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和卡介苗的交叉免疫应答状况,为以母牛分枝杆菌研制新型疫苗提供基础免疫学参考。方法固体培养法培养母牛分枝杆菌(ATCC95051)、结核分枝杆菌(H37Rv)和卡介苗(BCG,中国株),收集菌体,采用超声破碎菌体制备全菌菌体抗原,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体液免疫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体IgG水平;细胞免疫用细胞因子释放试验(cytoki
【机 构】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染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染病诊治协同创新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和卡介苗的交叉免疫应答状况,为以母牛分枝杆菌研制新型疫苗提供基础免疫学参考。
方法固体培养法培养母牛分枝杆菌(ATCC95051)、结核分枝杆菌(H37Rv)和卡介苗(BCG,中国株),收集菌体,采用超声破碎菌体制备全菌菌体抗原,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体液免疫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体IgG水平;细胞免疫用细胞因子释放试验(cytokine release assay, CRA)检测各类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3种分枝杆菌抗原免疫小鼠均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IgG)和细胞因子(IFN-γ和IL-2),而产生较低水平的IL-4和IL-10。交叉免疫试验结果显示,母牛分枝杆菌、H37Rv和BCG分别同免疫后小鼠进行交叉免疫检测,均能分别产生高水平的IFN-γ和IL-2,同时检测到高滴度IgG抗体。
结论3种分枝杆菌的免疫特征均以Th1型为主,母牛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和卡介苗之间均存在较强的交叉免疫应答,为用母牛分枝杆菌研制新的抗结核疫苗提供基础免疫学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DNA识别受体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在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感染过程中对病毒反转中间体的识别以及诱导的下游信号通路。方法将生物素标记的HTLV-1的反转中间体ssDNA90转染入HeLa细胞,采用免疫共沉淀试验检测cGAS与ssDNA90的相互作用;将HeLa细胞与HTLV-1阳性细胞系MT2共培养,采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cGAS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
细胞焦亡是一种依赖于炎性半胱天冬酶的促炎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广泛参与感染性疾病的发展过程。巨噬细胞是结核分枝杆菌寄生的场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巨噬细胞焦亡有密切联系。本篇综述,回顾和讨论了关于结核分枝杆菌与巨噬细胞炎性小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对巨噬细胞焦亡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了解2011—2017年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病原学特征及致病菌株的同源关系。方法采集腹泻患者粪便、各类家禽家畜粪便、苍蝇以及生熟肉制品涂抹等各类标本12 728份,采用冷增菌方法进行目的菌分离。对分离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系统生化鉴定、生物分型、血清分型及毒力基因PCR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方法对其中的致病性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2 728份样
目的分析2016年引起河南省一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病毒基因特征,为我省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在2016年河南省的一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中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经病毒分离和基因定型后,选取1株进行全基因序列的测定,使用MEGA7.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遗传距离(P-distance),同时对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MuV)小疏水蛋白(SH)、融合蛋白(F)和血凝素神经氨酸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AcrAB-TolC外排泵参与季铵盐化合物(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 QAC)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 FQ)交叉耐药的机制。方法78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自患者的临床标本,琼脂稀释法检测季胺盐化合物苯扎溴铵的敏感性,随机挑选6株菌,用苯扎溴铵进行诱导,观察菌株诱导前后对苯扎溴铵及环丙沙星敏感性的变化,荧光定量RT-PCR
目的建立酶联凝集素测定法(enzyme-linked lectin assay,ELLA)检测接种流感疫苗志愿者血清中神经氨酸酶抑制(neuraminidase inhibition,NI)抗体。方法对神经氨酸酶切底物、酶标抗体孵育浓度和时间、最适病毒量以及病毒稀释液pH值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合适的反应体系,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对接种H7N9大流行流感疫苗34名志愿者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胎球蛋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醋酸氯己定消毒剂的耐药性、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共332株,琼脂稀释法筛选醋酸氯己定耐药菌株并检测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醋酸氯己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别检测与醋酸氯己定抗性相关的外排泵基因cepA、qacE、qa
目的探讨CD24分子对肝内Ly6Chi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胆管结扎(BDL)诱导的小鼠胆汁淤积型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胆管结扎诱导肝纤维化模型,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天狼星红(Sirius Red)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血清学方法检测转氨酶改变,real-time PCR检测肝纤维化相关指标以及TGF-β1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观察肝组织中α-SM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内巨
目的了解变栖克雷伯菌在临床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性,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方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临床分离变栖克雷伯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变栖克雷伯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药敏情况,采用特异性PCR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变栖克雷伯菌常见耐药基因,并对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1株分离自脑脊液的泛耐药变栖克雷伯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26株
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是表面活性物质家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肺脏和其他多个器官中均有表达。SP-D是一种固有免疫蛋白,其在肺脏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其他脏器的免疫炎症反应。本文对SP-D在免疫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在常见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总结SP-D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