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制胜的半塔保卫战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半塔古称白塔,历史悠久,因塔塌倒三层,仅存半个塔,故名半塔。半塔集地处苏皖两省的盱眙、天长、来安、六安、嘉山5县交界处,四周丘陵起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0年3月,在刘少奇、张云逸等领导下,新四军第五支队以半塔为中心,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顽作战。这次战役,新四军出奇制胜,创造了在遭敌优势兵力围攻下固守待援打守备战的成功经验。陈毅曾评价说:“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郭村,才有黄桥(黄桥战斗是新四军东进中的一次著名战役)。” 今年是半塔保卫战胜利70周年,本刊特发此文,以示纪念。
  
  重兵包围半塔集
  
  1939年底,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地区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把摩擦的矛头指向华中。国民党政府军令部制定了围歼皖东新四军的方案,以“李品仙、韩德勤之各一部,进出于淮南铁路以东及洪泽湖以南地区,将该地区异党压迫于大江以南或相击歼灭之”。在这紧急关头,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旗帜鲜明地指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绝不向进攻我之顽固势力让步。”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在此关头动摇,“就要造成极大的罪恶”,我们只有敢于坚决反摩擦,敢于争取反摩擦斗争的胜利,善于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2月,李品仙按照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的“进剿”计划,命令桂军第一三八师越过淮南路,以其先头部队配合地方顽军第十、第十二游击纵队共6000余人,围攻驻合肥以北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和驻定远东南的江北指挥部。韩德勤则积极调动兵力,准备向津浦路东的新四军第五支队进攻。
  在新四军江北部队与李品仙部激战正酣之际,韩德勤趁第五支队主力西援、路东新四军兵力空虚之机,调集主力一一七师三四九旅之六九七团、六九八团约3000人,开进到半塔集东北20公里的张公铺一带待命;独立六旅之十三团、十六团约2000人,驻半塔东南方向约20余公里的汊涧到东王庙、马集一线;十八团约1400人,驻汊涧及其附近;江苏省常备第十旅之十九团、二十团约2000人进至岗村;盱眙县县长兼常备旅旅长秦庆霖部约2000人,驻盱眙县城河稍桥、柘桑、马坝一带;嘉山县周少藩一个中队随秦部行动。六合县常备队约600余人,驻黄泥坝;仪征、天长等县常备队,各有数百人。以上兵力共约万余人,于3月21日首先围攻驻半塔集第五支队后方机关和少数留守部队,企图与李品仙东西夹击新四军。
  而此时新四军第五支队在半塔的留守部队只有教导大队6个队(3个军事队、2个学生队、1个女生和少年队)约500人;白沙王、仇集、涧溪一带驻有十团团部及2个营约1200人;竹镇、雷官集一带驻有十五团两个连约160人和一个刚改编的游击队约200余人;四十里桥、西高庙一带驻有特务营一、四连和机枪连一部;高山集驻特务营三连(游击队刚改编的);特务营二连和机枪连一部驻苏郢为机动部队,政治部执法队30余人驻冯郢。新四军总兵力只有3000人,而且非战斗人员多,武器装备较差。一时间,半塔集十分危急。
  
