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当代博物馆的策展:展览主题立意和陈列设计的关系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f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在整体上推动了世界博物馆行业的发展,但高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也对当代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相较于此前,当代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本质区别表现在策展思想和陈列设计两方面,即基于博物馆发展宗旨的展览主题立意(big idea)和基于观众研究基础的展览创意、释义与设计的完美结合,这一结合由以策展人(curator)为主导的“策展团队”来完成,团队中策展人(curator)、释展人(interpretative planner)和设计师(designer)各司己责、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本文希望以ROM的展览案例为中国博物馆展览的深入发展提供借鉴.此外,文章详细阐述了在西方研究型博物馆中,策展人作为展览主导的核心作用,及其与释展人和设计师的关系,明确了策展工作中释展人和设计师对展览的意义.展览起于主题立意,通过释展环节进一步丰富,再由设计师以视觉呈现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展览,仍需在体制建设方面不断进行尝试、探索与创新.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金代马氏画家三兄弟(马天来云章、马天章云卿、马云汉)所处的文化背景及其祖地的艺术渊源,确定他们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其绘画艺术属于北方文人画系统,三兄弟的艺术理念主要来自儒家的中庸思想.马云章的水墨画和雕塑丰富了文人艺术的形态;马云卿继承了李公麟具有文人气息的佛像画艺术,并传播到了元代宫廷画坛;马云汉的肖像画则通过北投官员带到了蒙古统治时期的官场.总之,马氏三兄弟家族性的艺术活动具有民族融合的特性,为后来元代宫廷及北方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一尊梁朝坐佛并十二护法神像,依据刘宋僧人慧简于大明元年依经抄撰的《药师琉璃光经》,可确定为药师佛并十二神王像.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药师佛并十二神王像,也是迄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药师佛像.慧简本《药师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师经典,它不仅引发了南朝的药师佛信仰,也在传入北方后造就了北朝佛教界的药师佛信仰与相关图像的制作.由于该经在南北朝被认为是伪经,限制了药师佛信仰及其艺术发展,迄今发现的少量梁朝、北魏、东魏、北齐药师佛像,或为立菩萨像,或与一般释迦像相似,没有自身的独特形象.入隋以后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全球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共同主题.包括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内的三大国际文化遗产机构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践行者.面对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除了从“内部视角”去关注新冠疫情下博物馆应如何恢复生机,重塑新的实践模式之外,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出发,在“外部视角”下关注博物馆与所处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重塑博物馆事业在社会中的角色,努力提出践行可持续发展目标新思路与新方法的中国方案,助力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