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能力的培养,对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摆在很多教师面前的一道普遍难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些方式方法。
关键词:写作;兴趣;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54-03
写作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需要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写作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感叹写作难,或者发挥很不稳定。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其实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索人生,并结合自己的所感所思,进行的一种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旨在将所见所想,用语言文字真实地进行表达。指导学生写作文,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真情与健康写作。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灵魂。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与文中所写的人物同喜同乐、同哭同悲、同忧同哀,而且要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爱要爱得真挚、强烈,批要批得尖锐、深刻。写记叙文不能不记事。记事时,不仅要描写细腻生动,还要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记叙一件事情,要能从中提炼出独特的意义,提升文章思想高度。正因为此,所以对于写作而言,必须要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一颗不断思考的慧心,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出新,有创意,有见解,立意新。
我认为首先应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再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这样借助平时的积累把作文内容丰富起来,我想学生就会爱上写作,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了。
一、激发和培养写作兴趣
1.引导阅读,唤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首先是要培养其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丰富的阅读。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当学生饱读诗书、阅读了大量的名句名篇之后,才有可能将优美的句式,如涓涓细流一般,融汇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尽量倡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不断厚积,最终在写作中实现薄发。正如一句俗语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走进生活,力求写实。写作是一种对所见所感真实的表达,力求反映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真情的流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感叹写作的时候,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即使勉强完成一篇文章,也是泛泛而谈,空无一物,文章脱离实际不说,还十分做作,完全没有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给表达出来。文章的字数也是东拼西凑,完全不得要领,写作不得章法。写作本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对于写作存在困难的学生而言,无异于一次艰难的长途跋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倡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动思维机器,全景式扫描自己的生活,去发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去感受生活,感悟自己的人生,从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不强调学生写作要如何中规中矩,更希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把曾经的真人真事、真实情感,得以真实表达就行。学生在这种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下,思维一般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散,自然就不愁“无米下锅”了。所以要根治学生没有话可写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帮助学生疏通源头,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以说促写,下笔成文。强化演讲能力的锻炼,对写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有的学生在平时的演讲或者是聊天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甚至妙语连珠,但是一旦到了写作的时候,就“千呼万唤始出来”了。其实写作就是将自己想说的话变成文字而已,只不过比平常的说话显得更加正式和严谨。良好的说的能力,是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尤其是快速语言组织能力,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让学生多说、多练,在此过程中,不断要求说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就能对写作能力起到助推作用,相互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4.多写片段,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时事评论,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丰富了,写作难度减轻了。
5.自己评改,提高能力。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在写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很多时候,学生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发现,相反,审阅别人的作文的时候,往往能够一眼看出别人文章的瑕疵。因此在作文批改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尝试将作文批改的权力下放到学生中去,让他们相互批改,寻找文章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以及不恰当的措词等等,然后分析文章写作思路,如果换做是自己来写,应该怎么写,充分发掘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老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并不充当裁判。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不断积累以及整理积累的素材,这样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厚积薄发。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写作素材的积累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显性的积累,将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性的素材进行积累。比如名人名句名篇、各种知识、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一些妙言妙语、成语俗语以及历史故事等等,通过不断积累,分类整合,形成自己的语言素材库。第二个是隐性积累,包括平时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等。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和梳理习惯,前期需要老师做好引导,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一种习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方法一: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古诗词以及美文的记忆,虽然死板,但是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背诵大量的古今中外名句名篇,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鼓励学生摘录名句名言,做笔记,将知识进行合理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用记卡片、剪报纸等方式,不断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进行积累。
方法三:阅读。要想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必须要多阅读,学习他人的写作方式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渐丰富自己的所见所感,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关键词:写作;兴趣;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54-03
写作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需要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写作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感叹写作难,或者发挥很不稳定。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其实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索人生,并结合自己的所感所思,进行的一种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旨在将所见所想,用语言文字真实地进行表达。指导学生写作文,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真情与健康写作。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灵魂。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与文中所写的人物同喜同乐、同哭同悲、同忧同哀,而且要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爱要爱得真挚、强烈,批要批得尖锐、深刻。写记叙文不能不记事。记事时,不仅要描写细腻生动,还要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记叙一件事情,要能从中提炼出独特的意义,提升文章思想高度。正因为此,所以对于写作而言,必须要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一颗不断思考的慧心,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出新,有创意,有见解,立意新。
我认为首先应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再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这样借助平时的积累把作文内容丰富起来,我想学生就会爱上写作,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了。
一、激发和培养写作兴趣
1.引导阅读,唤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首先是要培养其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丰富的阅读。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当学生饱读诗书、阅读了大量的名句名篇之后,才有可能将优美的句式,如涓涓细流一般,融汇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尽量倡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不断厚积,最终在写作中实现薄发。正如一句俗语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走进生活,力求写实。写作是一种对所见所感真实的表达,力求反映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真情的流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感叹写作的时候,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即使勉强完成一篇文章,也是泛泛而谈,空无一物,文章脱离实际不说,还十分做作,完全没有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给表达出来。文章的字数也是东拼西凑,完全不得要领,写作不得章法。写作本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对于写作存在困难的学生而言,无异于一次艰难的长途跋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倡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动思维机器,全景式扫描自己的生活,去发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去感受生活,感悟自己的人生,从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不强调学生写作要如何中规中矩,更希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把曾经的真人真事、真实情感,得以真实表达就行。学生在这种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下,思维一般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散,自然就不愁“无米下锅”了。所以要根治学生没有话可写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帮助学生疏通源头,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以说促写,下笔成文。强化演讲能力的锻炼,对写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有的学生在平时的演讲或者是聊天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甚至妙语连珠,但是一旦到了写作的时候,就“千呼万唤始出来”了。其实写作就是将自己想说的话变成文字而已,只不过比平常的说话显得更加正式和严谨。良好的说的能力,是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尤其是快速语言组织能力,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让学生多说、多练,在此过程中,不断要求说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就能对写作能力起到助推作用,相互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4.多写片段,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时事评论,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丰富了,写作难度减轻了。
5.自己评改,提高能力。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在写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很多时候,学生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发现,相反,审阅别人的作文的时候,往往能够一眼看出别人文章的瑕疵。因此在作文批改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尝试将作文批改的权力下放到学生中去,让他们相互批改,寻找文章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以及不恰当的措词等等,然后分析文章写作思路,如果换做是自己来写,应该怎么写,充分发掘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老师只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并不充当裁判。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不断积累以及整理积累的素材,这样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厚积薄发。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写作素材的积累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显性的积累,将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性的素材进行积累。比如名人名句名篇、各种知识、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一些妙言妙语、成语俗语以及历史故事等等,通过不断积累,分类整合,形成自己的语言素材库。第二个是隐性积累,包括平时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等。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和梳理习惯,前期需要老师做好引导,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一种习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方法一: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古诗词以及美文的记忆,虽然死板,但是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背诵大量的古今中外名句名篇,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鼓励学生摘录名句名言,做笔记,将知识进行合理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用记卡片、剪报纸等方式,不断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进行积累。
方法三:阅读。要想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必须要多阅读,学习他人的写作方式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逐渐丰富自己的所见所感,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