了大海的美丽景色,而第二十三课《海底世界》又正好讲述了海底的动、植物和矿产。如果将这三篇课文放到一起讲,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让知识具有了连贯性,还能大大缩短教学时间,岂不更好。再比如第十二课《荷花》将荷花的娇艳展露无疑,第二十二课的《槐乡五月》则将槐花的美刻画得令人如痴如醉。同样写花,所用方法却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如果将两篇文章对应,比较阅读,岂不是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描写花的方法了呢?
当然在教材中也有一些学生一读即会的文章,将道理说得十分透彻,讲课时学生早对之不感兴趣,如果强迫学生一遍一遍地去讀,一句一句地分析,只会味同嚼蜡。这时,是不是可以大胆地将这些篇章缩短课时,甚至将其作为自读课文来处理,也许学生更容易接受。
而教材中一些作为拓展阅读出现的诗歌或文章倒具有细细品读的价值。还以第六册为例,第二单元练习中出现了《清明》这首诗,关于清明祭祀这个习俗有不少有意思的来由,关于杜牧为何在此时此地喝酒除了与清明的气氛有关,与他所崇拜的郭子仪墓在此处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将清明定为祭扫的时间与此时是春冬之交有关……此时将有关清明习俗的资料搬入语文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课文知识,避免了诗歌教学中只重释义,忽视意境的弊病,岂不更好。
将课程根据班级的情况,孩子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重组,非但不会影响学习的质量,反而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将资源开发内化为自觉的恒久的意识,不断探寻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定将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226001)
一、平等对话文本
现有的课程资源所选的教材无可非议的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中的精品,具有赏读、借鉴的意义。但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以文本为文本,目的只在于猜测或者探求作者在文本中所蕴涵的原意,那文本就变成了解剖台上一具干巴巴的人体标本,失去了它的美感。相信大部分老师一定也曾体验过在学习鲁迅文章时要将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都分析得入木三分时的痛苦,原有的阅读文本的愉悦就在咬文嚼字中消失殆尽。
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确,文本就是文本,并不是神谕。对于有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情感经历的人来说,应该允许,并应该提倡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产生质疑。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用自己充满灵性的眼睛去审视教材,与文本平等对话,与作者的情感碰撞、交流、共鸣,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此时的文本才是活生生的,才会在质疑中升华,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适时充实文本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它自然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伊瑟尔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更应该善于去发现、去探究文本中潜在的知识空白,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比如苏教版第六册《菩萨兵》一课,描写了红军战士如何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藏族同胞信任的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对于长征的了解不够,对于藏胞为什么那么怕军队感到不可理解,而这些在课文中并没有花笔墨去描写。这里就是文章的一个空白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课上相互交流,以我们班的学生为例,他们有的搜集了毛泽东所写的《长征》这首诗;有的搜集了国民党欺压老百姓的一些小故事……学生在更多地了解了长征时期一些历史背景后,就更能深刻地体会红军在那些饱受欺凌的藏胞心目中的“菩萨兵”形象了。那么在改变在藏胞心目中地位后,藏胞的态度会有变化吗?这是本文的又一个空白点,教师指导孩子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想象,将藏胞的表现用小练笔的形式补上了空白。孩子们说:“藏民们会献上洁白的哈达。”“藏民们会把家里珍藏的酒拿出来给红军喝。”“以后红军如果有什么困难,藏民一定会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们。”……在补白的过程中,孩子将教材作用深化了。其实只要留心,很多的课文都留有空白点,如人教版收入的《凡卡》一课,俄国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小凡卡寄出信后会有什么结果?如苏教版《雪儿》中当信鸽雪儿和作者一起望着窗外,他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点延伸、创造,放飞他们的思维,教材就成为学生举一反三主动学习的阵地。
要充分利用教材,就不能只满足于教材本身,只有以教材为线索,由点及面地向课外延伸,才能真正让教材发挥作用。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单凭一部母语教本,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母本教本以外,再看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运用研读母语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内化其他的书,那才是反复的历练。”《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地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根据文章的主人公,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适当引进阅读材料,让优美的文字使教材更加丰盈起来,从而达到充实文本的目的。
三、善于重组文本
不管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划分了单元,当然这样的划分具有一定的意义。有的是写景的作为一单元,有的以反映事理的为一单元。常规的教法是一单元一单元,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这样自然无可厚非。但仔细观察每一册的教材,有些前后有联系的课文却因为某一方面的考虑间隔得很远。以苏教版第六册为例:第三课《美丽的南沙群岛》讲述了南沙海底的生物
资源和矿产资源,也描述了海洋的美丽,但并不是它的侧重点。老师们在阅读教学时经常是浅浅掠过。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我发现孩子们对海洋是非常感兴趣的,一下课就缠着问:“老师,燕鱼是什么啊?”“除了海龟还有什么吗?”有些同学还在课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可因为时间及教学侧重点的关系,课堂上不能让孩子完全畅所欲言。其实如果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这册书第十一课《赶海》正好是讲述了大海的美丽景色,而第二十三课《海底世界》又正好讲述了海底的动、植物和矿产。如果将这三篇课文放到一起讲,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让知识具有了连贯性,还能大大缩短教学时间,岂不更好。再比如第十二课《荷花》将荷花的娇艳展露无疑,第二十二课的《槐乡五月》则将槐花的美刻画得令人如痴如醉。同样写花,所用方法却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如果将两篇文章对应,比较阅读,岂不是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描写花的方法了呢?
当然在教材中也有一些学生一读即会的文章,将道理说得十分透彻,讲课时学生早对之不感兴趣,如果强迫学生一遍一遍地去讀,一句一句地分析,只会味同嚼蜡。这时,是不是可以大胆地将这些篇章缩短课时,甚至将其作为自读课文来处理,也许学生更容易接受。
而教材中一些作为拓展阅读出现的诗歌或文章倒具有细细品读的价值。还以第六册为例,第二单元练习中出现了《清明》这首诗,关于清明祭祀这个习俗有不少有意思的来由,关于杜牧为何在此时此地喝酒除了与清明的气氛有关,与他所崇拜的郭子仪墓在此处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将清明定为祭扫的时间与此时是春冬之交有关……此时将有关清明习俗的资料搬入语文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课文知识,避免了诗歌教学中只重释义,忽视意境的弊病,岂不更好。
将课程根据班级的情况,孩子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重组,非但不会影响学习的质量,反而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将资源开发内化为自觉的恒久的意识,不断探寻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定将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