  七日鏖战半塔集
  
  3月21日凌晨5时许,顽军六九七团为第一梯队,六九八团为第二梯队,从东、北、西3路向半塔集突然发起进攻。驻守半塔集的五支队教导大队,在黄一平大队长和唐克教导员的指挥下,立即投入战斗,打退了顽军两次进攻,守住了阵地。顽军两次进攻失败后,当日中午,2个连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抢占半塔西北制高点光山,完成对半塔的四面包围,并以重机枪封锁了半塔与支队司令部驻地苏郢间的道路。在情况十分危急之时,五支队副司令员周骏鸣当机立断,决定首先夺回制高点。他率特务营二连从光山后面隐蔽接近顽军,并令坚守半塔的教导大队从正面配合。顽军受到两面夹击,四处逃窜,未及逃亡的连忙跪下,举起双手讨饶:“新四爷饶命!”二连夺回光山阵地。驻守半塔的教导大队,在一天之内打退顽军3次进攻,并控制半塔集周围所有制高点,保住了半塔与苏郢的通路。
  当日,驻竹镇的十五团2个连在顽军独立旅十八团重兵进攻下,退出竹镇,在石涧子构筑工事,以抗击顽军。次日拂晓,发动反击,俘顽10余名,并缴获顽军十八团团长石左明的皮包1个,内有图章及偷袭我军的电话记录。下午2点,顽军投入十八团全团兵力,并以十六团做预备队,向石涧子发起进攻。因众寡悬殊,五支队十五团2个连完成任务后撤出阵地。
  占我四十里桥之顽军,分路向西高庙猛扑,企图攻占西高庙之后直取半塔。为了牵制顽军兵力,五支队特务营顽强抵抗,英勇战斗,守住了西高庙阵地。
  同时,顽军一部向王集发起进攻,双方激战终日,新四军打退顽军多次冲锋。
  在战斗打响的当天,留守半塔的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和五支队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参谋长赵启民、政治部主任张劲夫及路东省委书记方毅等,认真研究了形势,并将韩德勤进攻津浦路东五支队的情况电报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22日,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回电指示:“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坚守半塔,待路西主力挥戈东援,歼灭韩顽。”支队领导接电后认为,我军只有固守7天以上,才能赢得必需的时间。因此,决定重新调整部署:1、半塔集守备部队固守阵地,组织有效火力,杀伤进攻之敌;2、组织特等射手,包括地方的猎手,以冷枪击毙敌军指挥官,发挥仅有的一挺轻机枪的作用,流动发射火力,大量杀伤正面攻击之敌,以迷惑敌人;3、调整半塔外围部队的部署,分出一部兵力拖住敌人,以分散敌人兵力,其余向半塔集靠拢。为此,命令十团2个营赶至西高庙,接替特务营,再由涧溪、仇集、白沙王向半塔靠拢,配合古城游击队,击退进攻古城的敌人。尔后,特务营担任机动任务。十团一部进到半塔东北约4公里的大田郢,阻击西高庙增援半塔的顽军,威胁顽军侧背,并与半塔南我十五团的2个连和游击队相呼应,形成南北钳击态势。
  22日,围攻半塔集的顽军,从东、北两面向我攻击数次,均被击退。顽独六旅的十八团向我高山集的特务营三连发起猛攻,三连伤亡较大,高山集阵地失守。
  当天中午,我十团两个营由涧溪、白沙王赶到古城,配合游击队,击退嘉山周少藩的常备大队和秦庆霖常备旅一部,俘敌一个排。
  当晚,五支队参谋长赵启民进入半塔集,向教导大队传达了中原局、江北指挥部的指示和支队的决定,并研究制定了具体措施:1、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2、动员组织自卫队(民兵)参战,解决兵力不足问题;3、节省子弹,严禁随意打枪;4、配齐大刀、长矛、手榴弹,准备近战,白刃歼敌;5、派出若干战斗小组,夜间袭扰、消耗和疲劳敌人;6、开展政治攻势,在战斗间隙,向顽军喊话:“我们是抗日的新四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你们是中国人,为什么打我们!”“弟兄们,调转枪口,留着子弹去打日本鬼子吧!”
  战斗进入第三天,占领竹镇的顽军独立六旅十八团向半塔东南10公里的乔王村进攻。驻乔王村民运工作组及当地游击队40余人在民运组长兼游击队教导员刘洁(女)的带领下,凭借坚固的工事,与顽军激战一天一夜,牵制了顽军1个团的兵力。24日上午10时,该部顽军闻听新四军增援部队到达,遂弃攻绕道向半塔方向撤退。
  经过3日激战,顽军屡遭失败,锐气大减。从24日起,新四军掌握了半塔地区作战主动权。
  23日,新四军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叶飞,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电令,率挺进纵队一、二团各2个营和特务营,从苏中吴桥出发,西渡运河,穿越天扬公路,昼夜兼程,驰援半塔。
  24日晚,顽军从运河东增调常备十旅十九、二十团前来增援,配合原有之敌,共约2000余人,于次日再次发起总攻,企图一举攻占半塔。可是,顽军连日进攻失利,进攻势头大为减弱,加上新四军的政治攻势,顽军士气低落。本来他们就不明白为什么不打日军,而来进攻新四军,官兵均不愿意再打,屡次叫部队冲锋,均无人上前,在受到新四军坚强抵抗后,愈攻愈使他们丧失战斗意志,后来,敌士兵也向新四军喊话:“新四军兄弟,我们不打了,你们也别打我们了。”顽军六九八团一营一连在大田郢遭到沉重打击,伤亡惨重,新四军占领大田郢及后山制高点。
  23日,叶飞部通过天扬公路时,与一小队日军和几十名伪军相遇,将其大部消灭,活捉日军士兵2名。24日,又歼灭国民党顽军忠义救国军行动总队大部。26日,在马集、竹镇东约5公里与韩顽独立六旅十三、十六团激战3个多小时,歼其1个营。叶飞部4日之内,连打3个胜仗,占领马集一线,并继续向半塔挺进,对顽军震动很大。
  这时,路西的反顽战斗已经取得胜利,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主力和苏皖支队在刘少奇、张云逸、罗炳辉等率领下,星夜兼程,挥师路东,增援半塔。
  26日凌晨,顽军前线指挥官独六旅旅长翁达手谕进攻半塔云:“查匪伪大部盘踞半塔西南一带山地,我军宜以智取,不应力攻。”并命令六九七团将防备交六九八团,黄昏后,退至张公铺、泥沛湾、大钟营、权墩子一带。事后,该团不得不承认:“半塔集为匪伪政治与军事根据地,以致附近之贫苦农民受染较深。本团攻击数日,屡次冲入街口,都遭该匪顽强抵抗。”
  27日,新四军路西东援的先头部队到达张山集,东面叶飞部在马集、竹镇一线布防,遂成全线反击态势。于是,进攻半塔的顽军全线动摇,仓皇后撤,前来增援的常备十旅2个团,也在三河北岸停滞不前。
  
