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奏响城市乐章的“公共雕塑艺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inlov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本体的塑造,本体艺术的表现语言与当今科技的进步,社会人文、民族、地域文化发展的同步性、一致性,具体表现为艺术语言的多元性特征,所有这些不论是再现——表现——共生,还是具象——抽象——意象,都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本体艺术语言(以公共雕塑艺术为例)的创新,被赋予强化城市文化品格的作用,成为人——城市环境——社会三者交流的纽带,赋予了艺术表现语言新的内涵,影响着人类生活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关键词:城市文化 城市环境 艺术语言 公共雕塑艺术 本体形象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每一个城市都具有其自身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它代表了这个城市、民族、国家的历史传承和社会进步与发展面貌,是社会人文文化的一个缩影——传统文化由它承接,人类社会发展由它书写,人文风貌由其宏扬……。
  城市的构成是多元的,代表城市文化的艺术也是多元的,如二维的平面艺术,三维的空间艺术,四、五维的表演艺术、影视艺术等。作为传承城市文化的艺术,其表现的形式语言也呈多元发展的态势,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成熟、漫长且充满着艰辛与探索的历程,它是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鉴证,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也必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由人阐述它对人类的贡献。从现代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就艺术的本体形象而言,不论是具象形态,还是抽象形态或自然、偶然、仿生、再生形态等,构成艺术形象的形态因素皆源于造型艺术运动的构成主义,主张完全不模仿客观对象,重视艺术家自我的理解和表现。受其影响,欧洲大部分国家相继出现了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未来主义运动,以此为契机,艺术的形态理论,逐渐融入多元艺术种类的形式语言之中。
  研究艺术表现或形式语言是以形态创造为原点,即以艺术形态的构成元素(点、线、面、体)及本体形态(打散重构)的再创造为本源。以城市文化、城市艺术为例,它体现城市文化的发展,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趋势为目的,承载着艺术表现及艺术创造的思维形式、空间形态、造型语言等多方面的研究,赋予了艺术表现上的多元性特征——艺术创造、艺术表现、诉求方式以遵循着多样化美学原则向前发展。
  发现和创造“美的空间形态”、重构和塑造“艺术本体形象”,包融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艺术表现“物”即本体形象“美”的发现和创造。例如:亨利·摩尔在苏格兰一个旷野岩石上的雕塑作品《皇帝与皇后》,以有机形态的创造,饱满极富张力的曲线造型,表现出生命的寓意。其二,本体形象与其所在的空间、环境、时代等人文文化相融合。例如:乔治·西格尔在纽约州布法罗市联邦办公大楼广场上的雕塑作品《餐馆》,由三个真人大小的铜像和一面带窗洞的砖墙组成,以真实的形象尺寸、严谨内省的造型风格,重现人间生活场景。雕塑的形象、表情、动作,垃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作品深入人的生活情境,成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
  现代文化反省意识孕育了新的环境观念,唤起了人类对新环境的人文要求。人们期待和要求一种置身其中能感受到人的价值和尊严、保持身心平衡的空间环境。这种期待和要求无疑要靠艺术来实现,换句话说,只有社会艺术行为才能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即如今的社会环境或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实体环境和虚拟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艺术的介入。因为,既然高技术、高科学的人为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那么,它必定引出另一种必然的补偿性方式——符合人生理和心理需求、体现社会人本价值即城市环境的高情感。只有艺术能够使城市空间环境充满人类的情感;只有艺术的语言表现力和情感激发力,才能使创造物不仅在物质功用上,而且在精神审美上给人以慰籍和关怀,使之成为一个向人、向自然开敞的城市环境。
