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脾气,如何应对?

来源 :家庭医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NU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岁的彤彤又发脾气了,爸爸妈妈束手无策,既不知道什么事惹了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让她尽快安静下来。玩具、食物被她扔了一地,爷爷、奶奶、保姆轮番上阵,却都无济于事。这时,你一定会问:孩子哪来那么大的脾气啊?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不发脾气?
  爱发脾气不是孩子天生的个性。其实, 孩子发脾气,同他的喜、怒、哀、乐一样,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孩子与成人不同,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导致他们情绪表达方式单一,而发脾气是他们能够使用、而且最容易使用的一种发泄方式。偶尔的发脾气对于2~3 岁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只有持续或非常严重的发脾气才是异常的。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身体不适,为达到某个目的或吸引家人注意,而更多往往是与家长的过度关注和家庭中不一致的管教有关。
  孩子发脾气,分年龄应对
  对于孩子的发脾气,家长首先要排除身体不适的原因。若孩子发脾气时,伴有发热、呕吐、尖叫、精神萎靡,则要及时请医生协助处理。在排除身体不适的原因后,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对于小于3岁的婴幼儿,由于孩子对父母、家人、保姆等带养者还是很依赖,对是非行为的正确与否没有分辨力,自控力与理解力还很差,因此处理时要以温和的方法,以分散注意力为主,把孩子抱离发脾气的环境,或用其它物品转移他的视线。
  对于3~7岁的孩子,处理时除了要分散其注意力外,还可采取一些小惩罚,如隔离。隔离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不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可把他放在墙角、床上,甚至家长可以抱着他,但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语言或眼神的交流,包括批评、责备、安慰等,每次隔离的时间大约是3~5分钟,太长会给孩子造成反作用,太短起不到效果。
  对于大于7岁的孩子,在他们发脾气时主要是采用隔离的方法,在隔离前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这样不对,然后隔离,隔离后同样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为什么不对。还可以用奖励的方法,即当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发脾气,则给予红花、星星等,每周一次小总结,可用一定数目的红花、星星来换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会逐渐消退、消失。
  在消除孩子发脾气行为的同时,也要逐步教会孩子正确、合理、适度表达自己情绪的一些方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通过游戏掌握社会技能、学会沟通,同样游戏也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如体育运动、角色游戏等,都可以帮助孩子疏泄不良情绪。
  孩子脾气坏与家庭教育有关
  心理学家认为,一种行为,不论是好行为或者是坏行为,只要发生后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批评,这种行为将来很容易再次出现,所以要防患于然,不要认为孩子尚小,不懂事,长大后自然会纠正,而必须及早正确对待孩子的发脾气。
  对孩子的发脾气,平时要以预防为主。预防主要是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家长们要有统一的意见和标准,要逐一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做对的要给予言语的鼓励,做错的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使孩子从小形成对与错、是与非、可为与不可为的观念。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
  其次是避免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在生活中要教会孩子对别人的尊重、谦让,对孩子的要求可采取部分满足和有条件满足,避免孩子因要求不能满足而发脾气。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去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一切顺从孩子的意愿、溺爱或粗暴苛求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讲信用,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兑现,不答应的事就一定不去做。这样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有威信,在以后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最后,还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不同的年龄里承担不同的工作,从自己做自己的事到帮助家长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小主人意识。
  改掉孩子发脾气的坏毛病并不难,只要家长有坚定一致的教育态度,你会发现,孩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好。
其他文献
本文系统研究了22种金属离子对全血δ ALAD的影响。研究表明:铅、汞、硒、铋、银、镉和铜等七种金属离子都能降低酶的活力,但其它金属离子不能降低酶的活力。从而提示,在中毒诊断时要注意除铅中毒外还有其它金属中毒也能降低δ-ALAD活力。另外,加入锌能排除铅对酶的抑制作用,而加入锌不能排除其它金属离子(汞、硒、铋、银、镉和铜)对酶的抑制作用。可借此作为铅中毒与其它金属中毒的酶学鉴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