  势如破竹胜顽军
  
  28日,新四军在半塔周围地区集结完毕。
  29日,在刘少奇、张云逸的指挥下,新四军分4路向顽军发起全线反击。中路,由五支队司令罗炳辉率新、老八团及特务营与陶勇、芦胜、梅嘉生率领的苏皖支队配合,从古城直插半塔集东北的王店集,分别由莲塘、张公铺向马坝汇合,再向观音寺追击从半塔溃逃的顽军。
  西北路,由十团2个营会同原驻防部队,向白米岗、涧溪、河稍桥追击秦庆霖部,直逼盱眙县城。
  东南路,由四支队七团在马集、竹镇与叶飞部会合,向汊涧、铜城、黎城追击顽独六旅;十五团2个连会同一、三营,向釜山攻击前进。
  31日夜,中路部队一举攻克王店集,顽军被迫退至泥沛湾。次日中午,新四军攻占旧铺后,一部进至莲塘,另一部向南进至张洪郢,截断汊涧以南的顽军退路。傍晚,罗炳辉到达旧铺,指挥中路部队在新铺以西地区与顽常备十旅十九团展开激战。
  4月1日,东南路新四军攻克兴隆集、竹镇集,一部向西釜山、高山集、萧大郢的顽军六九七团攻击;另一部在汊涧西南曹旗郢与独六旅十六团激战。西北路新四军在官庄、涧溪与顽军激战。
  3日,顽军2个团兵力向旧匍新四军中路侧北反击,新四军一部进攻莲塘,顽军不战而逃。黄昏时,顽军一个营又一个连向新四军进行反扑,激战至次日中午,顽军伤亡过百,逃向盱眙城。21时,顽军第十三、十六、十八和六九八团集结葛家巷附近,准备与新四军决战。西北路新四军,在冈村以西与顽常备十旅展开激战。东南路新四军攻占东旺庙、西釜山,直逼汊涧。
  4日,西北路新四军攻占穆家店后,在西高庙、河稍桥一线与顽军激战。中路新四军继续挺进。此时,顽军士气大降,“连日士兵疲惫万状,寝食俱废,弹药缺乏,军食无从购置”。
  5日,顽军各路再次进行反扑,均被新四军击退。
  6日,韩德勤见大势已去,急令各部撤至三河沿岸。
  8日拂晓,顽军全部后撤到三河以北,封锁河面,阻新四军北渡。
  9日,新四军推进至三河南岸。
  至此,半塔保卫战胜利结束。此战,新四军共歼灭顽军有生力量3000余人,路东土顽全部被歼,顽政权均告瓦解。
  为纪念在半塔保卫战和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1944年3月,当地政府在半塔集西北的头道光山上,建造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1958年开始续建半塔烈士纪念塔,并以纪念塔为中心,依山而筑,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烈士陵园。2009年11月8日,来安半塔烈士陵园更名为皖东烈士陵园,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来安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更名后的皖东烈士陵园,包括半塔保卫战旧址、皖东革命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新四军二师纪念馆和碑林等景点,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烈士陵园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