  公共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城市景观环境的文化属性,是城市人文关怀的体现。因此,城市公共雕塑艺术应该也必须分担改造当代环境、传播人文文化的历史重任。它应该在一种新的意义上介入城市人文环境。这种意义并不是说它会客观地构成一种城市人文环境,或以一种不经意的慢不经心的心态传播城市文化信息,而是说它要以新的形态、新的诉求方式、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展示全新的艺术与城市环境的社会观、人文观。换句话说,介入城市的公共雕塑艺术应该具有高度的适应弹性,从而能够使审美主体及审美客体在美的环境中获得感悟,感悟到城市景观环境的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精髓。
  诚如人类接近自然的途径是多向的,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环境、城市文化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诉说的载体、形式和语言也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
  论及艺术本体形态与城市环境重构的表现方式,如何作用于城市人文文化之一的公共艺术,并与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共鸣,在这里我们仅以艺术种类之一的“公共雕塑艺术”为解析对象,从本体形象与城市环境、城市文化的关系谈起。当代雕塑艺术从存在的空间、环境、功效因素来看,主要指建造在城市环境中的室内外雕塑,包括设立在城区的游览点、纪念地、交通干线以及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的大型室内、外雕塑,均被称之为“公共雕塑”。城市环境中的公共雕塑有两类。一类是以纪念性或主题性为主的雕塑,其功能决定了人对视觉环境的人本主义要求及由视觉获取信息引起的心理喻示和情感象征。这类城雕艺术有着鲜明的思想内涵,无论是内容或形式都服务于城市环境,雕塑主题有着明确的倾向性,因此,作品在空间尺度上以大型的群体雕塑形式在城市环境中占显著位置,以此发挥其视觉凝聚的作用,并与城市环境产生相互呼应的效果。另一类是装饰性雕塑,包括以城市环境为主、雕塑作品为辅的创作方式,以及突出强调雕塑在视觉上和功能上的主导地位,城市环境只起展示或陈列功能的两种不同的主题倾诉方式。第一种方式的雕塑作品数量多、形体巨大,作品布局灵活、生动,风格与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它不一定要在城市环境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安置在城市环境中的各个地方,以便从城市的各种视角进行观赏,具有灵活、宽广的创作空间,作品的包容性和受众人群更大更广。另一种方式一般是以雕塑公园和街头小品的形式展现,例如2007上海举办的“2010世界博览会城雕作品展”,整个展区全部设立在上海主要街道和世纪公园,世界优秀雕塑家的雕塑作品集中展示,优秀作品与城市环境相映成趣,人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家对城市文化的诠释。
  公共雕塑依托于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景观形象”的重要标签之一。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公共雕塑以城市景观环境为载体,城市景观环境由自然环境要素(山丘、湖海、树木、草坪等)与人工环境(建筑、道路、雕塑等)的协调整合并产生相互之间隐藏的空间关系。公共雕塑这一景观要素以其独特形象,甚至可以在小规模建设中达到极大的艺术效果,成为城市景观形象的聚焦点、社会进步发展的“代言人”。
  当代雕塑艺术从形象要素的造型语言来讲,无论是主题立意、形象创造、造型语言,还是材料运用、工艺手段等,都体现多元性、多角度的特征。那么,雕塑艺术如何在城市的空间环境中呈现景观形象?首先,雕塑艺术必须服务于空间、环境、社会、人的功效;其次,借用一定的、具有生命力的造型语言,通过形象符号来传达(追忆、宏扬、探究、发展等)社会学语境。1、公共雕塑语言的抽象性。如今,城市雕塑多呈现出抽象的非主题性,它不以艺术再现为语言,而是通过一定的形态创造,如比例或尺度的夸张、色彩与质感的强化重构艺术形象,在城市环境中体现作品的生命力和冲击力,借用某些抽象的符号、抽象的语言表达作品隐喻的思想情感,提升城市景观环境的艺术氛围。2、声、光、电多维组合的立体性。静止不变的材质塑造,已经不能成为现代艺术的表现语言,公共雕塑在创造与表现上更多地引入科技成果,在服务于城市环境的目标下,涌现出众多的结合声学、光学,甚至于采用风、气流动原理的城雕作品。例如:达拉皮兹广场上的铜质雕塑作品《力量与机敏》,观者在与作品互动中,聆听到微风振动谣曳产生的动感和音律。3、突出材质的构性和质感。现代公共雕塑在与景观环境的结合中,强调雕塑作品的材质与塑造(无论是常用的金属、石头、木材,还是新开发的纤维等复合材料)与景观环境的原貌一致,作品充分发挥材质本身的构造特点(如把金属的切、割工艺融入作品的内容),以及借材质自身性能传达作品主题。如雕塑作品《27个棱镜》,利用玻璃镜面的反射、折射性能,产生色彩斑斓的视听感受。4、重现生活场景的具象性。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为雕塑表现语言,通过重现生活中具体的人物个性和再现历史场景,使雕塑作品更加接近人类生活,赋予景观环境更具亲和力性。
