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草情诊断研究

来源 :生态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q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草地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准确的草情诊断对该地区的生态稳定和畜牧业发展具重要意义,可更好的指导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观测资料和野外采样数据,通过构建草情诊断基准值,结合草地覆盖度和产草量的变化率,根据加权求和计算出草情指数,诊断分析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后草地植被生长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自2005年工程实施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多年平均草情指数是3.47,草情状况较好,空间上呈现西南向东北方向变好的格局.草情状况极好、较好和中等的草地面积占比均显著高于草情极差和较差的草地面积占比.12年间草情指数变异系数为12.47%,草情年间变化呈现轻微波动.其中80.32%的草地草情状况无显著变化(P>0.05),14.61%的草情状况下降趋势显著,5.07%的草地草情状况上升趋势显著(P长江源园区(3.61)>澜沧江源园区(3.15),草情状况较好.三个园区2/3以上的草地的草情无显著变化趋势;黄河源园区变化趋势显著变差的面积占比最高(17.74%),澜沧江源园区最低(13.49%);变化趋势显著变好的面积占比最高的为长江源园区(6.46%),最低的为澜沧江源园区(3.46%).自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后,草情呈现较好状况,但部分区域呈现下降的趋势,应继续加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草情状况的长期监测,进行合理的草情诊断,加大草情状况较差区域的生态保护.
其他文献
干旱沙漠区水资源是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动植物生存的关键.综合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研究成果,分别对该沙漠气候特征、水分分布和水分来源、水分循环和生态水文过程等方面进行归纳,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行展望,指出将该沙漠不同水体纳入整体研究,以期丰富该沙漠生态水文机制和进一步探讨干旱区水文循环过程.
为掌握广州南沙区城市林业土壤养分及肥力整体状况,提高广州南沙区城市林业土壤管养水平,以广州南沙区4种典型城市林业土壤(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景观林带、河涌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pH值、电导率、容重、渗透率、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9项理化指标,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综合肥力分析,对广州南沙区城市林业土壤养分及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森林公园pH为6.4、湿地公园pH为6.8、生态景观林带pH为7.1、河涌防护林pH为7.3,广州南沙区林业土壤pH在中性(pH 7.0)上下
大气氮沉降和采脂会引起树木生长和代谢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酶活性.土壤酶和酶化学计量可以揭示土壤碳、氮循环和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的养分限制,但目前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土壤酶和酶化学计量对氮添加和采脂的响应还不清楚.以亚热带北缘的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采脂(resin tapping,RT)和未采脂(no resin tapping,NRT)样地,开展不同强度氮添加(对照0 kg N·hm-2·a-1、低氮50 kg N·hm-2·a-1、高氮100 kg N·hm-2·a-1)试验,探讨氮添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