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用探空火箭发射学生卫星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LOK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3月27日10点09分,美国航宇局(NASA)从沃洛普斯飞行基地发射了一枚用于试验的探空火箭。火箭进入亚轨道之后,成功释放了两颗由学生建造的立方体卫星。
  参加这次发射工作的,除了NASA探空火箭项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还有来自加州理工大学和肯塔基太空协会(由肯塔基州内多所大学联合创立)的学生。肯塔基大学太空系统实验室主任詹姆士·拉姆普说:“这次试验小卫星第一次从亚轨道飞行的火箭上发射进入太空。测试在NASA探空火箭上安置小卫星的能力,将掀开小型有效载荷快速、廉价进入太空的新一页。”
  
  “小猎犬-雪橇犬”探空火箭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火箭是NASA的改进型“小猎犬-雪橇犬”探空火箭,发射最主要目的是对这枚改进型火箭进行试验,以进一步改良火箭发动机。
  “小猎犬-雪橇犬”探空火箭是两级火箭,由“小猎犬”第一级段和“雪橇犬”第二级段组成。火箭使用固体燃料,通常采用导轨式发射,具有很高的性能,几乎能进入所有的发射轨道,可以发射重量不超过1 80千克的有效载荷。不算有效载荷,火箭起飞质量最高能够达到2934千克。“小猎犬-雪橇犬”系列探空火箭的平均推力是8644千克,最大推力水平可以达到约1 2780千克。这个系列的火箭一直在沃洛普斯飞行基地试验,第一次飞行始于1974年11月11日,本次发射已经是“小猎犬-雪橇犬”系列探空火箭进行的第47次飞行了。
  
  学生建造的立方体小卫星
  
  “小猎犬-雪橇犬”探空火箭在第一级点火之后大约75秒进入1 24千米的高空,随后释放了“有效载荷亚轨道立方体试验任务”。这个任务的主要目的是为小型有效载荷验证可以在高风险环境下,快速进入亚轨道的新型平台。平台安装在探空火箭上,其上安置两颗由学生建造的立方体小卫星及其它配套元件。平台为铝制结构,具有一个喷射系统,也是由参加项目的学生研制的。
  这两个由学生建造的立方体小卫星是不可回收卫星,重约0.9千克。学生们利用卫星在太空中进行工程试验,测试硬件和软件分系统,还通过无线设备向地球发送数据。两颗立方体小卫星一颗叫“阿达玛”,是由肯塔基太空协会的学生建造的,这颗卫星将验证天线展开系统和功率调节电路,由此提高“肯塔基太空卫星一号”上两个相应硬件元件的技术成熟度水平。“肯塔基太空卫星一号”也是由肯塔基太空协会的学生建造的,这颗卫星将在今年秋天与NASA的监视温室气体的“荣耀”号卫星一起发射。另外一颗小卫星名为“加州理工”,是由加州理工大学的学生建造的,这颗卫星作为“理工星”卫星平台技术的试验台,主要目的是试验一个姿态测量系统。
  两颗卫星试验都获得了成功,一共接收到了19个“阿达玛”卫星发回的数据包,并进行了破译,两颗卫星发向地面的数据包还可以被全球无线电业余爱好者接收到,为这些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参与太空探索的良好机会。
其他文献
<正> 1860年,英国殖民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在印度设立了审计长一职,负责政府审计和会计工作。1919年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印度审计长独立于政府的法律地位。1935年,印度政
洛克希德&#183;马丁公司2010年2月中旬联合空对地导弹项目官员对外宣称,联合空对地导弹已于最近完成系列试验,即将于2010年第二季度进行地面实弹演示验证。随后,项目将于2010年
火星探测器机遇号目前仍然很健康。在1016个火星日,机遇号到达维多利亚陨石坑的Bottomless Bay并且开始科学考察。它的里程计统计总共已行走了9584.69米。在第1018个火星日,机遇号的α粒子X射线光谱仪测量了大气中的氩密度。在1019、1020、1021火星日,它忙于拍摄Bottomless Bay的图像。机遇号的日常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要完成科学考察任务;要完成向目标迈进的任务
美国洛克希德&#183;马丁公司计划在2010年第3季度对配备激光半主动导引头的GMLRS+制导火箭弹进行第二次飞行试验。2009年,洛克希德&#183;马丁公司在白沙导弹靶场对配用激光半主
3月27日,印度在东部沿海两处地点成功试射了两枚可携带核弹头的短程导弹。第一枚导弹是丹努什导弹,射程为350千米,从驻扎在孟加拉湾奥里萨邦海岸的一艘战舰上发射。第二枚导弹是
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一些读者可能会感到可笑——火星怎么会“丢脸”,它是颗星球,怎么会有脸面?这是因为几十年来一些人一直认为火星上有一张人脸。要说清楚这件事,还得从“火星人”讲起。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在太阳系的行星中,人们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这颗红色的星球了。由于它具有许多和地球相似的地方,所以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认识它、了解它。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开始注意到它的行踪,并
期刊
中国宇航学会第五届第九次常务理事会于2007年11月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张庆伟,副理事长马兴瑞、殷兴良、吴卓、夏国洪、张丽辉、杨俊华,常务理事及部分常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