  体现公共雕塑艺术本体形象的语言表现,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观念、意识、思维、审美的冲击,根植于艺术形象的创造中。艺术语言是以抽象的点、线、面、体等元素进行重构的。重构艺术形象或是对本体艺术形态的打散构成,提出艺术创作及艺术表现的全方位思维,强调艺术造型元素多样化组合,并重视材料质感的应用、造型工艺手段的合理性,体现人类科学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整合。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提出:“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基底分手回来又在塔尖结合。”
  在这个色彩缤纷的时代里,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作为体现城市文化、城市环境重要元素之一的公共雕塑,也以其多元的诉求方式、理性与感性并存、抽象与具象互补的造型语言被引入到城市环境之中,成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流的纽带。这时的公共雕塑艺术既是城市的配角,又对城市发展起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起“主角”作用。艺术的功效不仅要满足、美化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而且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对艺术和环境做出理解,赋予公共雕塑深刻的城市文化品质,使其能够起到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文化需求、趣化城市空间的作用。这时,作为雕塑艺术的塑造、表现语言的形式,已不局限在自身有限的范围内,而采用各种艺术因素,使艺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也是现代艺术及公共雕塑的主要特征之一。具体表现在雕塑与绘画的相结合、雕塑与建筑的综合,从而形成两种个性鲜明的语言形式,即建筑性雕塑与雕塑性建筑。艺术界限更为突出的表现,为打破艺术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公共雕塑艺术接受构成主义观念,借助绘画、设计、建筑等手法,强调把各姊妹艺术中的构成要素运用到雕塑中来,经过对形体的分析、精确的计算来加以综合构成,艺术本体形象在造型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面、每一块体积,无不凝聚着城市文化的信息。
  每一种艺术都是通过艺术本体形象的塑造以及本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来传递的,并与人——环境——社会产生和谐。公共雕塑艺术服务于城市景观环境,揭示了城市的文明和发展,赋予了艺术创造新的内涵,影响着人类生活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反之艺术表现语言的多元化,更加丰富了本体艺术的创新,更能够体现艺术与城市景观环境情感与氛围的一致性,更加强化城市环境、景观、空间相互整合的人文主题,同时对现代艺术表现语言的感知、理解、重构等方面的探索,应该从更深层次地分析、理解城市景观环境与艺术共有的文化品位,使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共同与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携手共奏时代的乐章。
  
   参考文献:
   [1] 孙远波:《信息化时代的人本主义设计理念》,《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 程惠琴:《立体构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3]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4] 钱双艳:《城市雕塑的价值》,《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6期。
   [5] 石玉庆:《城市环境艺术意象探析》,《美术大观》,2007年第10期。
   [6] 孙绍群:《环境雕塑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王兴凯,男,1961—,辽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关于隧道工程当中爆破技术的研究,可以使施工技术得以加强;特别是临近既有建筑物、结构物时,采用控制爆破更有其必要性.另外,它还能提高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成本和各种风
设计思路古诗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它对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其精神世界却有着提纲挈领般的作用.而古诗词赏析主要是通过走进文本,设身处地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
会议